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所携手正大、恒兴、中洋、百洋等70余家企业成立联盟,拓展对虾工业化养殖赛道
文/ 水产前沿
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对虾是我国水产养殖重要品种,年产量超180万吨,是产值过千亿的大产业!在可持续养殖的大背景下,发展对虾工业化养殖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12月19日,深蓝渔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揭牌仪式在青岛隆重举行。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张显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小虎院长、刘英杰副院长等,中国水产学会王清印理事长、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王敬东副厅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所长、李健副所长等百余位政府主管官员、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及对虾工业化养殖相关骨干企业创始人、精英代表和主流水产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为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分享最前沿对虾养殖创新成果,探讨工业化养殖时代美好未来。
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揭牌
据悉,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是由积极投身于我国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在行业中处于骨干地位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销售平台、媒体等,按照“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原则自愿组成,着力解决对虾工业化养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标准、产品推广、信息交流等问题,共同创建对虾工业化养殖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该联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起,目前共有20位专家成员、正大集团、恒兴股份、中洋集团、百洋股份等71家成员单位。
参会嘉宾合影
大会现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健副所长 致辞
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刘英杰副院长致辞
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 王清印理事长致辞
李健研究员首先代表联盟承建单位和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联盟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黄海所建所70多年来,在“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种子工程与健康养殖”和“水产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取得了3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为我国鱼、虾、蟹、贝、藻、参等海水增养殖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李健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到,联盟虽然已成立,但工作永远在路上,期望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以国家《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联盟在对虾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对虾工业化养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构建“专业、责任、创新”的战略联盟,着力打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样板。
中国水产学会王清印理事长对联盟也提出几点殷切期望:首先联盟当务之急是做标准化,加强对虾从标粗到养殖环节标准化的建设,有规有章,让行业朝标准化发展;其次联盟要主抓亲虾与苗种供应,联盟应协助渔业主管部门从亲虾到苗种管起来;最后,期望通过联盟的发展,把中国对虾养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主持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刘志鸿处长
主持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刘晃处长
报告环节
报告主题:《深蓝渔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方辉处长
世界渔业发展方式正由传统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深蓝渔业由此孕育而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方辉处长介绍了深蓝渔业的概念、战略意义、布局和重点任务等情况。深蓝渔业由“养、捕、加、种、网”全产业链的5个模块组成,具体而言:工业化养殖是深蓝渔业的主体;高品质捕捞是发展深蓝渔业的基础;海陆连动水产品加工是发展深蓝渔业的支撑;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开发是深蓝渔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是深蓝渔业价值提升保障。
深蓝渔业是渔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将成为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未来,针对深蓝渔业发展技术瓶颈,水科院将围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设施装备、生产系统、保障补给等环节,突破一批前沿核心技术,构建深蓝渔业生产体系;将集聚超过1000名海洋高端人才,构建战略发展智库;带动发展智慧海洋、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能源开发、渔业休闲观光、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加值300亿以上;培育和支撑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行成“养殖-捕捞-加工”相结合、“海域-岛屿-陆地”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新模式,行成产销一体化的新型养殖、营销模式。
