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回到人,去做看不见、难、慢且正确的事

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作者 | 舒大军,原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副校长,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

01

技术无法解决教育的很多根本问题

教育要依靠技术,更要回到人。

2008年,我牵头筹办人大附中西山学校,2009年创校,一开始就是按照未来学校的设想去规划的,当时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给西山学校的定位是“人大附中的教改试验田,人大附中的未来学校”。

当时做“未来学校”,基于一个理念,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快,技术潮流的更新越来越迅猛,互联网技术会深刻改变各行各业,但是教育好像没有被改变的迹象,我们希望用技术改变教育的面貌。但后来我发现,光靠技术还不够,解决不了很多根本的问题。

2016年有一个援藏的机会,我报名参加在西藏的拉萨中学待了两年半,2019年筹办人大附中拉萨幸福学校,又去拉萨待了大半年。在那里,过慢生活,做慢思考,用围棋术语说叫“长考”。度过人生中场时光的长考后,我认定心目中的未来学校,除了坚持技术驱动,最重要的是要回到人,为人服务。

是人驾驭技术,而不是技术驾驭人。

人工智能也好,互联网也好,大数据也好,首先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然而现在我们很多学校,使用技术大多还是服务于老师的“教”,而教是为了不教。未来学校真正的目的,是让技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达到可以自学的程度。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和政治伦理家诺姆·乔姆斯基就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凭借自己的力量而学习。”

技术的潜力如果得到正确发挥,可以延伸⼈们的⾃我体验、自我探索和⾃我表达的方式。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困难,从而解放师生和家长。技术就像千手观音,赋予我们万千法门,让学生成长,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

02

办一所没有恐惧的学校

创造一所没有恐惧的学校,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冒险,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冒险。冒险需要什么呢?需要勇气。未来的魅力在于部分的未知和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校能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不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持续拥有面对世界的信心和面对自己的幸福力?

美国教育家GlennDoman有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

现在,学校教育是越来越“成功”了,“成功”地让孩子们在压力、恐惧、控制下去学习,从而失去了好奇,失去了勇气。

《心经》,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你心怀恐惧,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和深入觉察。”心有恐惧,学习就大打折扣,智慧更不可能生起。一所恐惧驱动的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所以我认为,未来学校的当下使命之一,是创造一所没有恐惧的学校。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价值观,叫“相信。发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相信”后面一定是句号,“发生”后面一定是省略号。

教育的很多问题都出在,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家长对学校的信任,都不是画句号的信任,而是“我相信你的理念很好,相信以后会很成功,但是现在……”

他们有很多“但是”,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悲哀就是,知道很多道理,却无法成事,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我希望,“相信”后面能画一个句号——只是“相信”,不要有“但是”。

而“发生”后面应该是省略号,因为现在的学校、社会压力层层传导,“发生”越少越好。但作为学生,离校之后能记下来的是什么?你能记住老师讲的课堂知识吗?全忘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我们相处的时光,是“发生”,那些回忆或感悟,是某一句话打动我,改变了我的人生。

学校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在于这个学校的“发生”是多还是少。无体验,不学习,无经历,不成长。只有发生,你才会有体验和经历,才会有学习和成长,所以,发生没有好坏,不要害怕“发生”,发生之后,才会复盘,才会根据果去推导因,才会有成熟清醒的心智。

03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我们要重视根性教育,做难、慢而正确的事情。

2020年,我结束与西藏的缘分,正式开启人生下半场,去做新维度的未来学校。教育有一个特点,它必须是慢的,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一定要做那些看不见的事情。看不见,难,慢,且正确,加起来才有可能把教育做好。

很明显,现在看得见的,就是成绩、学业、功课,现在很多学校都“看起来很美”,各种粗创新“姿势很好看”,不敢说他们做得不好,但我总觉得还差点东西,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身体、心性和思维。

首先是身体。现在好多孩子的身体甚至都赶不上我了。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未来他的身体能不能支持他有长期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晚年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活得有尊严?

其次是心性,或者说价值观,信念系统。有什么样的信念系统,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现在抑郁的人越来越多,有精神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没有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就是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我们所有准备好要教给他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用武之处,因为他没什么想学。

这些心理直接导致他没有梦想,没有使命感,没有责任感,没有荣誉感,“空心病”,失去体验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更谈不上让别人幸福。学校教育要做培养人的心性,价值观信念系统的事,需要“人师”,我们的学校不缺教授知识的经师,这一点是做到极致了,但是能做人师的人越来越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此言不虚。

其三是思维。十几年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的思维破坏得越来越严重,他永远都在猜老师的标准答案,大家的想法趋同,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差不多,这就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思维力是最大的竞争力。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如果离开学校后没有身体力,信念力,思维力这三点,分数成绩其他才艺再好,我们都是放不下心的。我们把培养这些能力叫作什么呢?根性教育。好学校就是愿意做、能够做根性教育的学校。但是它做了看不见,没做人们也不知道,因为见效慢,所以是良心活。

家长和老师不选择根性教育,可能还有一个担心:如果做这个,成绩怎么办?但我坚信,做这样的教育,文化成绩反而会好。

传统学校是用笨方法来传授知识,学习效率低。所以我们在做一个教育实验,充分利用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发明和学习经济学原理,用三年时间完成9年或12年的学科知识学习,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一定是在孩子的身体、心性、思维的培养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做的出来。

我坚持认定,我们未来学校的学生花在学科知识上的时间,一定是最少的,而效果是最好的。我想通过这个证明,做这种难的教育、慢且正确的教育,恰恰是快的,是容易的。我们的教育能够兼容现在学校的当下目标,解决问题,而不是脱离体系,躲到桃花源里。

我们要证明我们是可以存活的新物种,是更高维度的未来学校。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扎根教育,要先做那些看不见的、地面以下的事情。并且相信够慢才够快,我希望我们的新学校,能够代表未来学校新维度、新样态、新物种。当我们做出来后,能被同道中人看见,愿意一起来做。

做看不见、难、慢而正确的教育,价值一定是在不断叠加,只不过不立马兑现,它总有一天会兑现成孩子的真正成长,成为决定一生成长高度、广度、厚度的底层代码和操作系统。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兑现在分数上,还有更多隐性长久的价值。“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新维度、新物种的未来学校,一定会是新场景新生态,是开放安全的社群,是连接各种学习场景资源、能看见各种牛人的学校,孩子在学校就能体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真实发生。

好的学校同时蕴藏社区的概念,是家长同步成长的学校。如果家长同步成长,他也能够深度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甚至事业状态。

教育,说到底就是研究人,是人学。你把人研究透了,把人照顾到了,就能感受人的成长过程。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所以家长不要迷信学校,未来家长共同深度参与的学校建设,是我很期待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