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关文化系列之二:鱼关有梦今作证
编者按:关注鱼关已经八年了。鱼关从无水到有水,从无鱼到有鱼,从裸露到生态,从名不见传到名扬全国……一点点,一滴滴,无不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鱼关不易,鱼关人更不易。欣闻鱼关新的南阳丹江移民博物馆即将开业,撰写此文,为移民和建设者喝彩!
鱼关。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即勾勒出了一幅古老的山水丹青画:青山逶迤,碧水连天,垂柳竹海,雄关人家。情非依然。当我走进鱼关,却发现鱼关撒了一个弥天大谎:鱼关,其实并没有鱼,也没有关,甚至没有水,它只是丹江河畔一个荒凉的狭长的小山谷。山谷里,零零碎碎地散落着诸多人家。破败,萧条,贫穷。
我困惑了。这样一个与水、与鱼、与关没有丝毫联系的地方缘何取了“鱼关”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然而,让人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南水北调,鱼关人整搬整迁到了外地。今年以来,大坝锁丹江,水位上升到165米以上。鱼关真的有了水,有了鱼,而丹江水入口的两座山,又宛如一道关门。
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难道鱼关人的先祖在千百年前就预知到这里将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中原水乡?于是,我开始关注鱼关,研究鱼关,感悟鱼关。
一个名字,一个古老的梦
我的研究还是从“鱼关”这个名字开始的,而鱼关的名字与一位古人有关。这个人就是芈鬻熊。
芈鬻熊是楚人,春秋大巫,杰出的部落首领。不过,那个时候,楚国还不是一个国家,连一个等级最低的诸侯国也不是,只能算是一个部落。芈鬻熊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当然,我说这些是有历史依据的。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成王姬诵封楚人先祖鬻熊之子孙熊绎,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句话叙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周成王封了楚国,自此,楚从一个部落变成了一个诸侯国;二是楚国的第一任国君叫芈熊绎,他是芈鬻熊的子孙;三是楚国的国都在丹阳。《史记》上说的这三件事都与鱼关有关。
前面说过,鱼关是一个狭长的小山谷,出口处有两座大山,宛如一道天门。出了谷口向北,步行不到5公里,就是丹江河。丹江河北岸是淅水与丹江的交汇处,现在名叫双河镇,隶属淅川县老城镇。《中国通史》第三卷第70页关于楚国早期都城地望记载:“丹阳在河南西南部的丹水与淅水结合部”。第四卷第1007页第一段记载:“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通过《史记》的论述和《中国通史》的佐证,我们可以推断,鱼关,春秋时期隶属楚部落或者楚国。
理清了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我继续对鱼关进行研究。楚部落的发源究竟是先在丹江河之北还是先在丹江之南?其实,楚部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四卷记载:“黄帝的儿子叫昌意,昌意有一个儿子叫季连。季连带着他的子孙族人,迁到了丹江河畔。季连改姓为芈。自此,楚人都以芈为姓。芈季连带着他的族人,与当地的土著人一起,披荆斩棘,狩猎采摘,开荒种田,慢慢定居下来”。那么,季连最初的落脚点究竟在哪儿?我仔细研究,发现在楚国没有被封为诸侯国之前,西周称楚人为“荆蛮”。这个称呼论证了季连当初的落脚点不是在丹江之阳,而是在丹江之阴。因为,丹江的北边隶属伏牛山山系,而丹江河之南,隶属荆山山系。这就是说,楚部落是从丹江河之南向丹江河之北发展,然后再沿着丹江向东发展,最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说到这里,就与“鱼关”这个名字有点联系了。鱼关,首先是“关”。一条长达3.5公里的山谷,山谷里套着10余座山头,10余条小山谷,但是,要想走出鱼关,谷口是唯一的通道。也就是说,鱼关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雄关。这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无疑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其次是“鱼”。当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没有通水前,鱼关只有一条很小的溪流,根本不可能有鱼,至少是没有大量的鱼。所以,人们没有必要取名“鱼”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那么,这个“鱼”字是如何来的呢?只有一种解释:鱼关的“鱼”是从芈鬻熊的“鬻”字演变过来的。
