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肝——肝胆宁忘一寸丹
□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肝者,干也。“干”就是枝干的意思。《说文解字》:“肝,木藏也”,《释名·释形体》:“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取向比类是中医的重要思维方法,因为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条达、生发性质的事物都属于木,而肝也有条达、生发的特性,所以肝属木。
《内经》有段著名的话:“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说明肝与东方、风、木、筋、酸、目和怒关系密切。生活中,即使不懂医的人,也知道人有藏器叫“肝”。俗话说,气得我肝疼。肝和怒的关系很好理解。从经脉来讲,肝主筋,筋脉要靠肝血的濡养,年纪大的人,肝血不足,就会出现手足震颤的症状。从方位来说,日出东方,与木的生发的特性类似,所以把东方归属于木。就五味来讲,认为“木生酸,酸生肝”,酸味是入肝的,所以食“酸”对肝有补益的作用。
就季节来看,因为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内经》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春季是生发、生长的季节。因为与“木”的特质有共性,所以把春季归属于木,春季与肝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中医认为“肝气通于春”,春天是肝气逐渐增旺的时节。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木是克土的,脾胃属土,春天肝气旺,脾气就相对弱,所以春天要顾护脾气。
人有七窍(眼、耳、鼻、舌、口),分由五脏所主,其中肝主目,又称为“肝开窍于目”。“目”古代又称“精明”,《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中医认为肝精肝血濡养着眼睛,肝气调和,眼睛才能正常视物。所以临床上眼睛的疾病往往从肝论治,比如《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就是清肝胆、泻湿热,治疗目赤肿痛的名方。
中医食疗中有“以脏养脏”的方法,因此古代多以猪肝、羊肝进补肝脏,制成治疗目疾的食疗方。尤其是羊肝,古代讲究用阉割过的公羊肝,称为“羯羊肝”,认为滋补肝脏疗效最好。
肝主怒,相传“怒”是肝中精气所化,大怒会伤肝。古人认为治怒很难,“唯平肝可以治怒”,所谓平肝就是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常用的疏肝药物是柴胡、白芍之类。古人还发明“以情胜情”法,《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一妇人病,问病人曰:‘心欲常痛哭为快否?’妇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谓。’张又曰:‘少阳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无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而为诀也。’”意思是肝怒火旺灼伤肺金,肝肺气郁,肺气欲得宣泄,所以病人很想哭,张子和就鼓励病人放声痛哭,配合调理,使病情康复。这个医案以痛哭治肝怒,使肝木调达而病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