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练出一拳超于体重三倍的太极劲(借地即人体之阳重心打人借天即人体之阴重心打人)

https://m.toutiao.com/is/JqKQJ6F/

1

(借地即人体之阳重心打人借天即人体之阴重心打人)

原创:允升园

凡太极拳者,当练太极劲。

之于劲与力,须知有二:一则,力由于骨,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且可达于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二则,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不同也。

现在,诸多太极拳者难以练出太极劲,原因不一。怎么练出一拳超于体重三倍的太极劲?此语可能会引发诸多拳友之疑问,太极劲不是“四两拨千斤”吗?

之于太极劲,吾认为,既可“四两拨千斤”,又可“一拳打死牛”,否则难以实现太极拳之搏击。当然,此处之牛,非真正之牛,只是形容劲大拳重。”四两拨千斤”,须用背丝扣和小圈掉头。八法之捋劲,吾是最不认可的。捋劲,非太极拳之内劲,只不过是身法而已。“一拳打死牛”,须会用双螺旋缠丝劲和手带身。练就此二技法,太极拳即可后发制人,更可先发制人。有哪部拳论说过,太极拳不可先发制人?吾之体悟,与拳友分享,但愿有所帮助。

思悟之一:练习太极劲,须知会“借天不借地”

“太极奇人”乐奂之“有一著名拳诀曰:“太极拳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此论与太极劲之修炼密切相关。

怎么“借天”呢?

乐奂之认为,拎腰是通向借天的门户。所谓拎腰,即行拳时,命门下一寸处前挺和上拎。此乃练习腰为第一主宰之方法,它与凸命门是两个不同的练习方法。

武氏太极拳大家郝月如之拳论说,平时行功走架,须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犹如悬空。乐奂之之拎腰,与“借天不借地”和“气势贵腾挪,身体犹如悬空”,基本吻合。

吾之体悟,与拳友分享。

之一,命门下一寸处,与下丹田正好对应。此处为阳,下丹田为阴。

之二,若时常想着此处前挺和上拎,意念为阴,想哪紧哪,会影响松腰效果。

之三,以八卦掌之柳叶掌行拳(五指并拢,拇指内扣于虎口处),自然即有拎腰之效。柳叶掌,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阳掌,此掌与金刚拳(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阴拳)相对应。柳叶掌行拳,可练督脉。金刚拳行拳,可练任脉。

之四,借天借地,与孙存周之吞天之气、接地之力的拳理一致。

借地,即人体之阳重心打人。借天,即人体之阴重心打人。吾之说法,与水性太极拳王壮弘之沉重量和漂浮量一致。阴重心之双螺旋发劲,是一拳打出超于体重几倍太极劲的关键之关键。

凡太极拳者,须毕生体悟一个道理:反者道之动。此语非吾之言,而是老子所言。

借地,此为有根,有根即无根,越想着脚底有根,越容易被拔根。此为哲理,须细思。

借天,此为无根,无根即有根,越想着脚底无根,越不容易被拔根。

怎么练?吾以前之文章已说过,意想脚踏白云、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即可。“天下第一手”孙禄堂所言的如立沙漠之地亦可。门派不同,方法不一。

思悟之二:练习太极劲,须精练但不可专求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曾有一精彩高深之拳论,充满武学哲思,值得内家拳包括太极拳者研悟。他说: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练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此段拳论之于太极劲之修炼异常重要。吾之体悟,与拳友分享。

其一。此段拳论,充满阴阳之理。以“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为例释之。求力,乃人之意念所为也。意念为阴,拳形为阳。发劲之时,愈想发劲刚猛,愈想拳速疾快,实则正好相反。

其二。以意行拳,层次有三:

初级,心中有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熟练行之。

中级,象形取意。形意拳之诸多招式皆为此等境界。例如:形意之“肩窝吐气”,气者劲也,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形意之劈拳,“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此为“重力”。形意之钻拳,“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而钻出。

高级,即孙禄堂所言之“当中一点子”也。达此境界者,百年武林亦是寥寥无几。

思悟之三:练习太极劲,须知会“双螺旋”运行轨迹

研究太极劲,须知太极之奥义。太极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运行轨迹,为向心力、离心力于一体的双螺旋。

当今诸多太极拳家,皆把太极球之旋转运行轨迹,当作太极内劲之双螺旋运行轨迹。

太极球之旋转运行轨迹,为上下、左右、前后之轴为中线旋转的八法劲,非双螺旋之太极内劲。

太极拳之八法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凡太极拳之发劲,须八法之劲同时具足而出,非单一之发劲。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双螺旋。

长期以太极球之象形取意而行拳,容易引发两个问题:

之一,容易气聚黄庭而生“太极肚”。

之二,人体双螺旋运行中的磨胫、磨肋、磨腕则难以实现,“拳出中线”的速度和劲力大减。

思悟之四:练习太极劲,须知会“意打劲根”

太极拳者于习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

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之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

故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是谓登堂入室,亦即摧敌摧根是也。能明此旨,方可言发人,否则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吾是体悟,有三:

其一。摧敌足根,可用八字掌或平拳。足为癸水,八字掌和平拳为土,土克水,意念一打,对方即出。当然,最厉害的是天罡掌和地煞拳。

其二。摧敌肩根,肩根为火,自然是水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赘述。

其三。摧敌腿根,腿根为金,火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赘述。

其四。摧敌根部,走的是缠丝劲之大圈,是长劲,速度慢,难出寸劲、脆劲。怎么办?自然是走“背丝扣”之“小圈掉头”,圈越小,发人越猛脆。个中道理,甚是精妙。哈哈。

思悟之五:练习太极劲,须知会“不能拿则不能发”

太极拳之拿劲,尤为难学,颇为重要。 不能拿则不能发,能拿方可发。 拿人非手拿、非力拿。拿之圆圈愈小,其功夫愈深。

之一,拿时须动作轻灵。重则易为人知觉,变化脱去。拿人之难,即在将拿未拿之际,若拿到后,敌即不能脱去。

之二,拿人须拿其活节。拿劲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觉之间。拿人,必须拿其活节,如腕、肘、肩等处,否则易被人化脱。双手拿人,犹如以秤衡物,重者秤锤移于外,轻者则移于内,务使高低轻重相等,勿失其衡。

之三,拿时勿失重心。拿时,除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气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须注意。务须尾闾中正,顶悬步稳,勿失重心。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乃此意也。如离人远,非己进步不可,不然有失重心之虞。

之四,拿人非手拿、非力拿。拿人非手拿,手拿钝而易化,拿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脱,拿之主使全在意气。功深者拿人,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俗曰入笋。但艺高者往往拿而不发,其理乃因拿到后,人既知势败必负,已认屈服,可毋庸再施发劲,令人更觉难堪。此亦君子之道也。

之五,拿分有形、无形二种。

有形者,拿之圆圈愈小,其功夫愈深;反之圆圈愈大,其功夫愈浅。

无形者,在二人皮肤相黏、各施引拿时,艺浅者之圆圈,常被艺深者遮蔽。此种奥妙功夫,虽有名师教授,然非本身练之以恒不克有成。

吾之拿劲尚在练习之中,体悟不多,与拳友分享。之一,有形之拿劲,走背丝扣很妙,走“小圈掉头”更妙。之二,无形之拿劲,尚在体悟之中,欢迎高手分享赐教。

https://m.toutiao.com/is/JqKQJ6F/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