报告主题:《海水绿色养殖》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健副所长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近30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065.3万吨。海水养殖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营养层次多、养殖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我们也认识到,我国海水养殖仍面临着生态适应型品种少、精准养殖技术缺乏、工程设施化程度低、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压力大、质量安全事件影响大、营养物质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实现海水绿色养殖发展,李健研究员介绍了几种主要养殖模式: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对虾工业化高效养殖等。其中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基于我国明末清初“桑基鱼塘”实践行成的一种海水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不同营养级养殖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实现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减轻养殖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以“虾-蟹-贝-鱼”生态养殖系统为例,在养殖过程中集成水质调控、免疫增强、尾水净化和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
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渔业十大主推技术,示范推广企业达到25家,面积37.6万平方,全年新增销售额6.69亿元,与流水养殖相比每年节水7亿立方米,与国内其他循环水养殖系统相比每年节能3500万度电,可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李健研究员最后也提出,实现海水绿色养殖还需建立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工程化养殖,提升陆基工厂化养殖智能管理水平,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工作。
报告主题:《工厂化养虾的关键控制点分析与操作要点》
报告嘉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雷研究员
对虾养殖的利润来自稳定生产和持续需求,并非高虾价和低成本。因为高效和可控,工业化水产养殖是未来水产业主流方向之一。基于地域和资源特色的中国式工厂化养虾,王雷研究员认为目前是为工业化养殖的过渡阶段,其中广义的工厂化养殖概念是有设施有装备,有“控制”的工业化理念,尾水经生态处理或循环利用,能实现时间与空间的高效率利用,能稳定产出。
以车间流水式养虾模式为例,工厂化养虾面临着资源消耗、尾水排放、水质难控、密度应激、病害常发、成本较高、品质影响等挑战;同时,也需要从源水处理与生物安保、车间设施优化、苗种优选、检疫与多级标粗、环境调控、集污排污与尾水生态处理、功能性饲料、自动化、智能化管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提升。
对于工厂化养虾,王雷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车间消毒、厂区防疫管理、源水处理与蓄水池、苗种选择、虾苗中间培育、饵料选择、日常换水、强化增氧、病害防控、过程检测与数字化管理、疏苗与收获等12个关键点及操作要点。以标粗为例,目前行业存在对标粗不够重视、操作方式不一、缺乏标准化流程、以及普遍缺乏标粗中和标粗后病原二次检测等问题。对此,王雷研究员建议企业在操作上,要高度重视标粗,适当延长标粗期,中间可分苗进行二级标粗,选择适宜饵料,利用标粗淘汰劣苗,不单纯追求标粗成活率,适度利用高密度、低温、低换水量等胁迫效应,促进养成期生长,标粗结束后,必须再次进行病原检测,尤其是EHP、AHPND等。
报告主题:《未来十年,推动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几个创新》
报告嘉宾:正大食品全球副总裁 Robins Mclntosh
正大集团对虾营养技术总监 邱璇
由于疫情关系,正大食品全球副总裁Robins录制了视频,由正大集团对虾营养技术总监邱璇先生现场分享。
回顾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养虾的4个阶段和转变点,现在第五代养虾模式正在尝试当中,它的特点是更小的池塘,养殖废物的全面控制,更高的生产效率。
生物安全性高的养殖模式产量也越高,所以第五代养虾模式更强调生物安全。罗宾斯介绍,新模式中虾农在池塘中央设置集排污坑,用于收集废物,并移出池塘,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配备自动投料机,增加投喂的频率,通过少量多餐的投喂,减少残饵粪便的堆积,并且研究发现自动投料机可以增加对虾的长速,控制致病菌的数量上也颇有作用。
近两年在越南非常流行的帆布池养殖模式,越来越多人投资这种可控性很强的小型养殖水体,在越南甚至很多池子都不是建在室内的,这些养殖池只是简单遮住它而已,所以小是未来的趋势,尤其在不断恶化的环境中或许更加有利。
事实上,泰国正大就一直在使用机械式循环水养殖,并持续地进行改进。去年,我们就有一个循环水养殖场做到了50斤/平米的产量,而且还是连续性地生产。
因为大多数生物安全问题都与疾病有关,或与带入受感染的水有关,室内养殖同样面临生物安全问题。因此,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养虾仍然需要干净的饲料和干净的水,生物絮团技术是比机械式循环水养殖更加成熟的技术,并且投入相对较低。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或许是水产养殖的一次突破,将所有数据进入云端并进行持续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反馈意见,做出最好的管理决定。当一种新的病原体来了,会令我们很不安,因为我们不了解它。如果我们从AI中获得数据,从而解决病害问题,这些数据库信息是由专家提供的。
报告主题:《中国深远海养殖品种选择与工艺探讨》
报告嘉宾:青岛蓝色粮仓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刘敏总经理
报告主题:《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渔场发展规划研究》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谌志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