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到底死的冤不冤?功在千秋,罪在己身,大义比生命重要多了
剧照:商鞅
商鞅,本名公孙鞅,后因变法强秦、大败魏国,被秦孝公封赏商于之地,后世称商鞅。
商鞅对于秦国可以算的上功勋卓著,《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变法后的成就: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战国地图
通过两次变法,秦国国库充盈、武力强盛,继而商鞅又请缨伐魏,用计诱捕了魏国主帅公子卬(也作昂),大败魏军。魏惠王惧而割让河西之地,迁都大梁城。
自此秦国又掌握了黄河、崤山一带的险要地势,向西可以据地利而固守,向东可以伺机而动出,威胁其他诸侯,为铲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商鞅变法最有力的支柱和保护人。
可就是这样一位可以说秦国变法的领导者、秦国统一天下的奠基人,却在秦惠文王继位后不久就被定为谋反而诛之。死后秦惠文王又把他的尸身车裂、全族诛灭。
车裂之刑。
难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真的是古时功臣们千年不变的宿命?
遍观了相关的史书古籍,笔者发现,商鞅真是为了变法能够顺利执行下去,把所有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个精光,一点后路都不留给自己。
祸端之一:功高震主,言行逾矩
日渐自大的商鞅,竟然敢南面而称寡人。
商鞅为秦相十余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权倾朝野,曾经问赵良:“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gu)大夫贤?”。商鞅固然变法有大功劳,但在秦国士人的眼里,他的做派和百里奚“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的低调行为相比较就不那么贤明了。
在商鞅被秦孝公封赏了商于15邑之地后,在自己的独立小王国里,他更是“南面而称寡人”。在战国诸侯时代,“寡人”岂是一国之臣所能自称的?这将秦国国君置于何地?恐怕这是任何一个君王都最不能忍的事情了。
祸端之二:得罪权贵,打脸太子
法家出身的商鞅,重法度而轻人情。
商鞅变法中重要一条就是改变秦国原有的利益分配制度,新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意思是说,纵然你是贵族,没有军功也享受不了贵族的地位。这就相当于重新制订了利益蛋糕的分配规则,因而伤害了很大一批传统贵族的利益。
秦惠文王继位后,立刻对商鞅动手。
商鞅重法度,对于阻挠变法的贵族大臣从不容情:太子在新政颁布后,触犯了新政的律令。商鞅本着“太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态度,把太子的一个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这就和太子产生了矛盾。
两次被商鞅处刑,割了鼻子的公子虔。吓得8年闭门不出。
商鞅后来又因为一事把公子虔的鼻子给割了,公子虔闭门不出8年之久。公子虔是谁?秦献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老师。遭到这样的羞辱,秦国的贵族大臣当然对商鞅是恨之入骨。
祸端之三:自恃清高,甘做孤臣
孤臣商鞅。
商鞅向来自恃清高,不愿意结党,曾在觐见秦孝公时说“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除了鼓励秦孝公要乾纲独断,果断推进变法;另一层潜含义就是也是表明了他不愿意结党、要做孤臣,一心一意为秦孝公操持国事的决心。《资治通鉴》中就曾记载了这么一段: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
尽迁之于边
商鞅变法初期,很多人说新法不好,待到秦国大治以后,这些人又改口称颂新法。本来有人议论变法是很正常的,而商鞅呢?根本不愿意搭理他们,说这些都是墙头草,乱法的刁民,直接发配去了边疆!从此没有人再敢对新法随便议论。
把送上门的盟友活生生的变成恨他入骨的敌人,不愿意结党的决心一至如此。这固然让秦孝公对他信任有加,但副作用就是如此以来就注定要孤独前行。
祸端之四 重刑寡赏,导致民怨
商鞅强调重罚轻赏。
商鞅是法家出身,重刑寡赏是贯穿新政的重要思想。记载了商鞅一派著作汇编的《商君书▪去强》一篇中,这样描述商鞅的思想: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对百姓就得少给果子多打板子。这样老百姓才会珍惜追求来之不易的果子,并因为惧怕板子而顺从国家。
因而,制定的法律严酷,《史记》中描述“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曾经和他说过: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商君您干的那些事哪一件是得人心的呢?其实,赵良也是从一般的士大夫角度解读商鞅,殊不知商鞅的所为正是为了彻底贯彻法家思想,在他看来只有严苛刑法,才能让变法有力地执行下去。
祸端之五 为成大业,用计取魏
魏相国公叔痤对商鞅有知遇之恩,病中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商鞅入秦之前,只是一个没落的卫国贵族旁系子孙,被当时的魏国相国公叔痤看中才华,收于门下。公叔痤还在病入膏肓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认为他有大才,值得以国事相托,如果不用他,干脆就杀了他,别让他为人所用。虽然魏惠王最后没用商鞅,但也没杀他,从传统的观点看魏国算对得起商鞅了。
商鞅军事上的第一刀就砍向了魏国。
而商鞅在变法强秦之后,第一个军事打击目标就是魏国,还亲自带兵征伐,以至于事后魏惠王痛心疾首,悔不听公叔痤之言。受惠于魏,而复攻魏,看起来是恩将仇报。其实商鞅和秦孝公在伐魏前做了长谈,分析了不打的危害、打的好处以及现在打的理由。攻击魏国,完全是站在秦国立场考虑的。
商鞅攻魏的时候,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率军迎战。商鞅写信忽悠公子卬说:我以前在魏国时,和您一直交情不错,如今两军对垒也是身不由己,我不忍心互相伤害,要不一起喝个酒,然后起誓结盟,各自罢兵。
商鞅用计策诱捕了魏国统帅公子卬
豪爽大方,有君子之风的公子卬信以为真,不料却是个鸿门宴。主帅被诱捕了,魏军群龙无首,被秦军大败。本来两军对垒,以计取胜无可厚非。但魏国上下对商鞅这种“欺骗”的行为恨之入骨。在商鞅被秦国通缉逃到魏国后,直接把人送回了秦国。
最终,众叛亲离、孑然一身的一代名相商鞅被秦军杀死在郑地。出于对他刻骨铭心的恨,秦惠文王下令车裂其尸、灭其全族。
【马克辣评】
商鞅变法的功绩光耀千古。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获得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他只能选择做孤臣。商鞅从国君贵族到黎民百姓甚至友人故旧都得罪了一个遍。
对于像他一样有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士大夫来说,孤独何足道也!生死何足道也!
了却君王天下事,何虑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