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铸钱工艺

平板范浇铸法,叠铸法,以及母钱翻砂法。分别代表的历史为:

平板范浇铸法---先秦到两汉。

叠铸法---魏晋南北朝时期。

母钱翻铸法---两宋到清朝。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其中这些工艺又穿插着用。平板浇铸法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升华。春秋时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陶范。

这种是典型的平板范浇铸法的模具。特点是一范只能铸造一个,材质为陶。

大泉五十陶范,这种范增加了新的功能,也就是一范能铸造更多的钱币。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陶范发展到后期,明显发现有缺陷:制作过多的钱币,会出现陶范破裂。

下面我摘抄平板范浇铸法的细致解说如下:

平板范浇铸法 
范,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具,是用来构成器物造型和纹样的;而平板范浇铸,简单地说,就是把两块平整的范拼合在一起进行浇铸,是中国古代最早采用的铸钱方法。 
从质地上来说,平板范有泥范、石范和铜范三种,下文就以泥范为例,阐述一下平板范的三个步骤:制作钱范、合范烘范和浇铸钱币。 
第一步:制作钱范。先制作面范(钱范的正面)的范坯,在上面雕刻钱型、制作浇道和浇口(供浇铸铜液时使用),然后阴干泥范;再制作钱币的背范(钱范的背面),并同样阴干。 
第二步:合范和烘范。先将钱币的正面范和背面范进行对合,敷泥固定,随后入窑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透气性,足以承受高温铜液的浇注。 
第三步:浇铸钱币。先将铜块熔化,用坩埚盛铜液通过浇口注入陶范进行浇铸,冷却后敲碎钱范、取出成型的钱,再进行清理打磨,经过加工的钱币就可以投放市场了

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木刻模具然后制作出精美的陶范,根据陶范批量的造钱币。但是后期陶范不经用,所以先人采用了更经用的铜范制作陶范然后在翻铸钱币。强调一点:铜范不是直接造钱币,如五铢的工具,而陶范才是!

☆☆☆☆

平板范浇铸法发展到两汉后期逐渐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进步,就出现了一种更为批量造钱币的工艺。叠范法。
用铜范直接浇铸,铜范用的次数多了也比较容易变形、损坏。

后来人们又用铜范做模(被称之为“铜制范盒”),翻制泥范(被称之为 “子范”),将泥范经烘焙后再浇铸铜钱,这样铜范模就可以不断地被使用,批量地生产出铸造钱币的泥范,不用每次都刻划钱型那样麻烦了。

于是到了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时,平板范浇铸工艺继续使用的同时,一种被称之为“叠铸法”的铸钱工艺逐渐地开始成为铸钱工艺的主角,并一直持续到隋以前。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叠铸法采用层层对合叠起的泥范浇铸钱币的方法,一次可浇铸近百枚钱币。

最早出现于秦代,王莽时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叠铸法同样可以分为制作泥范、合范烘范和浇铸钱币三大步骤。
第一步:制作泥范。先将制作泥范的材料混合搅拌,练泥,填入铜制范盒,翻制泥范(子范),然后阴干泥范。 
第二步:合范、烘范。先将泥范层层对合叠起,然后敷泥固定,入窑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 
第三步:浇铸钱币,工序与平板范浇铸一致。在这里,铜制范盒实际上充当的就是范模的角色。 叠范法其实就是魏晋南北朝的铸钱代表工艺,在这里强调的是,叠范法完全把铜范作为母模具,制作钱币。而上面的平板范浇铸法有很多材质交叉使用,叠范法的手法和平板范浇铸法的手法一样,唯一区别就是:前者造的是一层楼。后者造的是几层楼,甚至十几层楼。

下面我摘抄书上所说的详细解释,上面尽管提到了叠铸法的三个步骤,但要完成这三个步骤,前提是必须先要制作作为范模的铜制范盒。

根据现有出土资料表明,铜制范盒是用两块泥范组成铸型,即泥面范和泥背范。先在泥面范上刻出内凹的钱形型腔、内浇道、直浇道及凹凸有序的榫卯口;

泥背范或为素面,或刻上内凹的纹饰,如十字形,菱形等。泥面范与泥背范合在一起容易粘连,所以,又在金属制范盒边框口沿部位设置分型面,浇口则设在金属制范盒边框的侧边。

泥面范与泥背范经过烘焙成为陶范后,就可进行合范浇铸,制作成铜制范盒了。

从现有金属范盒留有的痕迹上可以看到,为了方便以后叠范浇铸,保证钱币的铸造质量,当时在制作陶范时都不是随意的,而是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运用了先进的几何方法对钱型进行定位的,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几何学知识的专门工匠。

