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病变基本征象-'纵隔肿块'的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纵隔肿块 纵隔肿块(mediastinal masses)是纵隔最常见的病变,影像学诊断依据是肿块所在的部位、形态、数目、内部结构、密度及信号特征。
肿块所在的部位是纵隔肿瘤诊断最重要的依据,一般以心脏-主动脉前缘、食管前缘为界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各有其好发的肿瘤。但更接近影像学实际的是将纵隔按具体解剖结构划分为以下6个区,各区常见肿瘤是:①血管前间隙:胸腺肿块、生殖细胞肿瘤、甲状腺病变、甲状旁腺肿瘤、淋巴结病变、血管病变、间叶组织来源病变、前肠囊肿、淋巴管与血管瘤。②心膈角区:心包囊肿、淋巴结病变、生殖细胞肿瘤。③气管旁区:淋巴结病变、前肠囊肿、气管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甲状腺病变、血管病变、淋巴管与血管瘤。④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变、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血管病变、化学感受器瘤、前肠囊肿。⑤隆突下区及奇静脉-食管隐窝:淋巴结病变、前肠囊肿、奇静脉增粗、食管肿瘤、静脉曲张、膈疝。⑥脊柱旁区:神经源性肿瘤、前肠囊肿、脊膜膨出、假性囊肿、髓外造血、疝、脊柱病变、淋巴结病变、奇静脉与半奇静脉扩张、淋巴管与血管瘤、胸腺肿瘤及生殖细胞来源肿瘤。如图1,侵袭性胸腺瘤。矢状位T2WI,前中纵隔巨大肿块,前部囊变为高信号(无尾箭头)、中后部为较高信号(箭)。图2,成熟畸胎瘤。轴位CT增强扫描,左前纵隔类圆形肿物(箭),内见脂肪密度(-51HU),轻度强化。图3,甲状腺癌。轴位CT增强扫描,前纵隔肿物(箭),向后包绕气管(T)、使之变窄。图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轴位CT增强扫描,前中纵隔弥漫性、分叶状肿物(箭),大血管被包绕。图5,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冠状位T2WI,左后纵隔上下径较大的较高信号肿物(箭)。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密度及信号与纵隔肿块的性质密切相关。①脂肪密度与信号,见于畸胎瘤与脂肪瘤及脂肪肉瘤、膈疝、脂肪聚集、某些淋巴管瘤与血管瘤、Whipple病、髓外造血。②低密度,值低于肌肉、近似水的密度,见于肿瘤囊变、囊肿、实性肿瘤坏死、食管扩张等。③高密度,为钙化、牙齿及囊性病变内蛋白成分较高,见于畸胎瘤、前肠囊肿、甲状腺病变及淋巴瘤放疗后钙化等。
囊状病变,内部可见水样密度及信号,见于胸腺囊肿、心包囊肿、支气管或前肠源性囊肿、侧位脊膜膨出等,脓肿、淋巴瘤放疗后坏死也可近似囊状病变。如图6,肠源性囊肿。增强扫描冠状位重组,隆突下(箭)及左后纵隔(无尾箭头)两个类圆形低密度病变。
图6
增强扫描上明显强化的病变除血管外,还可见于胸骨后甲状腺、甲状旁腺瘤、类癌、血管瘤、副神经节瘤、Castleman病,而炎性与其他实性肿瘤为不同程度强化或环形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