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疗,能让晚期病人带着尊严“谢幕”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

生老病死,原本就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

但似乎很多人往往重视“生”,却有意无意回避“死”。

生命的最初,我想很多准爸准妈的手里都被塞各种各样的小册子,介绍各种各样生孩子的准备,该如何保证孩子出生安全。

但尚未有见过小册子教育我们,尤其是老年人以及家属们,告诉老人若生病了,尤其是那种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事实上,死亡教育,要比生育教育更为重要,每个人,每个家庭终究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临终关怀,到底是什么?

晚期患者每天都在疼痛、各种并发症中苦苦挣扎,从小剂量的止痛药物不断增加至大剂量,甚至到最末期阶段时,无论再大剂量的止痛药物,都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

这种疼痛感钻心蚀骨,患者的尊严在疼痛中一点点被消磨殆尽,直到生命彻底结束。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晚期癌症就是一场灾难,患者每一次的痛苦哀嚎,都是在向亲人、爱人的心上扎刀子。

而面对这种情况,家属却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患者无尊严、痛苦的活着。

但医学界推出了“临终关怀”可以让患者有尊严的“谢幕”

这种关怀并不是什么放弃,而是让患者与疾病共存的情况下,尽量让其过得好一些

临终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已经不可逆转的退化,失去了临床治愈的意义,死亡随时可能会降临。

可以说生命进入临终期,就是死亡丧钟敲响的时候,当度过这一阶段时,生命也会停止。

而所谓的临终关怀,就是指经过无法被治愈的临终患者同意后,为他们提供有尊严死亡的医疗护理

其实这种临终关怀在国外很多地区都非常流行,我国台湾地区将临终关怀称为安宁护理,是通过医疗人员、志愿者和家属的陪伴与护理,让他们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什么样情况,才能需要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医疗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留给了患者最后的尊严,同时还能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来降低晚期患者的痛苦感和心理压力。

患者存活期超过预期的6个月,他们可以接受临终关怀护理;若他们依然患有终末期疾病,寿命预期不超过6个月,也可以继续护理。

但如果患者病情好转,自然无需再继续接受临终关怀。

然而,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并不可观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资源却非常紧张,只要是医疗条件稍微优秀的医院几乎都人满为患,患者想要有一个床位都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分给临终关怀的资源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文化的因素,很多国人对临终关怀也不是过于重视。

曾经有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死亡素质指数”中,中国在80个国家排名倒数第10!

国家数据统计局也反映出了中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资源短缺,我国每年有700万人因疾病死亡,但社会能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也仅仅满足了15%左右的需求。

除了医疗资源短缺以外,经济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普通家庭在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早已经花光了积攒的钱财,甚至是负债累累。

很多患者最终不是因为疾病痛苦放弃了治疗,而是受高昂医药费的影响,失去了治疗时机,也没有钱再维持后续的治疗,只能放弃。

临终关怀的普及,需要更多的医生与医院主动参与,也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与法规支持。

但最重要,还是需要普及死亡教育,纠正他们对“临终关怀=放弃治疗”的错误观念。

有时候,我们为何不能改变一下观念呢?提前规划好自己最后一刻呢?

告诉你的亲人,告诉你的医生,在面对无法治愈的结局时,能够体体面面的告别谢幕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