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的成语?两个字的成语?开眼了!

说到成语,大家脑子里面首先蹦出来的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比较容易脱口而出的应该就是四个字的成语了吧?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但却没有人规定过成语一定是四个字的。

生活中很多词语你会脱口而出,简单的用几个字就能形象地表达出意思,你以为它们是大家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实它们是正儿八经的成语。

丑八怪

出处: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他们是:郑燮、金农、汪士慎、罗聘、李鱓、高翔、黄慎、李方膺、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人,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蔑为“丑八怪”。

释义: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

掉书袋

出处: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释义:指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鸟兽散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李陵传》: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报天子者。

释义:形容成群的人像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

执牛耳

出处:《左传·鲁定公八年》:

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羣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

释义: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一字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

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释义: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三个字的成语还是有很多的,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三个字的成语还有诸如东道主、口头禅、莫须有、下马威、闭门羹、打擂台、蠹书虫、风木叹等。

等等,你以为三个字的成语已经到顶了?

并不是哦~还有两个字的成语在等着你~

两个字的成语来源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由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

如:

  屯 鸟

出自成语“云屯鸟散”。
释义: 如云聚集,如鸟飞散。形容众多的人忽聚忽散。
出处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雠衅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觇望风尘,云屯鸟散,更相驰突。”

街 骂

出自成语“打街骂巷”。
原来形容无事生非,寻衅闹事,耍无赖。
现在是指小人物因为缺乏社会话语权,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在大庭广众下宣泄情绪的一种行为。

 得 五

“得五”是从成语“拔十得五”脱化而来的。

指政府部门或相关部门原本想选拔十人,但其结果却只选得五人。这说明了选拔人才之不容易。

清人汤文璐编撰的《诗韵合璧》即收录了该词条。

还有:

画蛇添足 —— 蛇足 

       东施效颦 —— 效颦 

       墨守成规 —— 墨守 

       杞人忧天 —— 杞忧

       囊萤映雪 —— 萤雪

2.来源于有名的故事的:

如:

推 敲

解释:推敲源自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指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矛 盾

解释:矛盾源自《韩非子》中《难一》所述故事。

(1)比喻言行自相抵触。

(2)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还有:腹稿、斧正、识小、龙章

编辑:丁   丁

编审:孙   健

监审:周贤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