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一个叫我二奶的人
又一个叫我二奶的人
“二奶好!好久不见啦!”不久前的一次亲戚聚会上,我听到了久违却又熟悉的声音。循声望去,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向我走来。
虽然年长我许多,老者却是先生家族里的晚辈。只是离开家乡很久,那个称呼对我而言有些陌生。其实,因为嫁了个辈分高、排行老二的先生,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别人的长辈。二老太、 二奶、二舅奶、二妈、二舅妈、二婶……是家族里晚辈对我的称呼。
开始,我有点不习惯,更有点不好意思。每当路上遇到这些晚辈,特别是岁数较大的老者时,如果离得远,我就赶快回避,换条路走;如果离得近,我就别过脸去,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不愿意听见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我。但遇到这些晚辈到婆婆家里来串门,我是躲不过去的。
每次来,他们亲热地叫婆婆“二老太”,叫我“二奶”,我说,叫名字就好了。“那怎么行?长辈就是长辈!”一头白发的晚辈笑着说,没有一点尴尬的感觉。婆婆好像理解我似的,对我说,这些常来走动的亲戚,都是近亲,没有出“五服”,人家这样叫没有错。她也是这样过来的,时间长了,习惯就好了。“你比我好多了,滨海的亲戚和晚辈更多,我那时候还没有你大,也觉得挺难为情的。“婆婆笑着说。
最高兴的是我女儿,她会说话的时候,第一次听见白发苍苍的老者叫她“小妹妹”,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称呼这位看起来比爷爷还年长的老人。婆婆说:“就叫老大哥吧!”“老大哥好!老大哥好!”女儿跳了起来,“咯咯咯”笑个不停。
当时,常来家里来串门的那位老大哥头发花白,中等身体,皮肤白皙红润、性格温和,很讨女儿喜欢。三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后,还常惦记着他。有几次,她对婆婆撒娇,她不想要家里人去幼儿园接她,想要老大哥去接她。老大哥已经退休,平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居住的地方离婆婆家近,婆婆请他,自然应承下来。他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女儿很是得意,一眼瞅见,就在教室里大声欢叫:“老大哥好!老大哥好!我来啦!”小燕子似的飞出来。“小妹妹好!小妹妹好!”老大哥在老师和小朋友的惊讶中清脆地答应着。也许觉得好玩,不少小朋友也跟着一起叫起来:“老大哥好! 老大哥好!”“好!好!小朋友好!”老大哥答应着。那时,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笑咪咪地牵着一个3岁小丫头,后面簇拥着一群呼叫“老大哥”的小朋友,从教室走向幼儿园大门,成了老师、家长眼里的趣事。后来,老大哥的外孙女——一个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也常常调皮地改称外公为“老大哥”。
光阴似箭,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丫头已经长大成人,那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哥也已经驾鹤西去……
那些年,二奶只是个称谓,这年头,二奶的含义变得有些复杂。我赶紧迎上去:“您好!老人家,就叫我名字好了。”“不可以的。辈分不能乱,辈分不能乱。”依然是一脸的真诚。
尽管一别四年,我还是一眼就认出面前的这位老者。他中等身材,清瘦,腰身挺直,皮肤有些黑,一头乌发,两个眼睛炯炯有神,虽然年过古稀,看起来只有60岁出头的样子,甚至比四年前还年轻。他说,听小叔子讲,我对王氏家谱有兴趣,提出要加我微信,和我进一步交流。我们相互加了微信,在备注姓名时,我提议让他写上我的姓名,他说,还是写二奶吧!这样不会忘记和搞错的。“就写我名字吧!否则分不清的。”我几乎要抢他的手机了,“不会的,不会的,我只有您一个二奶。”他说着按下了确认键。“好吧!”对于一个年过古稀,心无旁骛、与众不同的人,我还能说什么呢?
