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获奖作品点评

  一诗一世界。

  当我们尚在徘徊时,许多时候,第一个将我们引入这个世界的,是老师,是教育的力量。由此,想到几位老师的故事,关于传统文化、关于古典文学,有目睹的也有耳闻的。

  湖北省监利一中的刘顺阶老师,在讲台上一站42年,教过语文、数学、物理、政治,但无论教哪个学科,他心中一直都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刘顺阶老师会安排学生每天阅读、写作,批改他们创作的诗词对联,还把学生的作品解集出版,名为《荷露集》。刘老师的学生中,诗词对联创作水平较好者有近百人,其中更有三五人青出于蓝,甚至在全国都享有大名。刘老师已于数年前过世,他病重期间一直豁达乐观,对死生没有什么执念,却对挚爱的诗词对联放不下,于是向学生、朋友征集挽诗挽联作品,出版了一本《生挽集》。他特意强调,“我本凡人,普通教师,无甚业绩,亦无大德高风,唯求朋友切莫过誉”。我想,这份豁达与淡泊,应与他几十年的传统文化修养颇有关系。

  辽宁省辽阳市的韩宗敏、韩宗英姐妹,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诗词。毕业后,姐姐去了市里最好的中学任教,妹妹则留守一所贫困的农村学校。殊途同归,姐妹俩都走上了诗词教学的道路——妹妹韩宗英七八年前就在农村学校成立“竹芽诗社”,教孩子们读诗、写诗,举办各种诗词活动,定期出版校园诗词刊物,让一个个农村孩子变得大方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姐姐韩宗敏的诗词教学仅仅开展一年多,还向妹妹请教了不少经验,但是却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全国青少年诗词大赛中广受好评。她们少年时,心中埋下了一颗诗词的种子;十几年后,她们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这颗种子。

  山西省康杰中学的张丽娟老师,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名师,她的课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给人一种审美上的享受。而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充满了“诗”——课堂导入、文本赏析、课后总结,都有诗的元素,她甚至“胆敢”在公开课上让从未写过诗词的学生尝试创作。此外,她还在学校开设“诗词读写”课程,包括基础格律、名家专题、理论研究、阅读赏析、创作实践等多个模块,系统地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张丽娟正式学写诗词不过数年时间,她还笑称自己“刚开始格律都会出错”,但她笔下自有一种灵动的美,这种美也不断流淌在她的课堂之中。

  ……

  这样的故事太多,这样的老师也太多,他们在教学一线,默默地坚守并传承着心中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不涉名利,不求闻达。每每见到、听到这样的老师,我心中都充满感动,也充满惭愧——作为一个教育记者,我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也很少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几个月前,依托《中国教师报》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由“湘天华”公司提供赞助,由钱志熙先生、常江先生、魏新河先生三位出任终评评委,希望以古典文学为切入口推进传统文化建设。比赛选择屈原沉江日为开始时间,孔子生辰前后公布结果,也算是对先贤们的致敬。原本的确有些惴惴不安——古典文学凋零的今天,举办这样的大赛是否有些不合时宜?中小学一线教师们,能写诗词对联并愿意参赛的,会有多少呢?比赛的实际情况却大出我的意料,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数千作品,其中有大量文辞华美、技巧娴熟、思想深邃、境界超拔之作。参赛作者中,语文老师只占一部分,数学、物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各学科百花齐放。看来,文学已经融入许多人的生活,就等待一个绽放的机会。

  为什么选择诗(广义来讲,无论诗经、楚辞、近体诗、古体诗,还是之后的词、曲、联,都可以算作诗的一部分)?因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每个人的生活中、生命中都有诗。即使撇开那些附着功用,诗的本质也让人怦然心动——诗是美的,每个人血液中都流淌着美。学诗,就是唤醒这种美,只有先唤醒这种美,才能走进诗的世界,才能进一步去探讨——如何对话先民,如何涵养身心,如何增进底蕴,如何传承文化。

  毫无疑问,诗是一种文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不仅有基本的规则和技巧,更要涉及文字、审美、思想、胸怀、视野、情感等一系列内容,这已远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诚不我欺。我们还要警惕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有些学校急于出成果,却忽视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有些学校迫切想看到学生拿奖,扼杀了他们自由、天真的心灵;有些学校则不辨黑白,让大量披着国学外衣实则别有用心的人士进入校园……

  诗不是寂寞的,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诗,诗也可以表达这个时代的生活和思考;但是诗也是寂寞的,要沉下一颗心来,用真诚、纯净、内敛对抗外界的纷争扰攘,“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这一切的原点在于教师,一个有诗心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诗的世界,从这个原点出发,走向阡陌纵横、道路通达。我想,这不是几个人的心愿,也不是几个人能够完成的。

  一诗一世界。幸矣,吾道不孤。

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

等级奖作品点评

汨罗江

一等奖

作者:庄乾莲,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五月悲风起汨罗,

离骚莫向席前歌。

楼船日日争流过,

败壁年年带泪呵。

瓦缶久夸新格调,

云冠犹说旧嵯峨。

濯缨濯足岂须问,

一样滔滔成逝波。

点 评

通篇雄浑沉郁,气息雅正。起结俱佳,中二联含蕴丰富。句句不离题,句句借题言志。起句有势有力,五月孟夏,南风解愠,而在作者,乃曰悲风,盖身当汨罗之畔,安能不中心悲悼,则景语皆情语也,此《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之谓。今日虽然依旧楼船竞渡,日日争流,而心怀家国者,则年年含泪而呵壁问天。太白所云“大雅久不作”,势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而竟自矜夸为新格调,然守正崇高者,犹念念于以衣冠自标孤异之屈子。尾联归于汨罗江正题,言无论时清时浊,终成过往,大道之行,摧枯拉朽,浩浩向前,此即“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意。

