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问题如何应对//生问课堂

导读

教学中,学生提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该怎么应对?首先应该为提问的学生感到高兴,要激励表扬学生;然后要快速研判学生的提问,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处置。

下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课,上课内容是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基本功不错,对课有精心的设计,课的引入和展开流畅自然。很快地,课走到让学生自主表征1/4的环节。教师的教学准备很充分,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操作材料——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各一张。学生们自己折纸、涂色,教师组织反馈,得到了表征1/4的不同方法,这些作品都贴上了黑板(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幅图,请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教师的本意应是希望学生讲出“只要把整个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跟形状没有关系”。然而,大约是所提要求过于空泛,学生都讲不到,于是教师只能自己提问:“为什么分法不同,却都是1/4?”

在几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女生一直举着手,嘴里嘟囔着“我有问题,我有问题”,教师发现她意愿强烈,就请她发言。

出人意料的问题出现了——“正方形的1/4有很多种分法,圆的1/4为什么只有一种分法?”

教师显然对此毫无心理准备,我相信绝大部分教师也从没关注过这个事情(包括我),所以当那位女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有点慌乱,不知如何作答。但其他学生闪亮的眼神告诉教师,这个问题他们是感兴趣的。仓促间,“教学机智”发挥作用了,教师说:“这个问题很好!圆的1/4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你课外再去研究研究吧。”课马上进入下一环节……

对“学生提问”高度关注的我,这样的环节,自然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这个环节的同时,思考也随之产生。

思考之一:学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出人意料的问题,往往都是好问题!“正方形的1/4有很多种分法,圆的1/4为什么只有一种分法?”这样的问题,需要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作基础,还需要有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学习品质作支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闪耀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光芒的问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问题。于他人而言,这样的问题能促使他人省察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发对事物的深度思考和主动求知——居然还可以这样看事物!我怎么想不到这样的问题?我以后能不能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等等。能触动他人,启迪他人,这样的问题自然是好问题。

思考之二:教师的应对之法不理想。

上面的故事中,学生提出了好问题,但教师的应对之法,却是简单低级的。“这个问题很好……你课外再去研究研究吧。”既然“问题很好”,那么好在哪里呢?为什么就不能在课堂上研究呢?可见,教师的话是言不由衷的。“你课外再去研究研究吧。”怎么研究?研究后怎么办?要不要汇报?显然,这是教师的推托之词,实则就是在告知学生“老师不想在课堂上讨论你的问题”。所以,如上应对,都是虚的,本质上都是在“屏蔽”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心里最大愿望就是快速化解意外,马上回归预设。

尽管我们知道,上述的应对,于教师而言是无奈之举——课前没预设,瞬间没主意,但这样的应对,确确实实是不理想的,它不仅使得学生提问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错失了绝佳机会,更使得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失去了它该有的教学价值。

那么,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了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到底该怎么办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分下面两步来应对:

1.认可学生的提问,大力表扬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学生能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这是一件可喜之事,这样的学生值得表扬。其次,学生能够提出出人意料的好问题,这是学生在真思考、有创造力的体现,这样的学生更应当成为别人的榜样。

所以,此时,不管教师是否能解答这个问题,无论课堂上是否可研究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这个表扬,不能是轻飘飘地说句“这个问题很好”,而是要由衷地、热烈地表扬学生。让学生把问题再说一遍,引发他人的强烈共鸣;把学生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显现出教师的真心认可;让其他学生谈谈为什么这个问题好,带领全班学生献上热烈的掌声……

得到表扬,提问的学生有了成功感,以后也许更爱提问了;看到提问的学生得到表扬,其他的学生会受到激励,提问意识、问题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研判学生的提问,合理处置

表扬学生,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功效——使得教师应对问题有个缓冲的机会,能有一点点时间来分析研判学生的提问,快速地找寻到处置之法。

此时,教师首先应作出分析: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其背后的思维怎样的?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度思考还是方向不明的散乱想法?是真正存有疑惑,还是炫耀式地提问?……

教师更需在瞬间作出判断:这个问题,其他学生是否也存在?问题于教学推进的价值有多大?是否有可能在课堂上予以解决?……

以上过程虽然短暂,但问题处置的方法教师也许就能想到了。据我的经验,接下去有多种方法可选择:

◆明明白白地告诉答案

这通常用在教师认为学生所提问题有价值,但没必要深入展开(如较为个性,或不是最贴教学主线等),只需要直接告诉答案就能解决之时。比如,上文说到的学生提问,教师可以马上徒手画一幅图(如下图),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不一样的分法也能表示出1/4。(教师还可告诉学生,学到以后会知道更多的分法)如此,一分钟不到,过程简洁,释疑自然。

当然,这个“明明白白地告诉答案”还可有另外一层含义——明确地告诉学生,所提问题是思考错误了,是提得方向不对的,或者是没有意义的,课堂上没有必要去研究。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教师要尽可能把道理讲清楚,让学生口服心服。

◆扎扎实实地跟进教学

这可能更适合用于教师觉得学生的问题是教师备课中所忽视的,而这个问题又正好能推动教学的深入之时。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慢下步子,扣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探究,完善理解。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教师提供材料(各种三角形),学生经过探究,得出了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情况,教师予以了板书,正待用集合图表示。此时,有学生提出:“按角分,难道只有这三种三角形吗?”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向于对知识的深度学习,自己备课时没作预设,现在正好可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教学。于是,教师大胆发布探究任务:“到底还有没有这三种之外的三角形?同桌合作,画一画,想一想。”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由此产生。

◆真真切切地布置任务

这种方式,应是适用于教师觉得学生所提问题虽好,但是不适合在课堂上深入研究(太费时间),或者与本课所学关联不大,没必要在课堂上研究之时。这时,教师可以真切地告诉学生以上实情,然后激励(引导)学生在课外花时间去研究。教师需要跟学生布置清楚课外要去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问题,甚至写下来;若有必要,下课前(后)还可以再次强调一下,真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想要有实效的,等学生有探究结果了,可召开“问题分享会”等展示活动,让学生介绍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交流,以真正激发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我们曾经遇到过的“这是最大的圆锥吗”“学生提问带来的美丽故事”等学生在课外研究的问题,无不显现出其迷人的魅力。(详见《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生问课堂”专刊)

事实上,这个任务也可以布置给教师自己——如果教师短时间内没想明白学生的问题(可老老实实地告诉过学生“我也不知道”),那么自己也应在课外去开展研究,让自己释疑。如此,教师既可在后续合适时机解答学生的疑问,又可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的更多养分,这更是美事。就如笔者在那天听课后,心里一直想:“圆平均分成四份,如果要从直径的一个端点出发,该怎么割圆呢?”(如下图)虽然需要用到的知识已经忘了,但思考了,研究了,向人请教了,掌握方法了,自己就又获得提升了。此类情况,笔者教学生涯中经历甚多,每次存疑、探疑、释疑,都受益颇丰。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不同,一定还有其他的处置之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真心实意、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释问,是核心所在。

培根曾说过:“谁的问题越多,谁就能学得更多,记得更多。”所以,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出人意料的问题,那一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学生有学习更多东西的机会了。作为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此时如何回应学生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节点。唯有教师的合理应对,才有学生的真实收获。应对之法,是教学的技巧,更是教学的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