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动画是艺术创作,那么到头来,动画为什么要画分镜?
我们已经科普了不少关于动画制作的知识,包括作画是什么,演出是什么,镜头的基本构成,等等,当然也介绍了分镜的重要性。不过你可能会思考,电影也好动画也好,都是艺术创作,尤其是动画,基于的是“画”,绘画不都是把脑海里的影像制作成具体的画面的过程吗?如此感性的创作,又为什么需要一个草图“分镜”?
要让观众看懂故事
影像和绘画的创作是不同的,它们同样拥有相当的主观性,但也拥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打个比方,Youtube上有很多的Youtuber上传了一些题为“Cinematic”的Vlog,意思就是“有电影感的画面”,也就是说,如今随着制作门槛的降低,连一些普通人创作的Vlog(视频日志)也可以拥有电影一般的画面,这种电影感,不仅仅来源于设备带来的画质,更强调的是电影一般的运镜,在日文里说法,就是“演出”,也就是说哪怕不是一个导演,只要运用了电影里场景的运镜和拍摄手法,哪怕是用手机也可以创作出,普通人认知下的“具有电影感的画面”。说明这种认知,是一种共识,某种特别的运镜,剪辑手法,会让影像看上去更加专业,和随手用手机拍的画面不同,这显然说明了,影像创作,是有着客观的规律的。
一段普通的会议录像,或者是家庭聚会的记录,大家不会说有“电影感”,也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电影的那种拍摄手法,和演出方式,仅仅是一种记录。这也正说明了,所谓的“电影感”,其实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哪怕你是外行,但你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得出。
所谓的“电影感”,其实就是观众对于影像的一种集体认知。
如何在影像创作中加入“集体认知”,让所有观众都知道作品中的乐趣,而不是家庭聚会的录像,那只有参与了家庭聚会的成员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对于动画和电影来说,这是不行的。
所以,就诞生了“分镜”这样东西,它可以将画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用符合人们认知的方法把画面进行更加客观地创作,以做到让动画具体做出的影像,尽可能多的让人们默认读懂,而不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其中的乐趣”。这就是一些导演的作品过于“抽象”的原因,如果在镜头中隐藏了自己要表达的深意,但绝大多数观众却难以领略其要点,这就是分镜隐晦难懂所致。而分镜要做的,自然是通过客观的规律,让观众尽可能的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图,这就是分镜存在的原因。
看懂分镜的方法
动画分镜比想象中要难懂。看似是一张张连续的画像,实际上它要诠释的是一个过程,也描绘的是一个整体。因为影视动画最终是一个连贯的,运动的画面,这是动画最大的特征。动画的制作最终是逐帧制作的,所以分镜的看法,实际上需要相当的想象力,并且需要一定的知识。
分镜并不是简单的“连环画”,而是省略了一些动作,导演会把需要的音效,台词都备注在右边,所以把分镜稿当做连环画看,那这个人一定是业余的。分镜和连环画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它有“时间”上的悦动。漫画是死的,固定的图片组成,看懂漫画自然也需要想象力,但看懂分镜,却有着严格的时间备注,这让人的想象力有了限制,却会更加接近导演索要表现的画面。
例如主人公的一个回眸会持续多久,很快会改变你对这个镜头的影响,如果只是一瞬间,那你可能会很快忽视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但同样一个回眸,如果特写维持了好久,那么观众既然会感受到主人公心情的变化;
所以分镜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去读的,而不是像漫画一样看图说事,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看了分镜的制片人也不会体会到动画做出来后会是怎么样,反过来说,分镜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让能够读懂分镜的人,看到动画做出来的样子,一个整体的预览。他们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细节,而是期待一个能够和自己心想的作品吻合的整体结构。
给作品的修正留下余地
大家都知道,动画制作到了中期,就是繁琐的作画阶段,虽然作画依然可以获得修正,但是总体的结构是不会改变的,修正的其实只是绘画技术上的问题,而不会动镜头本身。而要是等作画都完成了,才来觉得镜头的设计有问题,那就遭殃了。如此,动画制作前的分镜,也有这么一个作用,就是在动画的大纲都完成之后,通过分镜来确定作品能够达到如何的效果,然后在投资方,制片人的监督下,去完成他们理想的作品。
这样来看,导演其实只是一个演出家,而分镜只是一个预览动画整体效果的工具,一点也没错。但这也是动画导演必须学会的一个技能,你必须在进入中期制作之前,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剩下的作画只要按照分镜的要求去实现就可以了,从这角度来看,导演又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家,也确实是掌握了整个动画实现方向的一个决策人。从这一点来看,动画的分镜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
动画的分镜的实际上的遵循了一些客观的规则给动画整体做的一个草稿,但是某些角度来说,它的重要意义远比草稿要高,可能真正实现具体画面的是LAYOUT,但是LAYOUT还是根据分镜来制作的,所以分镜确实是一部动画最基础的部分,你所谓的“电影感”,其实也就是一些影片遵循了一些客观规律来创作的结果。并不是主观的创作,才是艺术,艺术本身就有共同认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