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粮食主动权?国际四大粮商垄断全球80%的粮食交易

粮食安全风暴或将席卷世界?

几千年来,饥荒、瘟疫和战争一直都是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其中任何一个爆发都可能带来让一个国家的人口死亡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十的灾难。

随着科技、经济和政治进步,这三大难题虽然还没有完全被人类征服,但似乎已经成为可以控制的挑战。等等,疫情并非如此。

饥荒好像也没多乐观。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发布的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显示,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正在继续恶化。

许多国家在本次新冠疫情开始之初都经历了恐慌性抢购浪潮,各大超市出现了顾客大量购买面食、大米等必需品的混乱局面,导致货架一度空空如也。

疫情恐慌性抢购带来的需求飙升并不意味着粮食短缺,而仅仅是需求超过供应出现的短期供应瓶颈。随着疫情常态化,超市的供应压力逐渐减轻并恢复正常,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却依然存在。

指数显示,在新冠病毒开始传播之前,全球粮食系统就已经面临压力,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提高生产率、适应不断恶化的气候并减少环境危害。

例如,202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受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影响,土地退化指标分别排在第81位和第63位。2019年6月至7月,拉丁美洲遭受不规则降雨和高温的影响,导致跨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的干旱走廊连续第二年作物欠收。

而新冠肺炎疫情则是加剧了现有的问题。

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曾说:“饥荒每天杀死的人比新冠病毒还要多,而消除这种悲剧的最佳疫苗就是食物。”

2020年9月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连续多月调减粮食产量预测,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造成粮食供给增长潜力减弱。

全球人口最近50年来翻了一番,很简单的道理,更多的嘴要吃饭,而且对食物种类的要求也更多。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共有7.2亿到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世界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别占1/4和3/4,但粮食生产各占世界1/2,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国缺粮问题则更为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新冠疫情将导致1.5亿人陷于极端贫困。不要忘了,“饥荒”和“营养不良”从来都会随着贫穷一起到来。

而这种现象在普遍富裕的欧洲也是存在的,据法媒《费加罗报》报道,2021年初以来,有约210万法国人在接受食品援助,这其中有一半人获得援助的时间不足一年。

国内国外两种市场的平衡

此外,虽然所有国家都有农业,但农产品的产量、种类等却极其不同。为了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食物需求,食品体系的全球化便由此而来。

诸如异国风味水果、谷物、糖、咖啡、奶,这类食物的全球化市场之路之所以更为显著,也是因为种植这些产品的地区少,而全球的消费者都要需要它们。

在全球层面,能做到吃东西只看质量不看价格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未来如何保障所有人对高质量食品的获取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之间增长了27%,这是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历史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农业和粮食是维系和平的要素。当粮食安全在某一空间、某一时期、某实体内部出现缺失的时候,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和人类遭遇的困境就会显现。

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农业领域“放下武器”:美国、俄罗斯将农业置于内部韧性和外部影响的核心位置;在欧洲战略自主和主权方面的讨论中,食品安全仍然是优先关注项。

可以明确的是,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在未来数月或数年间加剧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曾经达到过95%,此后也逐年下降,到2020年,为70%上下。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增加,但总体上供给较为充足。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949.20万吨,同比增长0.85%,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676.8万公顷,同比增长0.61%。从产量来看,我粮食产量约占全世界粮食产量的24%。

9月7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1453.6万吨,同比增长34.8%,超过了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

去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14,262万吨,超过2017年13,062 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是我国粮食第一大进口品种,2020年占粮食进口比重70%。

如果仅因为粮食进口数量的激增,就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担忧,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国向来对粮食安全格外重视。

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9亿吨,人均超过475公斤,超世界人均粮食75公斤。2021年我国夏粮总产量1.45亿吨,增长2.1%,秋粮丰收局势也基本确定。而且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储备国家,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的储备数量,可以满足一年的口粮消费。

我国确实进口了很多粮食,但主要是大豆。长期以来,我国油脂油料和蛋白饲料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粮食进口的占比约70%。而我国谷物年度净进口比重并不大,最近五年基本上在3%上下。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相对乐观的。近年来,我国积极稳妥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先保障三大主粮的生产,确保谷物自产自给,再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满足国内其他粮食的需求。

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粮食刚性需求与资源缺乏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也需要用国际市场来缓解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这就涉及到农业“走出去”战略。

中国农业“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双向开放不断加深,不仅进口农产品持续增加,而且农业企业赴海外投资亦成为新的开放趋势。

海外农业投资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是未来中国农业“走出去”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全球海外农业投资略显疲软,而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其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新动力。

2014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达16.81亿美元。2019年,中国海外农业直接投资流量达84.8亿美元,约占中国FDI投资规模的6.37%。

我国企业在粮食、棉花、畜牧、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掀起新一轮的海外农业投资热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我国的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和赞比亚等国投资了规模较大的种植园,也在其他国家投资种植水稻、木薯、芝麻等作物,一部分供应当地需求,另一部分则输送到中国。

与此同时,不少省市也在着力推动当地农产品“走出去”。比如农业大省山东,已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签订协议,在农业领域开展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最初对外农业投资是以承担对非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合作等援助项目为主,这些带有对外援助性质的项目主要由代表政府立场的国有企业承担。

到1987年,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走出”国门,中国远洋渔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的序幕自此拉开。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农业对外投资已从渔业拓展至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2007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企业在东南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农业投资。

从经营方式看,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开发,目前的企业海外农业投资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开发。

从发展模式看,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探索出各种模式,有“公司+农户”模式的,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生产服务体系的。

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走出去”进展还相对缓慢,明显落后于矿产、建筑等行业,也明显落后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农业国家,每年提供给全球的粮食总量大约是3.5亿至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了1200公斤。

如今我国是否也能让农业成为强势产业呢?

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挑战总是与机遇齐飞。

海外农业投资既需要政策扶持,又需要信息服务。而面对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涉农海外投资的企业还须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气候、市场、国际政治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打破“买啥涨啥”的怪圈

中国农业投资合作成效显著,而中国大粮商领跑全球大粮商的愿景,也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中,中粮集团不仅排名高居第112位,而且以76,855.6百万美元的营收位列国际粮商之首,这是中粮集团连续27年上榜以来的最高排名。

世界500强榜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中粮集团的崛起,意味着我国正在打破国际四大粮商长期垄断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

国际四大粮商分别是: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这四家国外公司,各取一个字母,被统称为ABCD。

天下苦四大粮商久矣。

“只有他们可以定价”: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量,在收储、物流、海运、金融、贸易等多领域形成对国际粮食贸易的垄断性控制,牢牢掌握着全球粮食定价权。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直接决定着其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地位和利益。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定价权和话语权长期缺失的问题,是新兴贸易大国普遍面临的困境。

其中又以大豆市场的教训最为惨痛。

大豆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

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

公开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在中国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

而跨国粮商还在加紧对中国水稻和玉米控制权的布局,玉米是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原料,一旦其被外资控制,中国的养殖业就要受制于外资。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占世界大豆进口量的60%,而大豆进口价格最终由跨国粮食生产商决定。

掌握定价权的国际资本聚焦“中国需求”,炒作粮食价格,使中国陷入“买什么、涨什么”的经济周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农业“走出去”则肩负着打破资本定价垄断的重大使命,我国需要培育更多像中粮一样的国际大粮商,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参与国家粮食贸易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布局培育国际大粮商,把“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农业企业集团里,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隆平高科、先正达、大北农集团等在育种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值得期待。

而针对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六部门今年也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定价权的大粮商。有了金融活水浇灌,中国大粮商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