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开封教区,曾经庇护过上万开封人,碑赞尚在,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他们?教会老照片18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开封,古称汴梁,有“汴京富丽天下无”之说,开封在民国时期之前不仅是河南的中心,而且在宋朝时期,曾为北宋王朝都城。

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为中国五大古都之一。
一,天主教会在开封的早期历史
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方兴未艾,中国沿海城市如泉州海外商人云集,精明的犹太人就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一股商贾队伍,他们在中国经商定居,有一部分还深入中国腹地。
北宋时期,一支犹太部落来到开封,并经中国皇帝的敕令在这个城市定居了下来。他们很可能就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后,经官方准予后留在了开封,并且已经和西方世界长时期断绝了联系。

在明末,著名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神父到了中国,据利玛窦、金尼阁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叙述,1605年有一个开封犹太人艾田前来北京拜访利玛窦神父,当时艾田正在北京参加进士考试。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开封犹太人艾田的侄子及两位同伴在北京由利玛窦神父付洗,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天主教徒。

利玛窦很想知道这一支开封犹太人的历史渊源,1608年派遣教士前往开封,探寻位于开封府理事厅街区的犹太人社区,同时展开传教活动。
开封犹太会堂内照片
那一年,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也与中国籍神父及修士参与了开封寻找犹太人的活动。此后,又先后有意大利籍神父艾儒略、法国籍神父金尼阁、意大利籍神父郭后静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到开封做短期传教活动,发展了一部分信友。
1627年(明天启七年),意大利籍耶稣会士毕方济神父,在开封建立中国耶稣会第十一所住院。毕方济神父离开后,由葡萄牙籍耶稣会士费乐德神父接管,城中及四乡的教友共有数千人,包括开封福王朱常洵及子朱由松。
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掘开了黄河,引洪水淹城,整个城市被泥沙淤没,全城百姓遭遇灭顶之灾。洪河沿天主教堂也未能幸免,费尔德神父及十余名教徒被大水困于教堂大部分遇难。天主教在开封的传教活动,一度中断。
1664年(清康熙四年),奥地利籍耶稣会神父恩理格,在许甘第大儿子许缵曾的请求下,到开封重建天主教堂,当时河南全省天主教徒已有近三千人。

晚清民国时期的开封府

1676年,恩理格神父送给河南巡抚一架望远镜,是奥地利国王雷奥保尔的礼物。在这位巡抚的支持下,为费乐德神父筑了一座坟墓,并在开封大力传教8年,开封天主教堂成了河南天主教的中心。
由于天主教友许缵曾为河南按察使,福音由开封向外传播,在朱仙镇、商丘、扶沟、鹿邑等处建立传教点。

晚清时期开封的牌楼

1844年法国天主教遣使会来到河南,重启传教活动。但是步履维艰,成绩有限。
直到1902年,意大利神父潭维新在中国神父时慎修的陪同下来到开封,要求清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时慎修神父曾留学罗马,毕业于梵蒂冈传信大学,精通三国语言。他和潭维新多方奔走,教会终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二,天主教开封教区的建立和开封教区主教
天主教会在1916年9月21日,从河南南境代牧区分出河南东部26县设立河南东境代牧区。开封教区从南阳教区划出,由米兰外方传教会管理。1924年12月3日,河南东境代牧区根据主教驻地更名为更名为开封府代牧区。
1946年4月11日,开封府代牧区升为开封总教区。1946年,罗马教廷在中国成立圣统制,由于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所以开封教区也就升格为河南总主教区。1947年4月13日,阳霖在开封被祝圣为河南总主教。
自1902年天主教重新进入开封,到1948年外籍神父的撤离,主持开封教区教务的共历6人,分别是时慎修、潭维新、包会士、毕性和、罗克信、阳霖。其中潭维新是开封教会的开拓者,近代天主教在开封47年时间里,潭维新主持教务32年,是天主教在开封最主要的支柱。

潭维新,1873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巴维亚,为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潭维新神父大半辈子都在开封度过,会说一口流利的开封话,为扩大教会的影响,在他的主持和协助下,还建立了一批学校、修会。

