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了,没找到工作,准备回老家待着”“还有脸回去?”

六月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月份,既是“考试季”,又是“毕业季”。一边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考生们在憧憬着大学生活,一边是大学毕业生们准备着行李离开校园。大多数即将离校的大学毕业生或继续深造;或直接打包去单位上班;或正在为事业单位考试、公务员考试面试等做着紧张的准备。

某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毕业生由于在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失利,不得不转换跑道,前段时间报名了某地教师编制考试。她现在的状态就跟去年准备考研时的状态一样,每天早早起床去自习室看书,晚上很晚才回到宿舍睡觉。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毕业离校”的样子。这位毕业生所在的班级有好几位同学都是如此,大家在为即将到来的教师编制考试做最后拼搏。

毕业于某工科院校的陈同学,因为五月份就已经与一家单位顺利签约,这段时间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三五成群地吃“散伙饭”;几个人组团连夜PK;睡一整天的懒觉;刷一整天的手机……不过他所在的班级有些同学就没那么好运了,他的一位周姓同学由于考研失利加上工作没有着落,心情相当低落。“六月了,没找到工作,准备回老家”,当同学们问他如何打算时,他这样回答。可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却给他泼了冷水,“就这样回去,不觉得丢脸?”

确实,大学读四年,毕业了没找到工作回老家待着,挺不是滋味的。不仅是毕业生自己,恐怕他们的父母都觉得很不自在。没脸回老家,又没找到工作,摆在周同学面前的路很窄很窄。

按理说,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这些从大学走出去的专业人才不应该找不到工作。可为何他们中的有些人还是出现了就业困难?不得不承认,这不仅与大学生个人有关,也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有较大关系。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三千八百万。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则达到历史新高的834万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市场脱节,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毕业生就算学习成绩很优秀,也不太容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社会能提供的与之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很少,导致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有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市场上有不少招不到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把一届届大学生拖入“更难就业”的境地。

准确地讲,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市场提供的许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的预期相差过大。十几个人的“小作坊”是一家公司;七八个人的工作室,也可以称之为单位。这些单位在业务上和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说随时有倒闭的风险,但生存状况却是时好时坏,有时候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

不仅如此,这些单位在工作制度和分工安排上有较多不规范的地方,由于人员流动大,之前承诺的工作安排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调整,工作任务会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这些单位的负责人不太关心员工,即便公司资金充裕,也可能经常延迟发放工资。社会上存在的“闪辞”现象与此有着莫大关系。

有数据统计:“95后”平均七个月离职。或许这些年轻人自身对工作辛苦程度认识不够,但更重要的还是工作环境差和工资待遇少。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愿意拿着很低的薪水替老板“卖命”?而现在的老板,又有几个不把员工“当牛马使”?

种种原因,让大学毕业生对部分招聘岗位产生了不信任,他们宁愿不工作也不去应聘这些岗位。

近些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对就业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残酷的竞争并未消失,只不过它被延迟到三年或多更长的年份之后。

报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数量也一直保持在高位。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突破130万,竞争比约为85:1,竞争激烈程度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增长了六成。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条路似乎越来越堵。

不管怎么说,如今都六月了,若找到工作倒没什么,倘若没找到工作,又没考取研究生,离校后究竟去哪里真的是个问题。没脸回老家,也总不能满世界瞎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