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汉皇殿一夜成名||布衣天子在此守护数百年:戴僧帽 披袈裟 持笕管 携锦囊……此文披露他的真实身份!

4月27日,有200多名驴友徒步三万余步,盘虬曲旋,登上了汉皇殿,看到漫山遍野的野杜鹃,红得似火,艳得象霞,美得如仙,所有的都醉了。

小编是带着任务而来的——给发现的汉皇墓碑做拓片!复原汉皇的真实模样。经过几天的艰苦努力,汉皇的模样终于描出了皱形,下一步就要着色了。现将皱形图案分享给大家。

汉皇殿汉皇复原皱图

(拓片:谢加群    描画:盘佳艳)

上图就是依据汉皇殿汉皇墓碑拓片复描而来的。长相咋样?小编就不班门弄斧了。我们重点说说他的衣冠携物,以明确也的真实身份。碑石上原有一幅对联,还有置于墓尾的横批,在此也附图如下。

经过认真辨认,汉皇殿汉皇墓(衣冠墓)的对联文字是,上联:笕裞依然真面目,下联:衣冠仍是古鬓眉,横批:丹凤朝阳。下面小编就针对像和对联,对“汉皇”的身从进行解读。

1.持笕管,携锦囊 。所谓“笕”,就是指引水的竹管。“汉皇”右手上拿的就是笕,上面还吊着一个锦囊妙袋。有人说,“汉皇”右手拿的,好像是烟杆呢!吊在烟杆上的好像是烟袋呵。小编告诉你,你的理解错了。因为不仅联上第一字是“笕”,还因为吊着的是锦囊福袋,你不看见他右手上拿着文书吗?   锦囊,则是古代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所以不是用来装烟丝的呵!

2.披袈裟,截僧帽。“汉皇”头上截的,身上穿的究竟是皇冠龙袍,还是僧帽袈裟,不能从外表看,而要从对联文字来看。而对联第二字“裞”,就告诉了我们:“汉皇”身上穿的是“百纳衣”,头上戴的是僧帽。所谓“裞”:贈終者衣被曰裞。也就是说,“汉皇”身上穿的,是宁远瑶民们赠送给他的僧衣、僧帽同时,也反映了此外墓葬系衣冠冢。"《汉书·郊祀志上》:“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从“汉皇”像看,没有头发,也没有胡须,更知其为僧人。

3.纤纤手指,顶光闪闪。“汉皇”头上的光环称“顶光”、“白毫相光”,为德行成就之相。在佛菩萨或罗汉顶上之圆光,亦称头光、顶光、背光、後光。亦有分类将头光以下称为身光,头光与身光之外称为虹光。菩萨修行成佛时,因“已弃恶本,无婬怒痴,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无馀栽枿。所作已成,智慧已了”,而“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此後,“光彻照七天,德香逾栴檀”。

从“汉皇”的画看他的手,手指纤细,指甲也很长。这表示他的修行已经很高,达到了观音的境界。

4.着布衣,显王相。稍加留意,便能发现“汉皇”的大衣禁上有三排,竖的方向也进绞边定形,正好形成一个“王”字。这表示“汉皇”的真实身份是帝王。用我们俗语讲就是布衣天子。

5.对联的含义。上联:笕裞依然真面目,下联:衣冠仍是古鬓眉,横批:丹凤朝阳。我们把它翻译出来吧:

上联: (汉皇)您手上笕管和身上的裞服(袈裟)还没有变一点色,下联:你的音容笑貌就像头发和眉毛一样万古长青。横批:我们遇到了明君。

如果把此对联作个类比,就好比是“音容婉在,永垂不朽”之类纪念性的对联。说明此汉皇墓并非真墓,而是一处衣冠冢,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从墓碑图文看,这位”汉皇“应该是一位退位为僧的”汉皇“,他在永州一带以”布衣天子“加僧人的身份出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给予瑶民们很多恩惠,瑶民们称他们自己的王为盘王,而称他就称“汉皇”(汉王)。汉皇殿和衣冠冢形成以后,还一直有瑶民在殿前数米远的“避难所”里为他守灵,直到解放以后,当时守灵的那个村还记于了《宁远县志》(见下图)因山而名,叫“洛阳山”

此图来源于民国《宁远县志》第一卷疆域

其实,汉王在谱录中也有记载。永州《王氏族谱》就记载说明,其记载原文是

宅里序。汉王烈,以德行化乡里,时号所居曰君子乡。故□能自著而待人著也久矣。盖尝遍览通都大邑,□□人肩摩,非不众也,高台邃宇,冠盖往来,非不豪也,□无人为是地增色,亦等之朝歌胜母焉耳。若夫豪杰之士,立德在躬,矜式于一家一乡,巷遇有期置之上位,则矜式于一国,而使一国之人闻名景慕……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发现,汉王最终定居在了咱宁远,成了一位真正的宁远公民。他是谁呢?有待进一步的史料出现,方能确定。

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