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进阶:小汗腺螺旋腺瘤的超声特征
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 Spiradeno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起源于汗腺,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由外分泌汗腺的导管及其分泌成分分化而成。常为孤立性病变,直径 1-2 cm,偶发疼痛。由于小汗腺螺旋腺瘤发病率低,其超声特征目前知之甚少,通常未行影像检查即手术切除。韩国学者 Cheol 等人对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的临床及超声特征进行总结,相关结果发表于 2018 年第 5 期的 J Ultrasound Med 上。
作者研究中共纳入了 8 例小汗腺螺旋腺瘤,其临床特征包括:
(1)平均年龄 45.6 岁(28-60 岁),女性常见(男女比例 1:7);
(2)病灶处皮肤均完好无损,所有的病变均无痛;
(3)病变部位:4 例上肢,2 例胸壁,1 例腋下,1 例下肢。
病变的超声特征包括:
(1)病变位置:5 例位于皮下脂肪层,3 例位于皮下脂肪层和真皮层(图 1A);
(2)病灶大小:最大径为 6-33 mm,平均直径为 14.3 mm,其中 6 个病灶直径小于 20 mm;
(3)病灶形状:小叶型 7 例,椭圆形 1 例。3 个病灶的上外侧均可见一束状结构(图 2)。所有肿瘤均边界清晰。
(4)病变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 6 例,回声均匀 2 例。其中 6 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内含多个点片状极低回声;余 2 例仅表现为低回声(图 3)。所有肿瘤后方回声均增强。所有肿瘤内均未见分隔或点状强回声。
(5)病变血流:行 CDFI 检查的 7 个病灶均可见血流信号,4 例表现为中央型及周围型血流,3 例仅周围型血流(图 1B)。
图 1 39 岁女性左上臂小汗腺螺旋腺瘤。图 A 为横切面超声显示皮下脂肪层内的一边界清晰、呈小叶状、不均匀低回声结节(长箭头),内可见多个点片状极低回声灶,后方可见回声增强(小箭头);图 B 为 CDFI 显示结节中央和周围可见血流信号
图 2 46 岁女性右腋下小汗腺螺旋腺瘤。横切面超声可见一边界清晰、卵圆形、不均匀回声结节,结节上外侧可见束状结构(箭头),结节后方回声增强
图 3 35 岁女性右手小汗腺螺旋腺瘤。横切面超声可见一边界清晰、小叶状的均匀低回声结节(箭头),后方皮下脂肪层内可见回声增强
所有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未给出正确诊断,最常见的误诊为血管瘤和血管球瘤。切除标本未见明确恶性征象,随访 12 年后均未见复发。
作者指出,小汗腺螺旋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在该组病例中,患者平均年龄比其他已发表的研究中偏大,且女性居多,可能与本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偏倚有关。既往文献指出该病常见于头部和躯干上部,但本研究中更多发生在上肢,因此有必要在上肢可触及肿块的鉴别诊断中纳入该病。
大部分病灶呈小叶状,边缘清晰,与文献报道的一致。有 3 例病灶的上外侧部分呈束状结构,这可能与小汗腺螺旋腺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关。在组织学上,外分泌腺的分泌单元构成管状上皮,通过真皮和表皮将汗液输送到皮肤表面。若表皮导管被肿瘤细胞或分泌物阻塞,则可能在超声上看到类似的束状结构。
作者指出,病灶的低回声背景可能对应为密集细胞成分,其内的点片状极低回声则可能对应为细胞成份少的部位。所有小汗腺螺旋腺瘤后方均回声增强,可能由于与周边软组织相比,声束穿过小汗腺螺旋腺瘤后衰减较弱所致。有研究发现,小汗腺螺旋腺瘤血流为低阻动脉血流。
小汗腺螺旋腺瘤为良性肿瘤,很少恶性转化,其超声的鉴别诊断包括血管瘤、血管平滑肌瘤、血管球瘤、表皮囊肿、淋巴瘤和转移性肿瘤。血管瘤可能是低回声或高回声,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血管平滑肌瘤表现为小的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均匀低回声,低或中等血供,无钙化。血管球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肿块,在能量和彩色多普勒检查中显示出明显的血供。表皮囊肿通常是边缘清晰的椭圆形囊性结节,后方回声增强,边缘为低回声,无血流信号。恶性皮下肿瘤,如淋巴瘤和转移瘤,可见血管管径大小不同、血供模式杂乱无章。
综上所述,小汗腺螺旋腺瘤通常位于皮下脂肪层,边界清晰,呈分叶状,偶有束状结构,多为不均匀低回声,内有多发小的低回声灶,后方回声增强,周围可见血流,中心有或无血流。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