在任期间,他到美国和欧洲募捐了三次,为天主教在开封的发展铺设了坚定基石。

1940年67岁退休,回罗马养病,1942年病逝罗马。

1910年罗马教廷任命潭维新任河南南阳地区主教,所以另派一名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包乃宣到开封主持教务。1915年,开封从南阳教区分离出来,成立开封教区。

1940年67岁退休,回罗马养病,1942年病逝罗马。

1939年南阳一所学校为毕性和荣升主举行庆祝活动,当时在南阳教区靳岗任本堂神父

1940年,第一任主教谭维新因病退休,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向罗马教延推荐当时在南阳教区靳岗任本堂神父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毕性和(Anfonio Barosi)为开封教区主教,并得到批准任命。

1941年11月,毕性和主教于鹿邑县巡查教务时,被不明兵匪杀害。

阳霖和教宗保禄六世

阳霖,意大利籍宗座外方传教会会士(传教善会司铎)

阳霖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1940年初,阳霖奉调返回开封城,担任教区主教座堂经理处主任;1941年11月,毕性和主教于鹿邑县巡查教务遇害;同时,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所有美国籍神职和修道被日本占领军软禁,阳霖遂负责管理主教座堂以及主教公署诸般事务,同时负责向日本占领军进行交涉。

1946年,罗马教廷在中国成立圣统制,由于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所以开封教区也就升格为河南总主教区。1947年4月13日,阳霖在开封被祝圣为河南总主教。

三,开封的理事厅天主教堂
1917年,谭维新在开封理事厅街建造主教座堂,成为开封最古老,也是中原地区最著名的天主教堂,整个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早期的教堂建筑风格。

1917年,潭维新到美国进行募捐回到开封后,在理事厅街东段路北、草市街南段路西选定四座相连的民宅为新堂址,并与上海、天津两地教会联系,聘请设计图纸和承建单位。理事厅教堂于1917年动工,1919年建成。

本教堂的建筑图纸被珍藏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到今天,仍然有好多欧洲游客幕名到开封来瞻仰。

理事厅教堂及其周围百米范围内,在20世纪上半叶,曾是一组以教堂为中心,包含了教堂、主教府、小修院和教会学校的建筑群。

开封理事厅街天主堂钟楼照片
教堂北部,相距数米处,有一座钟楼高30余米,整体为灰黑色,庄严肃穆,高耸独立。

钟楼最早出现在教堂建筑中,一是为召唤信徒,一是为了报时。开封理事厅天主教堂的塔楼独立设置于圣堂的北侧,互不连通。

开封理事厅街大教堂的独特之处是建在教堂背面三米处。钟楼为一座方形的尖锥塔楼,分为四层,塔体为灰黑色,高耸挺拔,据传其钟声在东郊也清晰可闻。

大教堂与一般天主教堂的型制不同,主入口在正南方,进深七间,可容纳600余人。圣坛两侧的对联为“普世真光耀奇 光光临诸夏”和“全腔爱火发神 火火燎中原”。

圣堂没有欧洲教堂的拱顶、飞拱、雕塑、壁画、镶嵌画、彩色玻璃窗,坚固厚实、严谨统一的设计,蕴含着一种庄重肃穆的神圣感。

1922年在开封大教堂内部照片

圣堂为三开间,共七个进深,堂内四排长跪凳的设备可容纳六百余人。圣堂内设有主祭台,东侧祭台供玛利亚塑像,西侧祭台供耶稣的塑像,主祭台两侧为东西更衣室,更衣室的上层为东西唱经楼。

开封市理事厅街的天主教堂全名叫做“开封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又称理事厅天主教堂。

这组建筑是河南省天主教堂中规模最大、式样最好的,也是河南省天主教堂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

三,开封天主教会的私立静宜女子中学

开封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是帝王之都,教育事业有过非常兴盛的时期,辛亥革命以后这里的私立中学多达50多所,天主教会创办的静宜女中就是其中的一所。
私立静宜女子中学校,是开封市天主教美国修女院主办的。

静宜女中学生档案照片

因谭主教请人为盖夏姆姆取的中文名字为“陆静宜”,大家一致要求用“静宜”二字作为校名,一方面表示对姆姆的崇敬之意,另一方面也纪念她创办学校。

校名定为:河南私立静宜女子初级中学。
静宜女中为开封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在提供教育机会、培养教师和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置疑的积极贡献。

