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性的遗憾——杨振宁教授不能成为超一流科学大师的原因
按语:本文不仅为你提出了最佳的科研方法和学习方法,也为你指出了走向成功之路的捷径。王东华的力作《新大学人》是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成交的第一部作品,令人满意、喝彩,该文稿审读委员会认为它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逻辑性兼得的好书。读者通过本文可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在学术上无论哪一个领域里 超凡脱俗的科学大师都是哲学修养特好的人,而缺乏大哲学修养的人都无一能成为该领域里最杰出的代表。实际上凡是重视理论思维的人迟早都能脱颖而出,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在学习和教学中只注重题海试术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杨振宁
正文:“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或怎么才能跑得更快些,你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是跑得特别快的人,属于‘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的那种人。只有这些人才能使你知道一个人更快地跑完一英里的潜力。”(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这是马斯洛谈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段话。他的心理学之所以研究自我实现的天才,不仅是因为天才的优点是常人所不具备的,而且更因为天才的缺点正是大众的痼疾。这种痼疾甚至连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明了、挣脱,因此它带有最大的普遍性,因此也就带有最大的指导性!
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他们寻找到最能体现最能概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品质、智慧的科学,寻找到在科学上取得最高成就的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寻找到一个由数十亿颗飘着黑头发的头颅铸造出来的最杰出的“科学之神”——杨振宁。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在强手如云的科学擂台上,杨振宁还远离擂主的位置,同科学大师们相比,杨振宁还只能是一个一流棋手,离超一流棋手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不可逾越的距离.....
一个人口如此众多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如此灿烂有着百分之百的智慧加百分之百的勤劳的如此杰出的代表,为何在科学的圣坛上窘迫到如此境地呢?让我们沿着黄河的源头去聆听这历史的天音吧!
一、哲学意识的贫困是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最根本的原因。
超一流大师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具体学科上,更重要的是他给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整个知识系统所带来的思想革命。
当超一流大师站在世界的最边缘,他的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未来深渊,头顶是一方无穷无边的苍穹,脚底是一层笼罩着原始雾气的全体人类时,上下没有任何标志可以指示,左右没有任何动静可以提醒,于是就需要对事物本质有着直觉把握的哲学,于是就有了对世界全新的理解的思想,没有比此时更需要更理解也更产生哲学的了。所以超一流大师必须是思想家。只要历史地追溯他们的研究过程,你就无法分清哪些是科学程序,哪些是哲学思维。爱因斯坦所做的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哲学信念:世界是统一的!即使在颇为人们争议认为偏离了当时物理学主流的后半生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探讨统一场论,试图更进一步地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牛顿也是如此,他为寻找“第一推动力”,在其后的整整20年里,他一直进行着艰苦的科学和哲学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最终陷入了神学的泥淖,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牛顿对哲学的虔诚与理解!
然而,杨振宁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他解决的问题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问题的引发是1953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达里茨在实验中发现的介子反常现象,尽管杨振宁的获奖成果被评为“解决了一个难度极大的技术问题”,但是尽管“难度极大”,毕竟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就是说随着实验设备的更新而会很快解决。因此,这个问题尽管解决了,可并不会给物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更不用说给人类的认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了。这就如同哥德巴赫之于陈景润,曹雪芹之于红学研究者一样,无论后者取得多大成绩,终究不能将猜想改为陈景润猜想,终究不能同曹雪芹相比,而这也就是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最大区别。
尽管思想的产生同技术的解决一样必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思想却具有超时代性,这是思想的瑰丽和宝贵之处。常常一种重大思想的诞生可以将人类的认识成世纪性地提前,因此思想家更显重要和宝贵。正如“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超一流大师必须是思想家,是哲学家,而一流科学家则仅仅是专家。
