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今日开庭,其弑母的最深层原因,是我们一直都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当让孩子活在哪一个人...

今天上午,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罪一案。

下午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我估计他的死刑难免。

罪有应得!活该!!

但不能仅仅止步于此的诅咒。

因为这个案件留给我们对教育的反思实在太多、太多。

这里不得不牵涉到一个核心教育话题:让孩子幸福还是让孩子成功?

难道有比让孩子幸福更重要的事情吗?

这一点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也是声称唯此幸福其它都是可以不要的。

然而,什么是幸福?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想明白。

既然如此,让孩子幸福的目标岂不是一个空洞的宣誓。

在我看来,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孩子的教育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到哪里都是逆风。

什么是幸福?所谓幸福一定是快乐的心情与精神的成长的统一。

缺少哪一个,都很难称之为幸福。

以此为依据,人生一定活在以下的坐标系的不同区域里。

我们也应当从此出发,思考应当让孩子活在哪个坐标里?

在这个坐标系里

第一象限是快乐并且精神成长。这就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区域。教育孩子也应当尽可能让孩子处于这一个区域中。

第二象限是不快乐但精神成长。苦是人生底色,佛教说人生有八苦,这些苦都是必须承受的。更何况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人们当遇到病痛之苦,牢狱之苦、出苦力之苦、亲人离世之苦、工作挫折之苦、受人污辱之苦等,是很难快乐起来。

但有这样的一种人,诚如孟子所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最终这种人虽然有痛苦的遭遇,但他因为能够不断追求精神成长,成功地进行人生突围,重返第一象限,实现了人生幸福。

小说家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1974年在山东插队,他每天要推独轮车给地里送猪粪,

当时的农村路面状况非常糟糕,布满各种坑,到处是石头,

独轮车因此很不好操控,他常常连人带车一起翻倒。

有一阵子,他每天要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

他以为这活难不倒他,哪知道干了才三天,胆汁都差点吐出来。

他仍不忘调侃道,“好在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类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

自少年起,王小波便看到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而有趣却暗含其中,而他追求的是把有趣讲出来。

能够在苦痛中活出有趣的人,一定是追求精神成长的人。

而这样的人,一定是最有资格拥有幸福的人。

至于第四象限,我要先说明。

把这个象限的人说明白了,之后你才能够理解第三象限的人。

第四象限的人处于快乐但精神不成长的情况。

这种人贪图的是两种低级快乐,

一种是快感,如感官快乐。

第二种是物质或利益满足的快乐。

这样的人的快乐建筑于满足之上,所以,这样的快乐很难持续。

我们为什么常讲,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就是这些父母只希望孩子快乐,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滋养。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物质甚至感官上的需求,却丝毫不注意对孩子精神的塑造和启迪。

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试图让孩子得到快乐,

但这样的孩子得到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他们由于缺乏精神的成长,因而缺乏社会化的能力,

最终长大后往往成了站不起来的妈宝男。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剧中的苏明强就是这样的孩子,

他的妈妈对他百般宠爱,甚至当他与妹妹苏明玉打架时也会偏袒他。

在他的妈妈心中一定是认为只要让苏明强快乐就行。

然而,这样只知享受快乐的孩子最终因为缺乏精神成长而不会拥有人生幸福的能力。

第三象限是不快乐也没有精神成长。什么是精神成长?就是追求灵魂和精神的丰富,努力离动物性和物质性更远。

我们会发现,处于第三象限的人,

由于他精神贫瘠且又无精神追求,

所以他即使遇到生活中的小波小澜和些许不如意,他也是快乐不起来的。

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身处第三象限的人,因为缺乏精神成长,所以他的精神层面很难向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升级。

然而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所以处在第三象限的人很容易跌入第四象限之中,即快乐但精神不成长。

而这个学霸吴谢宇就是游走于第三象限与第四象限之中的。

他上大学之前由于母亲的控制和严厉,以及学业的压力,他一直处于第三象限中。

他一直活得并不快乐,而且对母亲让自己不快乐充满怨恨。

内心中有无数次杀掉母亲的想法。

虽然他的学业优异,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了不起的学霸。

但那种应试学习只是精神成长的洗面之功,没有对他的精神有过多大的滋养。

丰富的知识和优异的学分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个精神空心人。

一旦他考上大学摆脱了母亲的控制,同时麻木于他人对其优秀的赞美。

他的内心空虚和失落足以让他怀疑人生。

追求快乐的本能,让他很容易从第三象限转到第四象限中,成为一个只追求快感而无精神追求的人。

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他后来找了一个性工作者作为女朋友。

但是即使处于这一象限之中,快感并没有最终带给他幸福。

他发现他对人生快乐的追求最终逃不脱对人生无意义感的绝望。

结果,对人生无意义感的绝望和愤怒之情,使得他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的母亲。

举起屠刀,砍向母亲,

而这恰是他摆脱人生无意义感和失败感的绝望式选择。

吴谢宇弑母一定有触发因素,

比如母亲的责骂。

但更深层次原因恰恰在于精神虚无和活不出价值感。

精神无力是吴谢宇的病根,既是其杀害母亲的罪魁祸首,又是他失败人生的最深层病灶。

而这种精神无力症,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据调查,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一部分中走向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考上北大可是我们基础教育下的“成功”啊!

诚然,应试教育是当下不得已而为之,且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但在承认其合理性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之弊。

在应试教育的“跑步机”上,

许多父母、学校、老师要么被迫,

要么主动地急速地在追“分”的“跑步机”上奔跑,

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

重成绩轻成长,

重知识轻实践,

重学业轻人品,

重结果轻过程,

重知识的记忆轻知识的内化,

重知识运用的套路轻知识转化精神的培养……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学分军备竞赛”中暴露无遗,那就是轻德而重分,忽视孩子的心灵滋养和精神成长。

无数学业成绩优秀但人格精神空心的学霸应时而生。

吴谢宇只是这种环境下造就的极端怪胎而已。

而他的母亲和所在的学校应当是应试毒性的倍增器。

吴谢宇的畸形心理病根出自他的精神贫瘠,

可惜的是他的光鲜亮丽的学业成绩恰恰掩盖了他的精神空虚和扭曲。

弑母案的发生恰恰是这一剧烈反差的极端展示,恰如皇帝穿着那新装一样。

吴谢宇是应试教育的硕果,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

吴谢宇的死刑毫无悬念,因为已经对他进行了精神鉴定,他并非精神病。

他死有余辜,且他的死轻如鸿毛。

可惜的是为了培养他,社会付出的巨额成本和老师付出的巨大精力,

更可恨的是为了抓住他,社会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和警力、物力投入。

这一教训非常深刻,

如果我们仅仅将此转化为对他的愤慨和诅咒,那就是我们对不起我们这个社会本身。

吴谢宇弑母案对我们当下父母最深刻的启迪就是:

在我们无法改变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知识的成长并不意味着精神成长。

所有的父母需要有抵挡应试教育负作用的勇气和智慧,

在应试教育的内卷压力下,

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提供保护和成长的空间。

成长永远比成绩重要,

培养孩子的精神品格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独立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襟、善良、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