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饮证的辨证治疗
水饮证是常见病机,针对水饮证究竟应当是淡渗利湿呢?还是芳香化湿?还是健脾祛湿?还是攻逐水饮?
实际临床中,根据症状很难对具体应当采用的治法进行鉴别,而根据仲景阴阳脉法,可以直接指导治法。
应当用芳香化湿治疗的湿证和水饮证,都会表现为左手脉更有力,应当用下水之法治疗的水饮证,都会表现为右手脉更有力。
例如: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大家看标红的部分,第一个是心下有痰饮,第二个心下水饮,第三个心下有支饮。三种病机如果归为一种就都是心下有水饮,就是胃里有水,痰饮、水饮、支饮都是水饮,都是停在心下了。
病机都是心下有水,结果我们的医圣张仲景给了三张方,苓桂术甘汤、枳术汤、泽泻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用那张方?
诊断明确,心下有水,该怎么治?仅仅根据症状看,苓桂术甘汤症状是头晕,泽泻汤症状也是头晕,症状都有头晕,具体是怎么个晕法,有的患者也说不清。再看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胃胀;五苓散也是胃胀,心下痞,都是胃胀,五苓散也是心下有水饮,如何治疗?
脉诊、问诊,诊断结果很明确心下有水饮,用哪个方?如果用枳术汤有效的,用苓桂术甘汤绝对无效,大家不信可以试试,非常明确。
如果应用仲景阴阳脉法中的脉证来鉴别,苓桂术甘汤脉是左手脉太过,枳术汤和泽泻汤脉是右手脉太过,典型的五苓散脉是右手的关部太过及左手的寸部太过,这时的诊断就非常容易鉴别了。五苓散脉有的时候左手寸部不明显,也有用的机会。
咱们反推一下,刚才说了苓桂术甘汤是一个治疗水饮的方,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水饮是个实证,苓桂术甘汤属于升法,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芳香化湿治法,而泽泻汤和枳术汤属于降法。
在《黄帝内经·素问》当中明确说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甘发散辛味药是发散的,是阳性药,是上升、向外发散的。就是辣的药和淡的药是阳性药往上走的,那么酸味药和苦味药是往下走的阴性药。如果光甜味药是补气的也算阳性药。如果甘寒的就算阴性药。
我们解析一下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用量最大的一个药是茯苓四两,淡味阳性药。第二个量大是白术三两,白术是苦温,往下走的。再加上桂枝二两,阳性药,甘草先不管。就这三个结合起来看,茯苓四两、桂枝二两,六两都是阳药,白术虽然是苦味药,但它是温性的药。单纯的生白术是降法,所以咱们好多人,有一些经验用生白术治疗气虚的便秘,生白术大量30克-60克,治疗气虚的便秘就是这个道理,它能补气,但是它是往下走的,黄芪也补气,它是往上走。
这样分析完以后,苓桂术甘汤临床当中治疗有效的就是左手的脉关部太过。张仲景书中说苓桂术甘汤的脉是沉紧,就是左手的关部沉取弦、紧,都是有力的太过脉,这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具体脉证。为什么是左手是关部?因为邪就在中焦,邪在胃里,心下就是胃,水饮就在胃,所以更多的气血就聚到中焦和邪气做斗争,咱们一摸脉就是左手的关部有力,并且它在里边,应该说是左手关部的中沉位是最有力的。
右手脉有力的用泽泻汤,泽泻汤是重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泽泻是一个寒性下水的药,加上了白术是苦温的,两个药都是往下走的,有力的脉就会表现在右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枳术汤更不用说了,枳术汤中白术是一个降的药,再加上枳实更是一个降的药,枳实是苦寒,两个都是降的药,枳术汤就是一个降水之方,并且枳术汤降水的力量要比泽泻汤要大,枳实往下泻的力量要远远超过泽泻,所以枳术汤针对心下坚,水饮就聚在这,水要往下走。
咱们总结每一个方子的升降,要体会每一个药,并且大家要在临床当中来体会。
第四期仲景阴阳脉法之脉法传承班预报名
理法方药,难贯通,
明于阴阳,醉之醒;
衍化至繁,大道简,
上士闻之,勤而行!
学习脉诊脉象杂,指下难明?
太过不及,阴阳盛衰。
——仲景阴阳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