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太极】杨澄甫弟子董英杰侄子董增辰谈...

【问道太极】杨澄甫弟子董英杰侄子董增辰谈学习太极拳经历
大约在这时,我开始跟叔父学习化劲。当你学会改变自己的形态时,就能够改变向你击来的力量,或化走劲力。我开始随叔父练习发劲和化劲,我们一个推一个化。我们没有固定的练习方式,因势利导,随时机变化,只要是推手范围以内就行,不过只限掤履挤按,采列肘靠不在此列。
我的叔父在教授太极拳方面是位真正的纯粹主义者,除了家族成员的著作外,其它关于太极拳的著作他一概不准我看,所以我就只能看祖父董英杰着的《太极拳释义》。这本书我看过很多遍,每次看都有前所不见的体会,随着见识的增长,对它就有不同的理解,我看得越深入,它就有更多东西告诉我,永无止境。
自1959年我开始认真学习太极拳以来,从来没有中断过练习,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停止。起初叔父不让我学其它武术,但过来我和懂得其它门派武术的人一起练习,他们总是倾囊相授。我练习得最勤快的时期要算是十六至二十七岁之时,在课堂以外,我和朋友一起练习时,我们都叫方不必留情,身体每一处都可以打。开始时被打中会觉得很痛,但后来就不痛了。因为这期间我们练了不少气功,那些击到身上的力量都被气功化解了。
到了那时候,我的推手技术已非叔父其它学生所能及,所以我就去找别的太极流派和其它武术来考验自己的技术。大多数人教太极拳是为养生之用,这算不上是武术,因为无用于自卫。很多人只教纯柔的架子,但如果你想把太极拳当作技击术,就必须刚柔相济,要懂得两者如何运用。不过就算你把太极拳当作技击术来练,懂得招式的应用,如果你不常常跟人练习对打,那它还是不能用以御敌。
二十七岁那年,我离开村子,开始在武术协会的训练班和县政府资助的班上教拳。我常常往各地去,每一处只逗留两周。还应全国各地武术高手的邀请去拜会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各学一点东西。我在外头的日子每天教拳,一个月教三星期。那些训练班是在早上上班前教两个小时,由政府资助在公园办的。我的薪水由政府支付,但学生也给我钱,虽然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把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给我作学费,中国人叫作「红包」,代表他们的谢意。他们很珍视太极拳却病延年、修心养性的好处。
我也拜会过很多在中国以外的武术门派。在新加坡,我造访过很多中国武术外家门派,这些造访多半是不伤和气的比试。外家硬功拳是全力出击的,一旦发动了攻击,势不能撤回或停止,这和太极拳不同。外家拳攻击时,只使用发动攻击的那部份肢体;太极拳一旦攻击,则劲起于足跟,周身合力,完整一气,这样产生的劲是有分别的。以外家拳打人一拳,可以造成瘀伤,用太极拳却可以把对手发出数丈之遥。因为劲是来自整个身体的,所以和外家拳完全不同。太极拳尚刚柔相济,柔过劲,刚落点,这样才能发出的巨大的劲。
几乎所有现代太极拳家我都认识,看过各家的差别。陈家爆发力强,老派的吴家威力也很强。但没有一家有像杨式的下盘功夫。我觉得杨式比其它家派更适合一般大众,因为它要求练者缓缓迈步,比其它各派都慢,所以令双脚很强壮。杨式的步幅不大不小,这适中的步幅正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刘师傅的,他个子不高,有一次当众被别派挑战,他把对手摔出由五层围观者组成的圈外。另一个对手被发得又快又猛,他像炮弹一样,直穿过五层围观者,围观的人也朝各个方向跌飞出去。有时候杨式是强得令人难以置信的。
你或许会以为自己永远练不出这种功力,但你是做得到的。不管个子是高大还是矮小,每个人都能有所得。有一位好师父从旁指导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指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太极拳要练得好有三点是少不得的:
必须有信心你会有所得;
必须有耐性去学习;
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即坚持每天练习,不可松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