例如,杨振宁在《物理学家看哲学》这篇讲演中曾直言不讳地谈到了他对哲学的这种漠视的态度:“哲学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在西方物理学家的文章中,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哲学家的哲学。还有一种是对物理问题长、中距离(甚至是短距离)的看法。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第二种哲学。某人说:‘大统一理论是不可能成功的。’你说:‘我同意。’他说:‘我们两人的哲学一样。’不管你用什么字眼,第二种哲学无非表示你的看法怎样,你注意什么问题.它对物理学有关键性长期影响,因为它商决定了你喜欢提什么问题,不喜欢提什么问题;...............................................................................。至于第一种哲学,我认为它和物理学是单向的。物理学影响哲学,但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至于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受休谟和马赫哲学的影响很深,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他之所以成功,不是这个原因,而是由于他的第二种哲学。”
正是由于杨振宁对哲学持如此观念才导致其哲学意识的贫困,从而限定了他的学术境界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这种哲学意识的贫困是不是杨振宁自身的完全责任和凭自身力量能够克服的呢?这里同样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历史因素。从某一特定角度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他诞生在这片土地的那天起就似乎已注定了,因为他生活的母土没有这种浓厚的形而上的精神氛围,这与犹太人恰成鲜明的对比。
尽管宗教在历史上曾对科学有过摧残,但宗教家创立宗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奴役而是为了拯救,是为了人类更健康、更美好,因其积极作用更明显。而宗教给科学的最大馈赠就是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人和世界的深奥信念,让人去追求精神的完整与崇高,所以对犹太人来说,似乎天生就是为人类的命运而生,斯宾诺莎、马克斯、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韦伯等等,他们一出生就感到一种宗教的神秘的哲学意蕴,感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力量的不可挣脱的限定。感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人类,于是他们便企图抓住这只手,于是便有了思辨与冥想,便有了神学这第一学问!
然而中国似乎不一样,汉民族的一个大缺陷就在于没有一门成熟完整的宗教。因此精神难以超脱而只重现实,“未知生,焉知死”,限制了中国人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便成为第一学问。这一切也就是犹太人之所以能对世界、人类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最重要的原因吧,也是杨振宁的一个最大遗憾吧!
二、对人类前途、命运缺乏深切的把握与关怀是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第二个原因。
超一流大师的杰出智慧不仅表现在思想、哲学的深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对整个人类前前途、命运深切的把握与关怀的广度和高度上。
当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时,科学便将大师们带入到一个更精粹的世界,在这个精粹的世界里,大师们像阿里巴巴的咒语敲开了宝窟一样,世界一下子在他面前袒露出更多的秘密,在这一刹那里大师们便获得了对世界的彻悟。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万物之源”就是这个精粹世界让他以“数”来认识世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哲学家就是在走进“力比多”这个精粹世界之后,获得了对人类的战争、仇恨、欺骗、敌意以及爱与死的全新理解;普里高津就是从化学里的耗散结构走进了这个精粹世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科学是为人类造福,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和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大师们最杰出的特性之一便是既能沉入科学的最底层,又能及时地浮出人类的最表面。他们不仅是世界意义的缔造者,也是人类意义、人生意义的缔造者!他们可以不是政治家,可以不是社会活动家,但是他们却能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更深切的把握和关怀,因而也就对人类问题抱有高度的敏感和清醒的认识。
然而杨振宁没有达到这样的广度,他没有进入这个精粹世界,科学还没有成为他理解人类、自然和自身的途径、武器和法宝,他也没有成为他的理论的得心应手的主宰,他没有赋予这些公式、计算、猜想以活生生的生命。有很多次他本可以进入这个精粹世界,然而哲学意识的贫困终于裹住了他的双脚。几乎每年杨振宁都要回国访问,谈学术,谈改革,谈教育,也谈政治,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升华了的境界。对于中国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未来,对于人的自身解放,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我们没有听到杨振宁多少独步风云的精辟论述,即使相对于海森堡、普朗克、汤川秀树等,杨振宁仍给人以更多的一种专门家的印象,这是我们又一个遗憾的地方。
三、没有不断取得尤其是获奖后继续取得重大突破是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第三个原因。
但是杨振宁即使作为一个专门家,在科学研究成果的“硬件”取得上仍没有像超一流大师那样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做出重大发现。
固然要想一个人一辈子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有些困难,尤其是在获得这样高规格的成果后继续取得突破更加困难。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获奖成果本身就是他们研究中极出色的,另一方面可以想见的干扰也不得不让他们的事业有所牺牲。
但是超一流大师却全然不是这样,这一方面取决于不断战胜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他们的胆识、气魄和雄心,取决于他们独特的研究战略。对于超一流大师来说,他们极注意对自己诱惑最大、最难、同时意义也是最深远的未知领域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兴奋感,一旦有新的发现,我们立即从一个领域蛙跳到另一个新领域,所以超一流大师不仅在自己的分支领域内成绩卓越,而且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其他领域也纵横驰骋,而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智慧。
.........