芈鬻熊又名鬻子,他是楚国第一代国君芈熊绎的祖父,系《易经》作者周文王的老师,当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朝火师。当然,火师不是烧火做饭的师傅,而是一种官职名称,类似于现在各国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其主要责任就是查看星象,占卜祸福,向皇帝提供治国策略。芈鬻熊精通法术,能先知先觉,是当时声望最高的宗教大巫。芈鬻熊撰著的《鬻子》一书,共十四卷,说的全是治国、做人的道理。譬如,《鬻子·道符》一篇:“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意思是说:品德不好的人不说自己品德不好,但是,这种不好的品德表现在了行动上,因此,虽然自认为品德好,但别人却说他品德不好。愚蠢的人不说自己愚蠢,而这种愚蠢表现在了言语上。因此,自认为聪明,而别人却说他愚蠢。这些做人的思想和道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说芈鬻熊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这一点也不过分。
最后,咱们再回到“鱼关”的名字上。既然,楚人是自丹江之阴而后至丹江之阳;既然鱼关没有水,也没有鱼,只有关;既然鬻子是春秋大巫、部落首领、思想家,那么,我们不难想象,鱼关就是鬻子在没有出道前的居住地,也可能是鬻子闭关修炼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曾把自己的闺女嫁给芈鬻熊的儿子,并封其为胡国公。而如今,在鱼关北边的山谷里,还有一个村子,名字叫胡家营。村里的人都姓胡。因此,虽然在现存史料中找不到“鬻关”这个地名,但是,我坚信:在西周时期,这个名字一定是很响亮的。
既然“鱼关”原名叫“鬻关”,后来缘何又更名为“鱼关”呢?这与古代的名字避讳有关。古代,凡是帝王和诸侯的名字,别人不能占用。芈鬻熊的孙子芈熊绎当了楚王,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爷爷的名字被人乱叫乱写,于是,改名为“鱼关”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一个名字,一段古老的梦。我站在鱼关的关门前,闭了眼,仿佛看到一位哲人,从这里出发,一路向东,大步流星地投奔周文王而去。这个人就是改写了中国历史并且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芈鬻熊。
一位老人,一个村庄的梦
王文华。
我站在鱼关移民纪念碑前面,仔细阅读上面的碑文。石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而“王文华”三个字写在最前面,赫然醒目。
据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负责人李军介绍:在淅川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前,鱼关是淅川县盛湾镇一个行政村,王文华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村整搬整迁到了唐河县东王集乡。
开始,我并没有对移民过多的关注,我关注的是鱼关,是鱼关的人,是鱼关的事儿,是鱼关的山山水水。因为,在淅川丹江口库区,移民经历了50余年,先后动迁人口40余万人,像这样的移民村有200余个,太普通了。可是,当我游览和阅读完南阳移民民俗馆所有资料,我又重新回到了鱼关移民纪念碑前,重新审视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支书,鱼关的当家人。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穷窝。鱼关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虽然不富裕,但是,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在此耕耘着贫瘠的土地,快乐而又安详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搬迁,搬迁,必须搬迁,必须第一个搬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打破了鱼关的平静。民以食为天,而食出于土。鱼关的土地大都在那些或短或长的山谷里,即将被丹江水淹没。
搬迁这桩事儿摆在了鱼关村支书王文华面前,也摆在了鱼关人面前。要搬离鱼关,村民们的思想转不过弯儿。而王文华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做村民们的工作,如何建设移民新村,如何带领全村走上富裕的道路等等。因为,他是支书,他是鱼关的当家人。他既要相应国家号召,又要像母鸡领小鸡一样,把村民保护好,带领好,不出一点纰漏。
我仔细搜集整理了一下,在南水北调淅川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期间,关于王文华的报道,大概有30余篇(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儿:牛劲儿。拿自己开刀。孤独的坟。
第一,牛劲儿。王文华小名叫牛子,村里的人不叫他王文华,也不叫他支书,都叫他王牛子。王牛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工作起来,有一股牛劲儿。不成功,绝不罢休。2008年5月,鱼关移民动员工作开始,许多村民不愿意。王牛子便挨家挨户做工作。71岁的王宏汉,在鱼关村生活了一辈子。一提起搬迁,他就老泪纵横,谁去劝说都是两个字:不走。王文华先后7次登门拜访。最后一次,他劝说王宏汉到深夜,还是没有结果,干脆在王宏汉家的院门外蹲到天亮。第二天早上,王宏汉打开院门看着冻得发抖的王文华,老人被感动了,他说:“牛子啊!你何苦呢?我搬!”