一般认为,比起平板范浇铸法来,叠铸法生产效率更高。其实不然,通过对叠铸法和平板范铸钱工艺的比较,我们发现,所谓叠铸法的生产效率高是从浇铸铜钱这个环节来说的,因为它一次浇铸成型的钱币数量往往可以达到上百枚、甚至更多,但是从生产效率、最终的铸币结果来说,却明显差得很。

因为使用铜制范盒翻制泥范后需要阴干,而且要加以烘焙,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不像用平板铜范配以背范就可以直接浇铸了。

因此,虽然叠铸法一次浇铸钱币的数量多于平板铜范,但在同样的时间里,平板铜范铸造的次数多于叠铸法,结果铸造出来的钱币数量反而超过了叠铸法。

从存世发现的叠铸铜范数量来说,王莽时期是最多的,说明叠铸法是当时主要采用的一种铸钱方法。

既然叠铸法铸钱数量并不高,王莽时期还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可能与当时“不惜铜,不爱工”有关。

所谓“不惜铜,不爱工”,实际上就是不吝惜铜和工本,片面追求钱币铸造的质量。

事实上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王莽铸钱,的确是历代钱币中最漂亮的之一,不仅制作工整,而且钱币文字采用悬针篆的书体,纤秀劲挺,优美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货币经济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破坏,但钱币铸造依然以叠铸法为主。

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在江苏南京、镇江等地先后出土有南朝萧梁时期的叠铸泥范,出土的这些叠铸泥范中有许多还没有被用于铸造就遭到了遗弃,这固然和时局变迁有所关联,但也不排除叠铸法在当时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桑榆晚景,一种新的、更先进的铸钱方法正孕育产生。

叠范工艺新莽时代出土的模具最为多。作为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铸造工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接着讲最后一个工艺也是绝大多数泉友所熟悉的工艺这里我讲细致点。

☆☆☆☆

母钱翻砂法 
最晚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

关于古代母钱翻砂铸钱工艺,明代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一书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载。隋唐五代作为叠铸法,平板范浇铸法和母钱翻铸法工艺的交错,与唐,五代宋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钱币的制造工艺,背景,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切勿凭空捏造。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缓慢阴干和焙烘,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工艺宋朝为顶峰,一直延续到清朝。

我们如果把现存的明、清两代钱币实物加以区分的话,从中会发现有雕母、母钱、样钱和流通钱等四种不一样的铜钱,这四种钱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钱币使用母钱翻砂工艺铸造的整个流程。

所谓雕母,就是人工将一块铜块雕刻成的铜钱,上面保留有雕刻的痕迹,有如石头图章上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刀痕。

母钱,就是将雕母作为钱模翻砂铸造成的铜钱,这种铜钱因为在翻砂铸造时钱范采用精砂,所以,底章比较细腻,往往还能见到制作雕母时的刀刻痕迹,尽管这种刀刻的痕迹与用刀直接刻的已经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至少在清代,样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之为“部颁样钱”,是指由朝廷颁发给地方钱局(即现在所说的造币厂)作为母钱(即钱模)使用的铜钱;另一种被称之为“进呈样钱”,是指由地方钱局在铸造新的钱币前呈送给中央政府审核的铜钱。 
而流通钱是指用钱模大量翻砂铸造后进入市场流通的铜钱。

明清钱币的铸造工艺和宋朝虽然一样但是也有细微的区别,下来各位可以查找下资料这里不一一解释了。

清代雕母为列子,这种钱币不参与流通,只是一种铸造钱币的工具。明清钱币细致分为以下步骤:雕母-翻铸铸母-铸母在批量制作子钱。铸母也不参与流通,也是制作钱币的工具。当然铸母用报废了以后就会参与流通,这就是为什么普通钱里能找到铸母的根本原因。

当然铸母用报废了以后就会参与流通,这就是为什么普通钱里能找到铸母的根本原因,翻砂工艺

总结:从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再到母钱翻砂法,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都凝集着古代工匠们聪慧的结晶。了解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不但能增长我们的钱币知识,而且对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促进我们对古代钱币的收藏和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论时间来说:先秦到两汉,平范。两汉以后到南北朝。叠铸法和平范法,隋唐以后出现了母钱翻铸法和前两种合用,明清主要是母钱翻铸法
论制造量来说:平范浇铸法>叠铸法>母钱翻铸法。
论精美程度来说,母钱翻铸法大于前两种精美。

无论平板范浇铸法,还是叠铸法,还是母钱翻铸法,都会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品种,比如,叠字(摇头),复式,缺铜水,钱币厚版,合面等等其中收藏的乐趣个人在其中自行体会。