当然我们不能仅就此就责怪杨先生,因为具体情况不同,笼统地指责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将它列为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因为在我们这片国土上有太多这样的现象了,以致于我们也同样可以说这种缺乏力度不应该由杨先生独自承担责任。因为不管是牵强附会还是捕风捉影,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确实只推崇精巧而不推崇力度。
关于这个问题林语堂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看来,在衙门里喝一怀怀的清茶,在家里进行一遍遍的神聊,嗑掉一袋袋的西瓜子,这些活动把学者的时间都占去了,这些事实,向我们说明为什么精美的小诗,小巧的散文,为朋友著作撰写的短短的序言,追悼会上对朋友一生简短的叙述,以及旅游散记等等占去了中国作家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九十五。一个人无法在力量上显示自己时,就要在精巧上做文章。一个人缺乏敢作敢为的勇气时,就要在合情合理这个道德品质上作文章。我们隔很长时间才能够出现一司马迁、郑樵或顾炎武。这些人惊人的工作使我们联想到永远不知疲倦的巴尔扎克和维克多.雨果。这就是两千多年的叩头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结果。”(林语堂:《中国人》)
林语堂
的确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李白和杜甫为一代诗歌大师,但五言七律很难表现思想的恢宏气势,韩愈也是一代大师,但却将相当的时间去为别人写墓志铭。站在人类文化的峰巅上鸟瞰东西方学者的学术追求和成果,我们难免不为我们的学者兴起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的浩叹。
相反去看西方学者却多是宏篇巨制,著作等身,巴尔扎克、雨果自不多言,像莎士比亚,仅现存的剧本就多达37部之多,且剧剧精伟,字字珠玑,仅将其翻译为中文的朱生豪和梁实秋就被我们列为大学者之列,可见原著者的功力之深了。再如左拉长达600万字的20部《卢贡.马卡尔家族》,罗曼.罗兰的10卷《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不胜枚举,而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我们所欠缺的那种力度。
文学如此,哲学也是如此。康德、黑格尔、罗素、杜威、萨特、汤因比、卡西尔哪一个不是给人以“哲学巨匠”的气势。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斯,他同恩格斯的全集多达50余卷,而且这些著作多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就的。马克斯的生活常靠恩格斯的无私资助才得以维持,以至孩子死了连买棺木的钱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他却写下了如此众多如此辉煌的著作,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正是人类的精神,仅此一点马克斯就将永远受到全人类的敬仰。
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者
马克思
就相形见绌了,........我们的学术界常说一本书主义,意思就是写了一本稍有见解的书,这辈子就可以交待了,在学术界的位置就可以座稳了,就可以给别人题词,写序言、作报告了,就可以大谈特谈、大写特写自己的成功经验了......。这种做法如果是对一个无所造就的人来说或许还无需指责,但如果是对一个潜力极大的学者来说人们便不得不需要对他加以谴责了,........
而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博士导师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博士导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没有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是杨振宁没有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第四个重要原因。
超一流大师的杰出才智不仅表现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上,而且也表现在培养人才方面。科学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事业,因此吸取前人经验和培养后继力量便成了一个科学家的两大任务,超一流大师们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天赋。如汤姆逊一生培养了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尔培养了7个,杨振宁的导师费米也培养了6个,至于培养1~2个的比比皆是。......
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我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方面值得书写的作为。
......
杨振宁以他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当他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时,我们却不得不遗憾地看到我们如此杰出的天才现在竟还没有载入科学的史册!这就是杨振宁在世界科坛上的真实地位!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地位!!更是中国科技的真实地位!!!
......
对于杨振宁本人,无论是谁,一个人或民族,我们都抱以极大的尊敬。在他生长的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他凭着自己杰出的智慧和勤奋跻身美国物理界,取得了即使整个世界物理学界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取得的成就,他像他的另一位同乡许海峰一样,在科学的奥林匹克场上为华夏民族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不仅存代表了华人科技的崛起,也代表了华人在美国的崛起。由于他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他的智慧、他的善良、他的品质,让他在这片生养他的东方故土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完美的代表。然而正是由于他代表了所有中国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力度,才留下这样一个:杨振宁,一个世纪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