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文化
颐和园在1998年的时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颐和园三条评价,其中第三条就是“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居住在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并一代一代传承至今,颐和园以实例的形式把中国的文化展现出来。
颐和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体。颐和园的文化是带有浓厚中华民族气息的自然和谐文化。颐和园三字中的“颐”字就出自于《易经》,所以颐和园的文化主题就是深入中华民族骨髓的《易经》文化。“颐”字出自于《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七卦颐卦,“颐,贞吉,养正则吉也。”也就是保养事宜就吉祥的意思。“和”字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行文化。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必不可少的五种最基本物质,不仅世间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而且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还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颐和园中充分体现了这种认识。颐和园的宫殿以红、黄两色为主调,红色属火,火主光大,黄色属土,土主万物,红黄并用表示颐和园的至尊至大。仁寿殿前的门海(铜缸)则是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的意思。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央属土。中国的地势大体是西高东低,所以河流的方向一般是从西到东,西属金,所以排云殿内的河流叫金水河。
阴阳文化。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颐和园的整体充分体现出这种刚柔相济、阴阳合德的和谐美。长廊将颐和园分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万寿山为阴,昆明湖为阳。昆明湖的湖面广大,表现出阳刚之气,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万寿山的建筑修建的紧凑内敛,表现出阴柔之美,突出了建筑的舒适安宁。万寿山的后湖就是阴中阳,昆明湖的岛屿就是阳中阴,体现了阴阳的和谐、统一。
风水文化。“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是排云殿“排云”二字的出处。这首游仙诗的作者是郭璞,他是风水学的主要创始人,他的风水理论不仅把地理、水文、气候、生态等内容引入到建筑环境中,而且还将哲学观念引入其中。风水理论也左右了颐和园的规划和修建。清乾隆年间,将挖掘昆明湖的泥土,堆放在翁山之东,形成万寿山。这样便构成了风水中“背山面水”的格局,而且有镇压前朝朱明王朝之意。
文学文化。颐和园的匾额中大量引用了《文心雕龙》的内容,为园内景物增添了文化氛围,提升了园林在理念上的层次,超越了园内其它同类文字表述的藩篱,切合皇家园林园主人的地位。如“鞶鑑可徵”、“化动八风”、“斧藻群言”三匾,无论从其出典,还是字面演绎,均不是一般园林中所敢引用,仅此一端,即可看出当初词臣们拟定这些内容时是苦费心机的,也体现了颐和园文学文化的深遂。长廊中的故事彩画多出自于中国的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说岳全传》《封神演义》《聊斋》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的精髓。
此外,颐和园中还包括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数字文化、京剧文化、满语文化、中医文化、哲学文化、归隐文化、文物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人物文化、汉字文化、水文化、山文化、耕织文化、商业文化、宫廷文化、寿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