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无故怨天天不许,无故尤人人不服
近日读《曾国藩家书》,有一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几位弟弟的,信很短,但极富哲理。其中有一些话对现在的我们也很有启发。
01
咸丰元年,咸丰皇帝登基,普天同庆,于是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之外增开了恩科。
曾家的老六温弟和老九植弟都参加了乡试,但都没有考中。不仅如此,整个湘乡县都没有人考中。
老九植弟是因为生病落下了功课,对于这次失败反应比较平静。但老六温弟却反应强烈。
一直以来,温弟自视甚高,总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本来对这次考试抱着很大的希望,结果却名落孙山。这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因此牢骚满腹。
温弟生性心高气傲,他曾经在京城住过一段时间,本想考取功名,和哥哥一样光宗耀祖,谁料想天不遂人愿,结果无功而返。返回家时更觉得无颜面见父母。
02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温弟是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曾国藩写这封信,就是为了劝导弟弟。
他在信中这样说到:“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檀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
他认为温弟发牢骚是毫无理由的,让人费解的。因为当时曾家家境殷实,不愁吃不愁穿,更没有什么烦心事,可以算是“读书人中最顺之境”。温弟之所以未能中举,不能怪罪任何人,要怪只能怪自己平时不用功学习。
曾国藩在信中列举了吴檀台、凌荻舟等几位熟人的事例,说明爱发牢骚的人更容易生活不顺利,接着又阐明“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埋怨天地,天地也不答应;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怨恨别人,别人心里也会不服气。如果能够想通这个道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
他还说,发牢骚会使人心情变差,充满“负能量”,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事情越变越糟。
因此,“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不平之事,想要发牢骚时,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才产生如此结果,才会不自觉地抱怨。
如果内心猛然醒悟,那么牢骚也会马上消失。只要自己平心静气,谦虚谨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不断走向成功。同时可以调节自己的身体,颐养和气,心情舒畅,还可以减少病患。
03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爱发牢骚的人,这些人数量还很多。
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牢骚满腹,大放厥词,甚至会谩骂侮辱,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别人的头上,仿佛自己的一切不顺利都是别人造成的,都是别人的错;仿佛天下人都有负于他,都对不起他。
这种人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偶尔发一发牢骚,舒缓一下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要记住,一个人的牢骚不能太多,不能动不动就发牢骚,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
在批评别人之前,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在抱怨别人之前,不如先从自身找找原因,也许这样做了,问题反而会更容易得到解决。
也许这样做了,心胸会更加开阔,人也会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各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人生也会变得更加顺利、顺畅,一切好事都会主动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