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药圈年度关键词TOP10
滴滴滴,2020年电量不足
“年度文档”正在保存升级中……
突如其来的疫情
加速出台与推进的医改政策
double kill下
医药行业的转型之痛加剧
回首2020年,思齐依照惯例
继续为大家详细盘点年度十大热点关键词
以反思过往,指引未来
毫无疑问,新冠——2020年最火关键词。作为年度黑天鹅事件,它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医药行业,新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抗病毒药物、新冠疫苗(单独列为关键词讲解)、药企抗疫、药企业绩。
新冠抗病毒药物: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在国家的号召下,各大药企群策群力,纷纷参与到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治疗“战疫”中。截止目前,国家一共出版了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试行方案”。各种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方案中,其中,中成药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地位,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价值。
在此次“战疫”,有不少抗病毒药物声名鹊起,西药如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磷酸氯喹等,中药如连花清瘟、复方板蓝根、血必净注射液等。
药企抗疫:2020年伊始,疫情肆意,武汉更是成为了重灾区。举国上下,全民“抗疫”。其中不乏各大药企的慷慨捐助与驰援工作,百万、千万的医疗物资及资金,为疫情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为武汉,为中国加油!这里面既有本土药企,也有跨国药企,还有不少健康医疗企业。
药企业绩:受疫情影响,绝大数药企今年的业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的冲击, Q1、Q2业绩大多呈现下滑趋势。受业绩影响,各大药企的奖金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少药业还花样百出设置“奖金障碍”。
不过也有不少药企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企业的人性光辉,让员工感到了“家”的温暖。到了Q3,虽然不少药企业绩开始回暖,但是上升幅度不大,业绩整体上也不算乐观。
今年的医药行业,讨论度最高的除了新冠,就是疫苗了。从年初到年末,关于新冠疫苗的消息络绎不绝。国产疫苗和国外疫苗Battle不停,最终花落谁家,尚未定论。但从目前各大疫苗招募患者的使用情况来看,国产疫苗在安全性上可能更胜一筹。
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核酸疫苗(又分 RNA 疫苗、DNA 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11月,世界各国共开发200多种新冠疫苗,其中48种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7款疫苗已进入初期使用。
国外疫苗进展:11月23日,阿斯利康宣布,其与牛津大学合作新冠疫苗AZD1222对新冠病毒有效,平均有效性达到70%;11月30日,Moderna公司宣布其新冠候选疫苗mRNA-1273完成3期临床试验中的主要疗效数据分析,整体有效率则高达94.1%;12月2日,英国政府批准使用辉瑞和BioNTech合作生产的新冠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新冠疫苗。
国内疫苗进展:目前,我国有5个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处于全球第一方阵,有5条技术路线的15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另外,有关部门披露,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做好大规模生产的准备,且多地采购中标价格也爆了出来,为200元/支。
PS:5个疫苗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个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1个灭活疫苗、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飞生物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
在新冠肺炎形成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接种疫苗是应对疫情和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现在全球有多个国家已经将新冠疫苗开打时间提上日程!
从2017年国家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及医药代表备案至今,关于药代备案的话题就一直没有停歇过。终于经过4年筹备,医药代表备案制度终于在2020年有了实质性突破。
9月30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对外发布《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并指出文件将于2020年12月1日起正式执行。
《办法》明确提出,医药代表不能未经备案开展学术推广等活动;不能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实施收款和处理购销票据等销售行为、参与统方等;而药企不能向医药代表分配销售任务,提供虚假备案信息等。
虽然目前医药代表备案还没有最后注册时间以及公示期限,但是自2020年12月1日起,医疗机构有权按备案要求查询医药代表信息或要求医药代表出示备案表。
但其实早在11月,已经陆续有多家药企开始筹备并启动医药代表备案制度,截止目前,不管是国内药企还是跨国药企,不少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在备案平台上提交备案信息。
而随着备案制的落地,对药企来说,没有建立系统的学术推广体系,必然出局;对医药代表来说,没有学术推广能力,也必定要出局。因此,未来医药营销的主攻方向即学术推广。
自10月16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后,社会各界便一直在关注这场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2020年11月5日,首次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作为推进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首个产品,冠脉支架此番中标价格出现大跳水,从均价 1.3 万元下降至中位价格 700 元左右,最低报价仅 469 元!