第二,拿自己开刀。按照长江水利委员会核定,鱼关村搬迁人口为189户789人,但村里现有210户830人。因此,姑娘出嫁户口未迁走、人亡户口未注销等假户口必须取消,一家分成几家的必须合户。但是,抱着“多一个户口、多一户人就可多一份补贴”的心理,村民们谁也不愿销户、合户。
俗话说:村看村,邻看邻,大家看的是当家人。王文华决定先拿自己开刀。王文华女儿结婚时户口没迁走,尽管家人反对、女儿怨恨,可他还是毅然将女儿的户口迁出了鱼关村。王文华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20年前就分开了。他还有一个哑巴弟弟,独居也已20余年。整个大家族共4户,完全符合国家移民搬迁政策。可是,王文华召开了家庭会议,开始合户:自己和哑巴弟弟跟二儿子合户,妻子和大儿子合户。结果一公布,立即遭到妻子大骂,儿子们也极不愿意,一家人乱成一团。王文华说:“当干部就要敢吃亏,能吃亏,不怕吃亏。你们是干部家属,就要吃这个亏”!看着憔悴的王文华,家人默认了。
第三,孤独的坟。在鱼关村遗址上,有一座孤独的坟。这座坟里躺着王文华的妻子。在距离搬迁32天那日,王文华的妻子因病去世,永远留在了这里。而这是王文华心中永远的痛。2009年7月5日,王文华又要去唐河县移民新村建设工地,临走前,老伴对他说:“牛子啊!我这两天头疼得厉害,你忙完了早点回来,带我去县城医院。”让王文华没有想到的是:这是老伴儿与他讲述的最后一句话。因为移民新村建设,他在工地一待就是13天。老伴最终没有等到他回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离开故土的前一天,王文华一个人跪在妻子的坟前,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愧对妻子,是他耽误了妻子的治疗,而今,他要远走他乡,留下的只有老伴孤独的坟茔。
如今,鱼关村搬迁已经8年了,鱼关人,你们在他乡还好吧?于是,我拨通了村支书王文华的电话。当我问起鱼关人的生活,这位已经年过7旬的老人便爽朗地笑了起来。他笑着说:“鱼关移民发展形成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三分之一搞养殖,村里50头以上的养猪场总共16家;三分之一在家搞种植,已有15个塑料大棚;三分之一出门打工学技术,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如今的鱼关是稳定的新鱼关,是发展的新鱼关,也是正朝着新农村迈进的新鱼关”。
一位老人,一个村庄的梦。关了电话,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位老人,正带着他的村民,大步走在通往幸福美丽的康庄大道上。
一种执着,一个中国梦
鱼关。
房屋,推到了。人,迁走了。就连村庄的树木、竹林也一夜间消失已尽。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山沟山脑。此外,还有一群没有被人带走的野狗和野猫在荒芜的丛林里乱窜,时而发出声嘶力竭地大叫声。
这是曹国宏先生接手后的鱼关。国宏是我的挚友,我从骨子里认为:他是一位记者,一位文人,但绝对不是商人。他热情,洒脱,重感情,对钱看得很淡。这样的人绝对不是做生意的料儿。然而,他和他的团队与当地政府签约了合同,正式接收了鱼关。
我想不通。我质问道:“你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要经验没有经验你要这个荒山沟干吗”?他站在一片齐腰深的狼尾巴蒿里,望着远处的天门山,喃喃地说:“你说的有道理。鱼关人走了,我也应该走了。可是,我觉得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应该为鱼关,为鱼关移民,为淅川移民做一点什么”!他说着说着,眼眶里便盈满了泪水,在阳光照耀下,亮晶晶的。
国宏说这话是有一定原因的。在移民试点期间,他带着他的团队在鱼关当志愿者,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对鱼关对移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志愿者工作画上了句号,可是,他仍意犹未尽。就像是一首诗。诗句完了,诗意未尽。这就是他选择留在鱼关的原因。
当我再次来到鱼关的时候,南阳丹江移民纪念馆已经开馆了。这个在原鱼关村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纪念馆是一个四合院。仿古建筑。不洋,不大,甚至有点土气。院内,沿着院墙,设立了十二个展位,展出的是鱼关村民留下的犁、耙、铁锨、锄头、织布机、纺车,还有一些坛坛罐罐。正屋是三个展厅,分别是移民工艺品展厅、移民生活用品展厅和移民图文资料展厅。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大约有数千件文物和数千万字的移民图文资料。院子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大理石建成的鱼关移民纪念亭,上面镌刻着鱼关村全体移民的名字。导游说:“南阳丹江移民纪念馆是南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委命名的淅川移民精神干部培训教育基地,有淅川移民活标本之美誉”。我听了,一下子理解了挚友国宏的心思:他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纪念。他想让人们记住鱼关,记住淅川,记住淅川移民,记住淅川移民的牺牲与奉献!
