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从中国传统色卡里走过的一年四季
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黄鸟图,李晓明
如果让我从中国色卡里找出色彩来形容春天,我会选择桃红与竹青。
桃红自然不用多说,桃花盛开本身就是春天最好的象征,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积雪慢慢消融,远远看去,鲜嫩的桃花点缀在早春微凉的空气中,活色生香。
桃红色也常用来形容美人,杨贵妃就曾被这样描述:[每至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至于竹青,竹之色,不卑不亢,不媚不俗。
宁折不弯,浑身劲节,凛然正气,犹如君子。
因此古人才说“竹色君子德。”
竹青指的是竹子向外的竹皮,由于新鲜的时候是绿色的,因此称为竹青,竹腔内发黄的一面就叫做竹黄。
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从小学起,我就已经学会了用姹紫嫣红这个成语来形容夏日百花盛放时的娇艳美丽。
那么姹紫是什么紫,嫣红是什么红?
姹紫跟一类瓷器有关,这类瓷器叫做成化斗彩瓷,“姹紫(差紫)类瓷器”是其中的一类。姹紫,乃其中的紫色被烧成无光如铁的状态。
明代成化瓷器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瑰宝,胎釉彩工艺已经达到其前历朝瓷器制造的极致。
“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
至于嫣红色,其实就是淡红色,是偏蔷薇花的粉红色。
秋:秋风徐来香满衣。
在《红楼梦》里,贾母说起软烟罗,说软烟罗只有四色,其中一色便是秋香色。
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就似烟雾一样。
秋香色,随着秋天的变迁而幻化。初秋偏绿,便是秋香绿;深秋偏黄,便是秋香黄。“秋香色”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有些茶叶就是秋香色的,比如龙井、铁观音、毛尖。铁观音秋茶香气浓郁,秋高气爽,天气干燥,叶子里水分含量少,泡出的茶汤金黄里带着绿色,香气扑鼻,俗称“秋香”。
其实秋香色到底是什么色呢?
读红楼时,就深深感到好奇。
然而传统中国色系中,颜色通常十分不好把握,它更强调一种感觉,秋香色,有深有浅,有近黄的,也有近绿的,也有黄绿兼半,有点抽象,有点模糊朦胧,这也正如同中国画给我们的感觉,可以给人留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古代的国画里,秋香色是这样调成的,八分藤黄,二分黑色。硬巴巴的解释,把美的联想一下子荡净。有些事,最好不解释,明明朗朗,反倒是伤害。”
而藤黄加少许墨色,调好的色彩则叫香色,再多加点,就成了秋香。
“香”原作“湘”。《雪宦绣谱》分作老湘、墨湘、银湘等不同色级分别。
《清禆类钞·服饰》中记载“香色,国初为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嘉庆时庶人可用香色,于车帏巾栉,无不滥用,有司初无禁遏之者。”
香色,在古代,也是一种尊贵的颜色。
冬:月下白,花青白色,如月下观之。
月白色,其实是一种淡蓝色,因为近似月色,所以称之为月白。
“月白”本名“月下白”,并非形容月光一样的亮白,而是指白色在月下所呈现出的泛青的颜色,在现代人看来,如同浅浅的蓝色。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苋蓝与菘蓝、木蓝、蓼蓝、马蓝等都是可以制取靛蓝的植物,其“微染”所得即是较浅的蓝色。故宫收藏有很多清代月白色的服饰、织物,呈现的视觉效果都是浅淡的蓝颜色。
冬日的冷清寂寥,就像天空中的皎洁月光。
在宋代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写道:“有客无酒,无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根据典制,皇帝朝服概用明黄色,只有在祭天祈谷求雨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可见清朝时“月白”已经“登堂入室”,并且成为重大场合的天子礼服。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