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见 · 虞城人在外地】:戈壁滩上的梦想
戈壁滩上的梦想
文 李敏 图 刘杰
我老公的家乡原本在虞城县镇里固乡刘屯村,那个第一党支部成立的村庄,几百年来,他和他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平凡而又具有独特韵味的村庄,祖辈及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如果没有96年的西部大开发,他和他的家人,以及他以后的子孙,可能会一直生活在那个具有红色基因的庄子。
1996年,他父亲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举家迁往新疆,这个决定得到了全族人的反对,要知道当时由于他父亲的能干,家里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太差,可他倔强的父亲,没有听进去任何人的意见,依然保持了他自己的决定,从96年至今,82年的他,已在新疆生活了生命的一多半。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非常残酷的。听老公讲,20年前,交通还不是很便利,他父母带着他们姊妹五个,最年幼的小妹才刚刚五岁,他们坐了汽车转火车,坐了火车转汽车,再转火车,时至今日,他已不记得转了多少次车,历经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新疆阿克苏,被分到了二团十三连。这个陌生的与我们老家完全不同的地方,到了这儿之后,他们都已经累得手脚都肿起来了。
20年前的阿克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丝想象中的美好。河南老家虽算不上富裕,可这里更是贫瘠。不仅如此,这里人烟稀少,居住的很多是维族人,他们根本就无法和维族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广袤的土地,却没有任何像样的劳动工具,全凭人的劳力,新疆独特的土壤,含碱特别多,种子种下后,能发芽的根本没几颗,种不出苗,何来的收获,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满怀希望种下种子,又失望地看着它们在土里一动也不动。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贫瘠的土地终于被人民艰苦的付出所感动,一点一点,荒芜的戈壁滩逐渐成肥沃的土壤。这之间艰辛的付出没有亲身经历的,是体会不到的。而这艰辛的付出包括生命的代价,2012年,由于常年的操劳和奔波,年近60的公公,一病不起,同年不幸去世,这个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落叶归根的老人,却长眠于新疆那个陌生而又熟悉,让人爱恨交织的地方。每次去新疆,在他老人家的墓前,环顾四周荒凉的戈壁滩,我和老公及他的家人,心中就说不出的痛。
新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常年少雨,即使下雨下的也是酸雨,对农作物没有一点好处,每天的光照时间特别长,太阳落山足足比老家要晚两个小时,这也是新疆的水果比较甘甜的原因。20多年来,我老公已从对它的陌生变得又爱又恨,他在这里上学,在这里入伍,在这里入党,复员后又选择留在这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铸就每一个在这里讨生活的人的坚毅和勇敢。
时至今日,在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下,阿克苏已有过去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变成了地肥水美的绿洲,我们在这里种植了棉花,大枣,哈密瓜,香梨,葡萄,巴旦木,无花果,石榴等等各种作物。
所有到过新疆的人,也许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喀什不算到新疆,2012年,他从阿克苏辗转到喀什,这个中国西部的边陲城市,是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地方。他在这里购买了二百亩土地,种植了棉花。在最初的时候,由于土地的贫瘠,赔的是血本无归,可不服输的靠着异于常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如今这二百亩地已被他养的又肥又壮,并使用了最先进的机械化管理和滴灌带。
婆娑的岁月随风而去,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20多年的起起落落中承受岁月的洗礼,但心若在,梦就在,只希望有一天,回归故里,胸中的一颗心依然火热!
虞见:用图片讲述在虞城遇见的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遇见虞见,就是遇见一串串精彩的瞬间,就是遇见一张张难忘的记忆……
一张好的照片,会有它自己的温度。它可能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感动和记录。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了这个城市里专属于你的记忆,而照片,莫过于就是这份记忆最珍贵的证物。一路走来,虞城这片沃土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定格,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我们与它一同成长,每个人都是记忆的见证者,用相机和手机记录真实,用照片讲述故事,用图片展示精彩。
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生活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拿起相机和手机,记录虞城的变迁,记录你我他的故事,记录那些遗失的美好,留下时光的印记……
投稿要求:
专题组照:200字说明词+6—10张图片
单幅照片:标题+作者+拍摄时间+地点+说明(一句话说明拍摄意境或内涵,非必选项)
投稿信箱:
yujian0370@126.com
投稿微信:yujian476300
咨询电话:0370-3122688
投稿说明:微信投稿,直接以聊天形式发至微信号yujian476300即可。投稿微信号只收稿件,不回复消息。微信投稿或信箱投稿选择一种即可,所有入选稿件按顺序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