“鱼关移民是为了南水北调,移民后的鱼关更应该为南水北调工程服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先净水,后调水’的口号,新时代的鱼关人必须响应党的号召,做好生态大文章”!这是曹国宏在股东会上说过的一句话。
移民迁走后的鱼关,除了2000亩即将被丹江水淹没的区域,还有7100亩荒山。由于原来人口密集,加之移民搬迁时部分林木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沙土。曹国宏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三嫂曾是鱼关团队中的一员。她善良,勤劳,人们敬重她,都亲切地叫她“三嫂”,久而久之,人们便忘记了她的名字,“三嫂”两个字成了她名字。在生态造林的战役中,她白天与大家一起在山上干活,回家又忙着给大家做饭。由于过度劳累,在一个风高月清的夜晚,三嫂突发疾病,永远留在了鱼关。大山呜咽,鱼关哭泣。人们含泪默默地送走了三嫂。
鱼关人没有停止脚步。他们擦干眼泪,继续战斗。经过8年的奋斗,他们种植花卉200亩,经济林1000亩,生态林3000亩。山,变绿了,水,变清了。鱼关,变成了一个绿色的海洋,一个花儿的世界。
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造血”功能,走以山养山之路。而旅游发展是鱼关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王钰曾是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为了科学发展,鱼关聘请了河南九鼎文化旅游规划公司做鱼关规划。在鱼关规划的几个月里,王钰陪着规划课题组的专家,踏遍了鱼关的山山水水,不厌其烦地向专家介绍鱼关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2012年10月28日是鱼关旅游规划评审的日子,可是,就在评审的前一天晚上,王钰同志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牺牲在了岗位上。第二天,当规划评审通过后,曹国宏带着鱼关开发团队,来到王钰的灵前,含泪为他献上鲜花,告诉他规划通过评审的消息,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无论再难,我们也要走下”!这是国宏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国宏的朋友圈里,大家都知道他有“三废”:手机废,车废,鞋废。为了工作,他打坏了手机,跑坏了车,磨破了鞋。当然,最困难的还是资金问题。为了建设鱼关,国宏拿出了所有积蓄,向朋友借,向亲戚借,还不够,又动员妻子把家中的房产证做抵押贷款。2014年2月,因为劳累过度,曹国宏患脑积水晕倒在了鱼关。幸亏发现及时,送往北京治疗。目前,国宏已经康复,再次回到鱼关,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往前走。
周成保是又一个热心的企业家。他多方筹资,与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一道,致力于移民丰碑建设。移民丰碑项目总投资1692.84万元,占地1.2万㎡,由56座大理石碑组成。主碑高8 m,上书“移民丰碑”,52座丰碑上錾刻淅川10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小组16.5万名移民的名字,碑记石1座錾刻《丹淅移民碑记》,“移民干部丰碑”两座錾刻移民迁安工作先进个人。移民丰碑的落成不仅会让后人记住历史,记住家园,更是向世界讲述16.5万移民的故事,让“忠诚奉献 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永久矗立在世人心中。
2017年,鱼关再次上档升级。本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建设生态”为宗旨,高标准的博物馆、培训大楼已经建成。如今,鱼关已经形成了以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丹江艺术展览馆、移民丰碑、移民纪念林、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生态采摘园、水上游乐园等景点。著名作家、书法家蒋巍来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主编、著名评论家李炳银来了,中国最高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周同宾来了,同时,还有一大批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纷纷被国宏先生邀请到了鱼关。与此同时,来的还有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他们拿起了手中的笔和镜头,书写鱼关,绘画鱼关,拍摄鱼关,宣传鱼关。让鱼关,让鱼关移民,让南阳移民精神点燃艺术殿堂,传播到世界各地,留下永久的记忆!
鱼关有梦今作证。在笔者发稿时,丹江口水库已经上升到165.47米。丹江水涌进鱼关,环绕鱼关,扮靓鱼关。新的南阳移民博物馆和培训大楼已经建成,鱼关不仅有鱼,不仅有关,必将成为以移民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和山水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优美地方。
美哉,鱼关。鱼关,美哉!(说明:芈鬻熊图、车队图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