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上涨赶超粮价,危及粮食安全
对于种植户来说,今年玉米大豆是个高收益品种。总的来说,今年种植户的收入都非常不错。
黑龙江省肇东市玉米种粮大户赵明常今年种植350亩玉米,早先以八毛一二的价格售出时,亩收入在1000-1100之间,那些待价而沽的,收益情况会更好。
大豆方面,以黑龙江种植户张海龙的种植收支情况为例,今年种的20垧大豆,每垧约产大豆2.3吨,按每斤2.64元,能卖约12000元,加上补贴约4800元,总收入达到16800元,支出方面,地税5100元,机械作业费2100元,流转费2000元,一垧地的净收入约7600元,算下来今年共计挣14万多。
那么,地租为什么会无理性上涨呢?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地的垄断性
事实上,当你承包下第一块地后,就陷入了农地的垄断丛林,因为剩下的每一块耕地都具有垄断力量。道理显而易见,规模化经营必须要求集中连片,每一块相邻地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
例如某农业公司流转耕地,已经流转到190亩,再有中间的10亩就能实现200亩集中连片经营了。但是,问题出现了,前190亩每亩500元,最后这10亩,农民每亩要600元,这最后的10亩地就形成了垄断生产要素!
2. 农民对地租的心理价位脱离了市场规律
由于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国家征地补偿标准为农户提供了一个流转耕地的心理参考价位。全国各地,征地补偿低则两三万元/亩,高则可达二三十万元/亩。所以,有的农民担心耕地流转出去后,如果遇到国家征地,可能导致与经营户之间相互扯皮,而现实中此类纠纷确实屡见不鲜。还有的农民高度重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越不愿流转出去,宁愿撂荒。
@中华粮网小麦群-离歌
3 农地流转协调成本太高
由于农地细碎化程度严重,一户农民拥有20亩承包地,也许会分布于10个地块。企业如果想集中连片流转到200亩耕地,可能涉及到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协调成本非常高。本来300元的流转市场价,为了加快流转进度,不得不提高到500元,还得动用大量的社会关系进行协调。
4. 一些涉农政策,推动了地租上涨
为了引导农业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许多地方出台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政策。而补贴(奖励)农业经营主体的钱,多数转化成为地租。增加财政补贴能够把地租抬高,但是停止补贴后,地租却不能同步降下来。
在粮价下跌、种粮成本上升、自然灾害加剧种粮风险、流转价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下,部分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面临亏损,种粮积极性受挫,退租、减少租地规模现象在多地上演。
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表示,种粮成本上涨幅度太大,化肥一吨涨300~400元、农药涨了30%、人工费翻倍涨,如果地租不降实在是难以支撑下去。而新型经营主体退租现象增多,将对农业规模经营进程带来冲击,甚至影响粮食生产。
12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发布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本保险行业示范条款。在保障程度上,对于三大主粮的保险金额,在现行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租成本”“人工成本”选项,具体可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示范条款统一了保险责任范围,进一步提高了保障程度和赔付水平。由此解决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保险在服务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地方的地租已经显著超过了种粮利润,并且仍在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地租的不合理上涨,必然引来消极后果,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全国户均二亩三分田,专业农民都或多或少需要从其他村民手里流转耕地。如果地租超过了农业利润,种田赔钱,不如外出打工。
其次,提高农业用地成本,必然会增加农地的非粮化甚至非农化风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飙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将迫使种植主体不得不转向经济收益更高的“非粮化”种养殖。同样,地租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空间受到挤压也将加剧非农化倾向,占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办储煤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工商业还是农业,炒作土地都是饮鸩止渴。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事关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举措:明确提出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列为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来源:中华粮网综合央视财经、中国经济新闻、《瞭望》新闻、《致命诱惑——疯狂的地租正在毁掉中国农业》任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