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1法禁私邪言行有方

韩非》卷13和氏诗解1法禁私邪言行有方

题文诗:
楚和氏得,玉璞山中,奉献厉王.使玉人相,

玉人曰石.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

武王即位.和又奉璞,献之武王,玉人曰石,

刖其右足.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

三日三夜,泪尽.王使问曰:刖者多矣,

子奚哭悲?氏答:吾非悲刖,悲夫宝玉,

题以石,忠直,名之以诳,吾所以悲.

王使玉人,理璞得宝,遂命:和氏之璧.

夫珠玉也,人主所急.和虽献璞,未美未为,

主之害也,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其难.

主于法术,而禁群臣,士民私邪,未必如,

和璧之急.然有道者,之不,帝王之璞,

未献耳.主用,大臣,不得擅断,

近习也者,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耕,

而游士者,危于战陈;法术者乃,群臣士民,

之所.非能,大臣议,越民萌诽,

独周道言,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

【原文】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和氏:一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经剖开理治的称为“璞”。楚山:即
荆山,在今湖北省漳县西。
厉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并无厉王其人,此处有误。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视、察看,此处指鉴定。
诳(kuang):欺骗。刖(yue):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脚,因左脚不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脚。刑后做阍人,看大门。
薨(hong):诸侯死称为“薨”。
泣:一作“泪”。
子:你。奚:何,为什么。
题:名。贞士:精诚的人。
理:治玉。
命:名。
王:一作“主”。
犹:还,仍然。论:评定、赏识之意。
其:同“之”字。
士民:一般百姓。
有道者:指法术之士。(lu):通“戮”。
特:只不过,只是。帝王之璞:在此喻指“法术”。
近习:宠幸之臣。卖重:卖弄权势之意。
浮萌:游民;萌,通“氓”。
战陈:战阵。
倍:通“背”,违背之意。
越:越过,不顾。民萌:老百姓。
周乎道言。周:合。道言:法术之言。
论:论定,赏识之意。虽:即使。

【译文】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壁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以言责功,慎言战事。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一定眼光独到的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0)

相关推荐

  • 《故人主共矣》

    韩非在其<外储说右上>的开篇说"君所以治臣者有三",其意思是说,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方法有三种.而本篇题目"故人主共矣"为此国君驾驭臣子三种方法中的第 ...

  • 君道

    纣作梏数千,睨诸侯之不谄己者,杖而梏之.文王桎梏囚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及武王克殷,既定,令殷之民投撤桎梏,而流之于河.民输梏者,以手撤之,弗敢坠也,跪之入水,弗敢投也.曰:"昔者文王狱常拥 ...

  • 《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2大臣苦法细民恶治

    <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2大臣苦法细民恶治 题文诗:昔者吴起,教楚悼王,楚国之俗:大臣太重, 封君太众;此上逼主,而下虐民,此乃贫国, 弱兵之道,不如使其,封君子孙,三世收爵; 不如绝减, ...

  • 《韩非子》卷46六反诗解2法禁明著赏罚无私

    <韩非子>卷46六反诗解2法禁明著赏罚无私 题文诗: 古有谚曰:为政犹沐,虽有弃发,然必为之. 爱弃发费,忘长发利,不知权也.弹痤者痛, 饮药者苦,为苦惫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 病不已矣 ...

  • 《韩非子》卷48八经7听法诗解任法非私尊爵重禄

    题文诗: 官之重也,其毋法也,法息上暗.上暗无度, 则官擅为,官擅为故,俸重无前,则其征多, 征多故富.官之富重,乱功以生.明主之道, 能任则取,扬贤于官,赏于有功.言程主喜, 俱必赏利;不当主怒,俱 ...

  •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1名正言顺上好礼义民皆敬服

    题文诗: 子路问政,子曰以身,先之劳之,先劳无倦. 仲弓也者,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各有司, 赦其小过,举贤才也.问曰焉知,贤才而举? 曰举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问曰: 倘卫之君,待子为政,子 ...

  •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 题文诗: 子曰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有曰:鲁卫之政,似兄弟也.孔子之谓, 卫公子荆:其善居室,始有财时,曰苟合矣; ...

  •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3欲速不达言信行果中行狂狷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3欲速不达言信行果中行狂狷 题文诗: 叶公问政,孔子答曰:使近者悦,远者来附. 为政以德,仁至义尽,至服心服,心悦诚服. 子夏也者,为莒父宰,问政子曰:使无欲速, ...

  •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4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刚毅木讷君子悦道

    题文诗: 子曰善夫,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作巫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恒有一德, 损以远害.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也者, 同而不和.君子积善,小人积恶.子贡问曰: 乡人也皆,好之何如?子 ...

  • 《韩非子》卷45诡使诗解2当禁不止教下乱上

    <韩非子>卷45诡使诗解2当禁不止教下乱上 题文诗:难致谓正,难予谓廉,难禁谓齐.有令不从, 不听谓勇.无利于上,谓之曰愿.少欲宽惠, 行德谓仁.重厚自尊,谓之长者.私学成群, 谓之师徒. ...

  • 《孔子家语》卷13贤君诗解(全版)1任尊敬贤進賢者賢

    <孔子家语>卷13贤君诗解(全版)1任尊敬贤進賢者賢 题文诗: 哀公問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子對曰: 丘未之見,抑或有之,衛靈公乎?公曰吾聞, 其閨門內,长幼無別,而子为何,次之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