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背后的三个女人,“大姐”才24岁。
有意思的是,
一只小动物从嫦娥五号返回器前跑过,
成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欢迎者,
成功抢镜。
24天,
中国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
全部完成。
“绕、落、回”探月三步走,
一气呵成。
这群逆风破浪的航天人中,
有你无法想像的巾帼红颜。
01
航天“花木兰”
上图右四中的小个子女生,
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指挥员,
人称”大姐“。
然而此称呼的来历却与年龄身高无关。
1米58的她,
1996年出生,刚刚24岁,
整个发射场,她是妥妥的”后浪“。
但”大姐“的称呼,并非浪得虚名。
3公里测试,她一骑绝尘,
跑赢了一半以上的男同事。
之后才被人发现,她在学生时代就是运动健将,
校运动会400米接力主力队员,
10人参赛只收1名女队员的高难度素质挑战赛中,
周承钰,脱颖而出。
1996年,周承钰出生在贵阳市花溪区,
是个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女孩,
初高中就读于贵阳市清华中学。
初中班主任江莉老师的印象中:
周承钰看起来蛮“迷你”,
但却有着强大的“内核与能量”。
要成长为指挥员,就得熟悉多岗位、多工种。
两年半,周承钰换了5个岗位:
一级连接器配气台、二级连接器配气台、
后端工作站、动力箭上、连接器指挥。
每一次换岗,都需要极大勇气,
每一次换岗,都充满了挑战。
但结果始终只有一个:
不辱使命,圆满完成。
此前,她领命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
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
通往15层的路,
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
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
必须手脚并用爬上去才行,
用“天梯”来形容并不为过。
普通人单程一趟便会气喘吁吁,
而周承钰一天下来要往返四趟。
15层的工作空间狭窄到只能容纳3个人,
充满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且没有空调。
如此工作环境,男同事都不敢轻易尝试,
周承钰却在这里埋头苦干了60天,
直至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复飞之战。
此后一战成名,
能啃硬骨头的”大姐“确实身怀绝技。
本次“嫦娥五号”任务中,
周承钰担任指挥的连接器系统,
是发射场两大系统的“纽带”和“命门”,
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国字号的任务,非同一般,
压力,可想而知。
“大姐”每天的路线全都围绕在发射塔上下,
管路太重,操作手干着吃力时,
她都会直接上手帮忙。
她说:
中国航天人不分性别、工种,
只为全力以赴。
02
伴月“嫦娥”
崔艺晗,
像是从千年古都中穿越而来的女子。
举手投足、眉眼之间,
倾国倾城,佳人绝代。
女子温婉,似乎与航天科技无半点关联,
可实际上,
她却是文昌发射场一线科技工作人员。
身着汉服在转运现场的一幕并非“乱入”,
长征五号、嫦娥五号皆是由她送行的,
这里便是她战斗的地方。
崔艺晗生在濮阳、长在油田,
父亲是濮东采油厂的一名技术人员,
母亲是濮阳市一名语文老师。
▲崔艺晗:前排右一
从小学到初中, 崔艺晗一路称“霸”,
第一的位置从头到尾,无人可撼动。
家长会上,
母女同戴“大红花”的场景并不罕见。
中考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崔艺晗的父母在教育上给了她宽松的环境,
并没给她报各种特长班,
相反,他们会在寒暑假带孩子去各地旅行,
让她开阔视野,锤炼心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个对汉服爱到痴迷的中国女孩,
却有着一颗飞天的心。
2018年,崔艺晗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
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
几年打磨,
“专业小白”蜕变为“行家里手”。
2020年1月起,
崔艺晗担任发射场测发软件配置管理员。
负责全场上百份软件的入库、管理、配置。
在软件参数配置时,上百个页面、
上万个参数,需要慎之又慎,
每天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
她都要足足核对了3遍才安心。
火箭转运前,崔艺晗就和同事们商量:
“咱们中国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典故,
探月工程采用了嫦娥飞天这一美好寓意,
寄托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转运那天我们就穿着汉服,
为嫦娥助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助力!”。
于是就有了“嫦娥伴月”的一幕。
03
飞天“御姐”
2019年12月27日,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时,
还记得那个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女孩吗?
她就是孙振莲,80后航天人。
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
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工作。
2012年初,她开始担任长征五号火箭地面发射支持系统型号主管,
地面产品计划、质量、经费管理等全由她负责。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当晚,
孙振莲与同事们守在发射指挥大厅,
紧盯着大屏幕,
看着向上攀升的速度和高度曲线,
一时百感交集,心中五味杂陈。
908天的一幕幕、一帧帧,
如电影回放般交错眼前。
也就是在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的瞬间,
她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这一路,多少艰辛,化成了幸福的泪滴。
取名《箭去也,燕归来》。
这个年轻的中国姑娘说:
“含泪奔跑的路上,每个中国航天人同在,
我们的一滴泪,最终会凝聚成天上的一颗星。”
当然,中国的“火箭少女天团”,
还有很多——
嫦娥五号飞天的背后,
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奔跑……
锡安说
15年前,多国曾争相发表“登月壮志”:
日本计划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印度计划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 欧洲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 俄罗斯新式登月飞船计划2005年夏天首飞; 美国再度登月的时间定在2015年,最迟不超过2020年,并在月球建设“多国太空站”;
15年后再回首,只有中国人,
一步一个脚印,
把当初画的饼,热腾腾端上了桌。
一周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认,
美国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
继今年两次严重电缆事故后,
还是塌了。
曾在人类天文史书写浓墨重彩的阿雷西博,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只能依靠来自中国贵州的FAST,
中国天眼,
成了这世上唯一的“大眼睛”。
一份存在北京,一份存在湖南韶山。
那里,是毛主席的故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已成了今天的自豪,
主席,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