这样的印象和评价,是四年前他给我留下的。
记得那是2014年元旦,他借儿子结婚之际,以庆祝王氏家谱杀青之名,在滨海宴请亲戚及家族成员。受邀的人员中,来自外省的、第一次见面的家族成员近百人。他邀请来客的方式很特别,不是通过电话、短信、书信邀请,是骑着自行车上门邀请。为此,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跑遍外省的家族亲戚家。受邀的本家亲戚不少都是被他寻亲的行为所感动而前来参加聚会的。那次,他没有接受外省亲戚的贺礼。我受邀参加并在聚会上发言,得到他的认可,也因此受到他格外的尊重和关注。
那次聚会,当不少亲戚为他的举动而惊叹时,他只是淡淡地笑着说,闲着也是闲着,骑行的时光里,既锻炼身体,也找到不少本家亲戚,并且说,因为骑行,“三高”全不高了,身体更好了,同时,也为家谱的修撰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对王氏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的老祖宗很了不起呀!”虽然过去几年,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的话。
“牛人王锡康,刚完成红军长征路的骑行。“小叔子向我介绍的时候,王锡康已挨着我坐了下来。寒暄中,他答应去苏州游玩。“现在岁数大了,家人不让我走远,只在附近骑行,秋天去大别山,得空去苏州看望您。”他说。大别山还是附近?我肃然起敬。席间,在交流和亲戚口中,我得知,这几年,王锡康独自骑自行车走遍中国的千山万水。我问他为什么不约同行者,他告诉我说,不是不想约,是不好约,无法约,也曾经约过。见我不解,他解释: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骑行的速度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前面的,不能等一等,相互包容一下吗?”我问,他告诉我,一走几个月,一两天能相互容忍,时间长了,就觉得不自由了。就说速度快的人等一下速度慢的人,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平原地区还行,遇到山路,雪地,上坡和下坡,朝阳面和背阴面,都是不一样的。前面等的人,要么冻得要死,要么晒得要命。他还告诉我,曾有一个非常好的同行者,在约好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过程中,因为他坚持必须严格遵循红军行走的线路,而对方受家属影响,认为太危险,没有必要,发生了分歧,最后分道扬镳。他说,分手的时候,两个人在一个小旅馆喝了酒,抱头痛哭。“那是很伤心的事情,从此,我不再约同行者了。”他说。
他就这样一个人独自骑自行车走遍西藏、新疆、长江、黄河以及红军长征路。“安全吗?”我问,“六年了,没有受骗、没有上当,没有被抢”“当然安全,远看像要饭,近看像讨饭”亲戚打趣道。“身体怎么样?”“您看我怎么样?”他反问我。“人家认真、执着呢,我设宴庆祝他长征归来,他说,还有几十公里没有完成,我只好把午宴变成了夜宵。”小叔子突然大声起来。也许为了掩盖有人嘀咕,说他受过伤,我心想。
见我来了兴趣,有亲戚在百度搜出有关他的介绍给我看。不看不知道,真的了不得,单看这标题就震撼——“敢问天下谁人来比?我朋友王锡康成功连续骑行黄河和长江”。再看内容:一个老人,一部单车,带着帐篷,拖着灶具,有路骑行,无路推行,从江苏滨海骑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朔河而上,到达黄河源后,继续往长江源沿江而下,骑到上海吴淞口。这就是王锡康,网名不老人生,江苏省滨海县人,曾任企业负责人。2016年5月8日至9月13日连续骑行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计156天,骑程一万多公里,每天撰写骑行日记《母亲河缘》,图文并茂详尽介绍沿途风土人情,大美风光,连开篇共157篇。
还有这样介绍:王锡康,曾任国企厂长,科研机构负责人、顾问等职,退休后,悉心研究中国革命斗争史,除收集史实文献及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外,还经常骑车到事件发生地实地考察。
王锡康,单车骑行爱好者,连续骑行黄河、长江第一人,7年长途骑行达6万5千公里。沿途拍摄5万余幅影像作品。
再看他的骑行日记:
之一:骑长征路纪实D136天,志丹县,到红军会师地吴起县,我成功了(2017年8月3日晴陕西省志丹县旦八镇)
骑行时间 : 7:20~19:03 ,11小时43分。骑行里程 : 107公里,累计7614公里,总骑行10510公里。起止地点 :华池县→(31km)山庄乡→(22km)南梁乡→(19km)陕西志丹县杜家畔村(甘陕交界)→(17km)义正乡→(18km)旦八镇。
8月4日晴,吴起县。早上,我骑离旦八镇,一路直奔吴起,旦八到吴起的道路平缓,路两边的建筑明显比甘北地区富裕,快出志丹县界时,一辆正在执行任务的警车上的警察看到我单车前面骑行长征路的小旗,得知我从江苏骑长征而来,硬塞给我三罐红牛,这也是我在长征路上若干次接受赠馈的饮料。
之二: 黔东南山区是长征路上最难骑行的一段路,翻过一座山,就是一个岭,过了这个岭,还有一座山。无尽的上坡,数不清的陡坡,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这样无休止上上下下,绝对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在这里,和我一起从滨海出发的连云港老王打道回府,我也有了半途而废的念头。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是毛泽东诗词激励了我,悟山、悟路、悟人生,终于过了长征路上最难的一关。
之三:夹金山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过的第一座雪山,现在的雪山已无雪,骑的是水泥路。我一边用力蹲着单车,一边欣赏美景,倒也不觉累,差不多每5公里休息一次。随着海拔的升高,坡度随之加大,骑得越来越费力,便每3公里、2公里、1公里,甚至500米休息一次,反正绝不推车。越往上骑,雾越来越浓,能见度越来越差,风也越来越大,骑行越来越困难,我停下脚步,大口大口地喘气。突然间,天空出现一条窄长的晴空,太阳直接射下来,一眼看到远处山顶上迎风飞扬的风马旗,在西藏,凡是在山顶上发现风马旗,就标志着哑口在望。我看着车前的猎猎战旗,再看哑口上的风马旗,精神倍增,一鼓作气用尽全力踩车前进,两公里后终于到达哑口,从上山到哑口整整用了9个小时。这是我第一次全程骑车登上一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好有成就感。
……
再看关注,了不得,从8万到50万人不等。
见我认真地读他的骑行日记,他谦虚地说,他写的不好,加上累,有时候就简单了事啦。“改日,我将日记内容整理出来,请您指导!”王锡康笑着对我说。“好的!”我向来对有故事的人特别感兴趣。“二奶,您答应啦?”
“答应了!“ 我大声回答。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周芸, 笔名水乡小烛,女,江苏响水人,公务员,苏州市作协会员,现居苏州,诗歌爱好者、写作者,诗集《微芸》即将出版。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