当时静宜女中在私立学校中名气较大,主要是办得有特色。一是师资力量强。教师队伍稳定,培养了很多人才,有的后来还到河南大学当了教授。二是学风好。静宜女中当时被社会上称为‘贵族’学校,学费高,一般人上不起,但很多人非上‘静宜’不可。

老照片上,静宜女生风姿绰约,教师意气风发,校内建筑中西合璧,共同诉说着静宜女中的辉煌过去。

 学生有一些是国民党高官的女儿,更多的来自富裕中产家庭,不少学生就住在双龙巷周边。因为双龙巷及周边区域,是开封老城的富人区。

盖夏姆姆於1906年加入美国印地安那州圣玛利森林的主顾修女会。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盖夏和美国修女们被押送到山东省潍县集中营,女中停课。后来,女中在教会保护下得以复课。在大部分学校都宣布停办时,静宜女中坚持独立办学,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这一张老照片,便是静宜女中创始人盖夏嬷嬷,正值青春的盖夏,身着修女服,五官端正大气,双目炯炯,笑意盈盈,看去清淡而充满力量。

英启良是天主教著名人士英敛之(英敛之曾创办《大公报》及辅仁大学)的侄子。他担任了静宜女中的首任校长。

1936年静宜女中校董有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著名人士马相伯,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陆伯鸿,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河南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商震,著名实业家朱志尧,时任河南教育厅厅长齐性一等。

另建有修女楼一座住美籍修女、圣堂一所可容纳百余人、饭厅平房9间供用餐。以上建筑皆为砖木结构,灰瓦歇山式坡屋顶,人字木架,西式玻璃门窗。校长办公室、教员休息室、教务处设于前院旧式平房内。

1949年后,静宜女中创办者在台湾重建静宜,发展至今,已成台湾静宜大学。留在开封的静宜,发展为开封八中。

四,天主教河南开封总修院

总修院是一九三零年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所建,是一所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宗教院校,建筑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 总修院的筹建从1930年开始,两年后竣工,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所建造的模式。

航拍天主教河南总修院

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罗马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他提倡将教堂建成中国式建筑,圣像也应绘制得具有中国艺术特色。
民国时期的开封总修院,这里曾是培育中国神职人员的高级学堂,是抗战时期百姓的庇护所。
总修院布局较为简单,主体建筑是一座平面呈椭圆形的环形二层楼房,主楼后面是一座西式教堂,由一道走廊与主楼相连,教堂西侧山墙上写着“无玷圣母堂”。两座建筑外表均是中国传统的青砖绿瓦,窗户和内部陈设则是西洋型制。
 1929年,为培养中国神职人员,经河南省天主教各教区主教协商,在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所倡议下,意大利籍传教士、天主教开封教区主教谭维新几经考察,最后选定在羊尾铺村修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具体由罗马教廷传信部拨款修建。

河南总修院现存建筑有主楼及教堂,占地57亩,其建筑外观为中国传统古典式青瓦大屋顶,门窗等为西方式样。

总修院曾经是日本侵华时期周边民众的重要庇护所。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感人故事曾在这里真实上演。

该院整体造型色调素雅,气势宏大,庭院开阔为河南省近现代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典范。