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炉记,痕迹炉记,文字炉记等等。为什么会缺铜,为什么会摇头,为什么有这种版式。其实这就是收藏的乐趣。了解他的工艺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同一种钱币不同的记号不同的样子。

☆☆☆☆

复式钱币

嘉庆复式

叠字,俗称摇头。

厚版

唐宋最常见的花穿

铸缺

每个人最喜欢收集的一种。背炉记。背炉记先秦到明清都有,版本很多。

四出。属于背炉记:

四决

背云也是背炉记

满文桂也属于背炉记

炉记的作用就是却别钱币。区别各个地区的钱币。最早记地名,最全套的背炉记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会昌开元。

重轮也属于背炉记

还有动物,如跑马。祥云。指甲痕,月,星,等等数不胜数。当然康熙22局那也属于背炉记的一种,但是这种在清代钱币里面淡化了这种说法。

小编有话要说

这个铸造工艺吧,小编我是一直没搞清细节,认真学习

(0)

相关推荐

  • 母钱翻砂是怎样一种工艺?

    在研究与收藏古钱币的过程中,难免有人会铸币技术产生兴趣,进而细致研究,懂得钱币是如何造出来的.在隋唐以前,用钱范铸造的方式比较普遍,唐朝以后,母钱翻砂渐渐成为了主流,那么这个"母钱翻砂&qu ...

  • 中国古代钱币制造工艺及母钱发展

    ...中国古代三大钱币制造工艺:[ol][li]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 ...

  • 由宣和通宝铁钱树浅谈宋钱翻砂工艺

    - (梓泉) 设置高亮操作 (2018-11-19 10:44:37) -众所周知,秦汉时期的钱币为范铸,而唐宋以后的钱币就逐渐用母模(母钱)翻砂铸造了.对于母钱翻砂铸钱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冶 ...

  • 当心!你看到的宋朝母钱,可能都是假的!

    在铸造钱币的过程中,母钱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不少泉友都以获得真正的母钱和雕母钱为荣,但是不久前,有泉友问文瀚乐拍:宋朝钱币的铸造量那么大,钱币版式那么多,为什么很少能看到宋朝的母钱呢?这个问题就要从制作 ...

  • 宋钱铸钱工艺的初探——关于宋代铜母存在的浅见

    本文为 元嘉 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母一直以来,在泉界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是否有宋母的存在,大家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宋母是不是真的存在了? 今年笔者有幸在一 ...

  • 珍藏多年的古钱币值多钱?这场刚刚结束的古钱币拍卖给你权威答案

    不少玩家手上都有几枚钱币,有些是晚清到民国的银元,有些是古代的铜钱,甚至还有部分玩家手上会有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异形币. 姑且不论真假,这些钱币着实困扰了不少藏家.之所以对玩家产生了困扰,究其原因无非有 ...

  • 嘉靖铸钱述略

    PS:本文发表于国学网论坛,经作者授权在山泉社公众号发表. 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和大臣们关于他亲生父母名分的争执基本平息,这个被称为"大礼议"的事件最终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

  • 福寿永昌,契丹小字,契丹文铸钱,在中国钱...

    福寿永昌,契丹小字,契丹文铸钱,在中国钱币史上很少见.此钱面意福寿永昌,背上下为借体汉字契丹神册两字,契丹字常有借汉字造字习惯,左右为花押记,说明此钱为耶律阿保机时期铸造,是为宫钱,意为国祚延绵,福寿 ...

  • 中国历代最全铸钱年表(建议收藏)

    学钱币收藏,就来钱币学堂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在文末点个[好看] 微信公众号系统已经改版, 好多藏友说和钱币学堂失联了.如果大家还想第一时间看到学堂文章,请置顶"钱币学堂".  操 ...

  • 【偷听】看这枚古钱币值多少钱?听专家讲解!

    各位藏友觉得这枚钱币如何? (答案在文末揭晓) 这枚古钱币是由文物宝库频道的一位藏友田先生上传,田先生自述:"有没有收藏价值,目前市场价格多少" 此藏品由藏友上传,并由袁银龙老师亲 ...

  • 汉长安城地区铸钱遗址与上林铸钱三官

    发布时间:2020-11-2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徐龙国 全文阅读 汉长安城地区铸钱遗址与上林铸钱三官 (作者:徐龙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10期)

  • 徐龙国:汉长安城地区铸钱遗址与上林铸钱三官

    自清代金石学兴起之后,西汉铸钱遗物受到金石学者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汉长安城地区西汉铸钱遗址及钱范的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除大量的研究论文之外,还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如< ...

  • 中国朝代最全铸钱年表(建议收藏)

    西周 铜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晋:空首布 战国 齐: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 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