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深思的“养胃方”!胃不好,原来是肾虚,请用心体会【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素问·水热穴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医人,粗懂中医中药,刚刚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

我常想,我能用我简单、肤浅的知识做些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可以用我的笔,把我所思、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传播给更多人。这样,也算是我中医文化的复兴,为读者的身心健康,尽一份力。

比如说下面我要说的这番道理,就很有现实意义。

先从一段故事所起。

话说有这么一个胃病患者,男性,年48岁,已经患有胃炎六年。经过诊断,他患上的是萎缩性胃炎。

六年来,他用遍几乎所有的西药,也请中医看过,但效果都一般。最近这段时间,他明显感觉疼痛加剧,于是再来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憔悴,毛发干枯,胃脘疼痛,而且有灼热感,饭后不适感更强烈,吃不多,食欲差,有时候还恶心欲呕、打嗝。另外,整个人伴随头晕、耳鸣、口干、便干、虚烦、舌红少津无苔,舌体瘦小、脉象细数等现象。

其实,从这些表现来看,本不难辩证。你看啊,胃疼、欲呕、有灼热感、食欲差等等,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不明显是胃阴不足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的太多了,这没什么好怀疑的。

但是,仔细看之前用过的方药,诸如生地、玉竹、麦冬、石斛、天花粉、乌梅、北沙参、白芍、山楂等等,应有尽用。可以说是非常合拍。既然这样,为什么无效呢?

思索片刻,终于发现了其他问题——头晕耳鸣、口渴便干、虚烦不已、大便偏干。这些,不是肾阴不足的写照吗?

肾阴不足,和胃阴不足,两者之间有关系吗?有啊!

其实,早在《素问》里头,老祖宗就告诉我们:“肾者,胃之关也”。肾中藏一身之真阴。肾阴亏虚,不能上濡于胃,于是胃阴不足。如果一味补胃阴,不去管肾阴,那最终也是杯水车薪,无法力挽狂澜。所以说,当务之急,是滋补肾阴,令肾阴充足,胃阴得养。

想到这里,提笔写了一个配伍——

生地、熟地、淮山药各15克,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炙甘草、天冬、麦冬、当归尾、白芍、玄参、火麻仁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药用3剂,诸证大为改善。后来,遵原方适当加减,终获全功。

这里用的,是左归饮化裁。左归饮,是明代医学大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所载的配伍,原方是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它是滋补肾阴的著名配伍。医案中借用此方,加上能够进一步滋阴、清热、活血的二冬、玄参、白芍、火麻仁、当归等,就起到了胃肾滋阴,化瘀血而止痛的作用。

其实,用什么样的方剂,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次要的。

关键是,我想请我的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人到中年,胃阴不足,出现胃部胀痛、食欲减退、欲呕、胃内灼痛嘈杂,舌红少津等现象,要考虑从滋补肾阴的角度入手调理。你记住,肾者,胃之关。肾好,胃才好。肾阴不虚,胃阴才会充足。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训,经过当代临床验证,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说,想要养胃,就要少熬夜。想要养胃,就不要纵欲。想要养胃,就不要过劳。所有这些,都是在养肾阴,补胃气。

文中的配伍,很有典型意义。普通读者,不妨抄录下来,以备日后借鉴,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应用。中医业内的朋友,不妨也作以参考。我觉得,这是补肾养胃的典型写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