它在时局动荡中见证了河南的变迁,也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本。
开封修院的师生欢迎蔡宁主教合影
开封市文物局负责人说,河南总修院建筑群既有欧洲巴罗克式教会建筑的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的马头墙砌法和雀替,整个建筑群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形式。河南总修院作为重要的近代宗教文化遗产,其规模大,品质高的建筑群,在历史、建筑技术、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开封天主教会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日军飞机对铁路沿线大中城市轰炸,开封也时有敌机空袭,谭维新为求得安全,制作了两面意大利国旗及罗马教廷即梵蒂冈国旗一面,长十余丈,宽五六丈,每遇空袭警报,即拉到教堂钟楼最上层迎风飘荡。因为日军飞机发现意大利国旗,即不会在附近投弹。
1938年日军侵占开封
一九三八年,端午节刚刚过去不久,日军就占领了开封,百姓四散逃命。开封东郊一带的老百姓,则纷纷跑到总修院旁边避难。当时总修院悬挂着义大利国旗,由于二战时德意日结成了战争同盟,日军很少来骚扰。
静宜女中校园前后共收容前来避难者近二千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是天主教信徒。同时教会委派教友高永昌(河北省人,后任静宜女中校长)等人协助管理。大约一个多月后,避难者开始有人离去,到年底难民才逐渐散尽。
日本占领开封时的鼓楼
抗日战争时期,总修院因挂抽心国意大利国旗而免于轰炸。开封东郊14个村的村民纷纷到此避难,天主教的盖夏姆姆凭借总修道院和静宜女中这些场所,保卫了开封城一万多名百姓。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天主教会大办“难民收容所”,不论是否信教均收容。当时盖夏除带领所属修女参加火车站急救医疗,还将停课的静宜校园辟为临时难民营,请意大利籍神父主持,以阻止日本侵略军进入。
为表示感谢之情,一九三八年九月,周围十四个村的老百姓立了这块碑。这十四个村分别是小花园、扬驿铺、大花园、白塔、皮屯、前台、边村、冈郭屯、鲁屯、朱屯、文庄、樊庄、汪楼、沙岗寺等。碑文由陶钟翰撰写,他后来还纂修了《开封县志草略》。
在原来的正门位置,有一块“趴”在隐蔽角落的石碑,记录了那一段珍贵的历史。
这块碑名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捍卫兵灾记碑》,开篇即描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自东海扬波,而中原势若怒沸,越大河以南,江口横斜,淮竞夺流矣。开封于戊寅五月,亦遂告失陷,端阳后三日也。当是时,伏暴藏虎,乳血食肤,前人或谓崩榛塞路或仿佛似之,屯民奔走来院者,其数何止千百,而妇孺尤多……”
六,天主教开封教区的民国记忆

开封天主教堂里的教会活动老照片

教堂里的陈设整齐简单,神父好像正在举行弥撒圣祭。

建于1930年的主顾修女圣母堂,在开封禹王台区民有街上
天主教开封教区主顾传教修女会的外文名称为Missionarg Sisters of the dence,该会是由当时任教区主教谭维新(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主持下所设立的。

开封主顾修会期照片
修会宗旨:该会以遵守福音劝谕及会规而光荣天主修成全德为第一宗旨;以辅助传教事业,宣扬圣教,拯救人灵为第二宗旨。
1932年经梵蒂冈罗马教廷传信部予以批准。是天主教开封教区唯一的一座修女会,由美籍修女盖夏主持会务。

 

盖夏嬷嬷,生于1885年,逝于1964年。21岁时,她加入美国印第安纳州圣玛利森林的主顾修女会。1920年9月29日,35岁的盖夏率领五位修女来华,10月24日到达开封。之后,开始了她在中国延续一生的办学生涯。并于1932年於河南开封创办静宜女中。
修会的工作包括了教育、医务及传教等。主顾传教修女会对开封社会的影响很大。

1930年,开封教区的一个教理学习小组,他们的年龄大小不一,有老年也有少年,但是从他们后面的草房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

无玷圣母堂大门
与西式教堂不同,“无玷圣母堂”的外观有着十足的中国味,大门面向西,造型同主楼的门楼相仿,也是中国古典牌坊式建筑形式,采用中国江淮地区常见的传统古建筑“马头墙”的造型,但体量更加高大挺拔。
1922-1936年冬季雪天,田间一层薄簿的白雪痕迹,大地一片静寂,低矮的田间房舍,远处是一座小教堂。

开封天主教修院里的教会活动老照片,看上去他们是要推车去拉什么货物。

1922-1936年,开封教区的一个教友家庭,祖孙三代12个人的老照片。

他们穿着厚厚的冬衣,照片的背景是一座教堂和开花的树墙画布。

开封教会学校课间操场上师生。

天主教开封教区在历史上为多灾多难的中原地区,开展社会慈善和文化教育事业,在日寇蹂躏河南时期,庇护过上万贫困百姓,当时人们所立碑赞尚在,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他们?还有谁愿意再去想起他们?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
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