器物铭文中的描绘事物隐语
文字产生后,器物铭文的创作大量运用“回互其辞”描绘事物的表现手法,似谜语的器物铭文成为先秦隐语的重要特征。
早在周朝初期,就有了似事物谜的隐语铭文的记载。《太公笔铭》曰:
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明谢肇淛著《五杂俎》汇录)
砚书铭曰:
石墨相著。邪心谗言,无得汙白。(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引《太公金匮》)
鼎铭曰: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左传·昭公七年》)
铭文前三句描述人用鼎烹饪时的体态,后三句讲述鼎的用途。全文如为谜面,谜底可猜“鼎(饭锅)”。
车铭曰:
自致者急,载人者缓,取欲无度,自致而反。(《太平御览》引《太公金匮》)
宋范晔撰《后汉书·朱穆传》论及“铭书成败,以防遗失”时,注引出“衣之铭”:
黄帝作巾机之法,孔甲有盘盂之诫。《太公阴谋》曰:武王衣之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亦见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卷二之《衣铭》)
武王衣之铭实为衣谜。文中无“衣”字,却描写出养蚕种桑,纺织成衣,用以御寒之衣的特征。
编定于东汉时期的《大戴礼记》,收录的资料都产生在公元之前,为上古社会情况,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辑。其卷六《武王践阼第五十九》载十多个铭文作为“戒书”,多个近似谜语。其杖铭曰:
恶乎危?于忿疐。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
铭文用三个“恶乎”含蓄地写出杖和人的关系。另有出《太公金匮》的“辅人无苟,扶人无咎”的杖书,也非常人格化地描述杖对人的忠心辅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