此次集采共有11家企业参与投标,涉及我国境内注册上市的26个冠脉支架产品。
通过竞争,产生拟中选产品10个,分属山东吉威(蓝帆医疗)、易生科技、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国内外8家企业,平均降价93%,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95%。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1年1月用上国家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结果一出,整个医药器械圈都裂开了。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国家推行医用耗材集采政策势在必行,这才刚刚开始,未来耗材的集采将紧随药品集采的步伐,深入推进。另外,他也表示,从降价的趋势来看,在一级市场大概率是没法做投资了,其杀伤力丝毫不逊于药品集采。
而刚结束了首轮国家耗材集采,11月24日,圈内便流出一份国家医保局的红头文件——《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集采与价格监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第二批医用耗材集采品类将大幅扩围,在第一批血管介入类、眼科类等基础上,增加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吻合器等六大品类,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耗材真实使用量进行数据采集,以预估下一轮带量采购需求。
对此,业内人士称,从此前地方集采情况看,骨科耗材等降价空间巨大,随着第二批国家集采正式启动,相关领域国产化替代有望加速。与药品集采常态化的趋势相似,高值医疗耗材洗牌之后,未来的赢家仍将是创新力强、产品管线丰富的公司。
作为医保控费的重要手段,DRGs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国家正式明确提出要落实DRG付费试点,2018年底,国家医保局成立不久就正式启动DRG付费准备工作,并于2019年5月公布29个省30个国家试点城市名单,明确试点工作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的总体部署。
2020年11月初,国家医保局称,正在组织对30个试点城市DRGs模拟运行的评估,评估通过后将正式开始模拟运行。争取2021年,30个国家试点城市率先启动实际付费。
2020年12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1年DRG付费国家试点专家固定联系分组名单,并公布了相关名单,要求各试点城市加强与专家的沟通联系,意味着这一重磅政策又有了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又在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颁发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提出了DIP按病种付费方式。试点覆盖了27个省71个城市,要求2021年底前,全部试点地区进入实际付费阶段。用1-2年的时间,将统筹地区医保总额预算与点数法相结合,实现住院以DIP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DRGs和DIP都属于医保付费端改革,只不过DIP更符合中国特色。DRGs侧重于以病例组合为单位付费,DIP侧重于以病种组合为单位付费。从经济学来说,DIP的管理成本更低,耗费的时间更短,效率更高,更有可能在全国推广。
今年新冠疫情阻挡了人们出行的步伐,却让线上衍生出诸多的生意机会,互联网+迎来大爆发。对医药行业来说,不管是医药电商还是药企线上学术会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
医药电商:疫情期间,线下医疗服务受限,患者诊疗旅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政策与市场双向推动下,各大药企积极布局互联网领域。
药企通过自己开发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或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结合线上电商与线下渠道,从疫区到基层,保证了药品供应,满足国内众多患者的用药需求。对此,专家表示,对传统医药企业来说,疫情期间的这些数字化探索与尝试,不仅仅是一次挖金的机遇,更是为今后的医药营销转型奠定了基础。
线上会议:疫情的突然袭击,绝大数医药企业为了维持学术推广热度、维系客户与产品的粘度,果断把100%的活动转为线上,以线上讲座、访谈为主。即便是疫情得到控制后,很多药企还是没有停止线上活动,而是将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形式作为企业今年学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虽然一开始,线上会议因为经验少、体制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但随着多次举办下来,很多药企在线上会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找到了新的商机。因此,未来,即便是疫情结束,线上会议也不会失去作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将会成为药企学术推广的大趋势。
药企裁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每年都会成为医药人一年中重要的“谈资”。但是今年的裁员比起去年,不管是规模上还是次数上都多了些。不过今年的裁员话题,最大的关注点还是方式与赔偿。
裁员方式:回首2020年各大药企的裁员方式,有些药企是真的不讲“企德”,变相裁员让员工伤透了心。比如借口合规裁员;调岗迫使员工不得不离职;逼迫员工转成外包;变态加班;先调市场,再PIP;公司后台直接帮你提交离职报告;医药未进货罚代表钱……
裁员赔偿:在裁员赔偿上,各大药企也展示出不同程度的“风度”。正常的药企赔偿是N+1/2,好一点的是N+3/,再好点的,还有N+4的。不过也有个别药企,真的完全不讲“企德”,不仅不赔偿,还倒扣奖金,真的让人心寒了。
不得不说,现在是医药人最艰难的时期,医药人要想保住工作可能要比之前更努力了,毕竟裁员在即,需要面临“优胜劣汰”的抉择,要想留下来,拼的就是业务能力。所以,多去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价值,才是硬道理。
进入2020年来,中国PD-1/L1市场可谓大招齐放,竞争也进入了新的一轮:全力拓展新适应症。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申报上市的28个生物创新药中,有15项靶点来自PD-1,这些申报大多是为了更多新适应症的布局。另外,2020年上半年,PD-1抗体领域有6项新适应症获批上市。
不过今年PD-1/L1领域最大的关注点还在于前两天的医药谈判。2020年12月16日,2020年医保谈判的第三天,PD-1/L1进入了激烈的谈判中,除了信达的信迪利单抗(达伯舒)已经进入医保,剩下的国内批准上市的7款产品全部进入谈判中。
不过据消息称,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进入医保目录的几率最大,据说价格直接从19800元降至3000元左右每支,降幅在85%左右。以此换得4个适应症全部进入医保。
随着国家对创新药的重视,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开发步伐越来越快,国内已上市PD-1/PD-L1领域形成的“4+4”竞争格局(国产品种4个,跨国品种4个)。目前PD-1抑制剂研发依旧火热,随着本土药企布局的不断推进,加之适应证不断拓展,国产替换原研的局面有望到来。
今年11月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举办,为期6天。虽然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但这并未阻挡全球企业投向中国的热情,进博会上依旧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
基于疫情的影响,本次进博会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备受关注。本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有6万㎡,近340家展商,70多家世界500强及龙头企业,重点引进药品、医疗器械、养老康复、营养保健食品、医疗服务等题材。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流量的时代,尤其是2020年,线上平台的火热开展,更是让流量再次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医药行业,药企正面临着营销上的重要转变,流量带来的效应刚好可以为医药营销转型提供一个重要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私域流量呢?所谓的私域流量其实就是企业自己的流量池,他们可以被反复利用,可以多次触达。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拟人化品牌的运营增加用户粘性。与第三方流量平台不同,私域流量渠道不需要付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药企的营销成本。
因此,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示,未来私域流量将成为药企寻求营销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药企要从现在起树立私域流量的意识,做好建设私域流量的准备,为将来营销转型打好基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年过去了,不管好的、坏的
我们要一切往前看
2021,我们砥砺前行,争取做得更好
2020年12月28日19:00,
思齐将特设
《“2020,逆行者在路上”
——年度热词盘点,行业前景展望》
讲座直播
邀请到以下重磅嘉宾讲解
欢迎届时收看
扫下面图中二维码,进入直播报名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