汨罗江

二等奖

作者:李爱莲,山西省榆社县第二中学

千载奔流事未空,

当年曾此识孤忠。

至今绿水涵余愤,

尚共诸江声不同。

点 评

一意之立,独出众论,而见深刻之情思,此其所以为佳也。盖常题熟题,最难措手,倘无深挚之意,终归平凡,苟乏新奇之思,必落窠臼,则虽藻采斐然,辞气老成,奚足取焉?起句扣题,劈空而出,又见感慨。二句承上,点出作意。三四奇思妙想,迥不犹人,别具文心,自江声入笔,另辟蹊径。言汨罗之水,因涵湘累之余愤,虽千载之下,其波浪之声,竟与百川不同。匪夷所思,是所谓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也。

丁酉初夏拜谒

汩罗屈子祠

三等奖

作者:杨新跃,湖南省湘乡市第二中学

细雨微凉静薄埃,

烟云玉笥近江隈。

幽行古壁怜香草,

独对沉沙感旧哀。

一炬黄粱秦霸业,

千秋落照楚王台。

晚来风起传清响,

疑是斯人环佩回。

点 评

此首长于比兴,拜谒屈祠之感怀,多寄托于境象,此诗家手段之正也。起句从容落笔,二句点明地域,而江隈之细雨烟云,俱非虚设,并有烘托情氛之功用。六艺之“兴”,或不与本意相关,但能兴发情感,营造气氛,便为合作。玉笥山,海内有数处,此在汨罗江岸。颔联之古壁香草,悉经选取,壁虽古,殆屈子之所呵问者?草犹香,盖灵均之所寄托也。字里行间,联情发藻,莫不就题抒怀。颈联,秦虽一时灭楚,楚又三户亡秦,纷纷兴亡,黄粱一梦,落照千秋,唯有屈平高义,日居月诸,万古不灭。尾联忽发奇想,借以收束凭吊情思,巧而妙,盖屈子故故以衣冠佩饰高自标举,故作者有此想,良非无故,读者幸勿以青冢归魂度之。

永遇乐·怀屈原

一等奖

作者:阮莉萍,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浩荡沅湘,扁舟一叶,离恨何限。涉水中洲,滔滔孟夏,荷绿凌波见。苍穹凤舞,深渊龙隐,罗网犹惊魂断。映寒波、云冠高耸,月明长铗弹遍。

扬灵未极,神游生翼,日暮又遮望眼。浊世茫茫,家山何在,无意随莺燕。女嬃清涕,重追何及,决死卿卿休怨。怀沙处、白莲紫藕,见怜莫叹。

点 评

通篇情思沉郁,有一唱三叹之致,词重婉曲,固当如此,次坡翁韵,更添一等难度。词中所用词藻,多从屈赋中来,如《怀沙》之“滔滔孟夏兮、浩浩沅湘”,《湘君》之“蹇谁留兮中洲、横大江兮扬灵”,等等,皆能灵活运用而不觉生涩僻奥,适时出以己意,遂使词中有我。尤以下片“无意随莺燕”一句,概括屈子之孤高不群,即《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之意。

浪淘沙·题屈子行吟阁

二等奖

作者:辜学超,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鄂渚雨难收。浩渺寒秋。行吟曾在此淹留。醉里关山残梦远,犹唤灵修。

纵目不胜愁。浪起云浮。无情孤棹过沧流。剩得离骚千古恨,高阁悠悠。

全章辞句清通流美,音节和谐,围绕题目,情景相生,上下片转换得法。上片从秋雨起兴,引入行吟故地,点题。武汉东湖有行吟阁,故作者起手便着“鄂渚”二字,尤为切合,一个“曾”字,便觉有时空沧桑之感。“灵修”喻指楚怀王,“犹唤灵修”一句,写出屈子眷怀君国之情志。王逸《楚辞章句》:“灵,神也。修,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换头“纵目”,接续上篇“梦远”,意脉连属不断,颇为得法。张炎《词源》:“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无情”一句,反衬得力,尤显深挚。歇拍四字,以景结,悠然意远,含有余不尽之致。词之于诗,更重蕴藉,固当如此。

巫山一段云

端阳怀屈原

三等奖

作者:彭日生,江西省宁都县会同初级中学

石上菖蒲老,溪边艾叶长。杜鹃啼雨酹清觞。远吊汨罗江。

处处龙舟渡,家家角黍香。有谁还为楚魂伤。但见管弦忙。

点 评

通篇不离端阳,上阕以景为主,下阕以人为主,上下阕两个五字对,一写端阳景物,一写端阳人事,章法井井,局面清晰。上阕点到“吊”即收住,得法。下阕换头重入,言今日之端午,几成欢会之节,处处龙舟,家家角黍。后二句,尤见情怀之不俗,亦立意之特别处。以“但见管弦忙”五字煞尾,丰富含蕴,胥在言外,结得好。盖性情者,诗歌之魂魄,立意者,吟咏之关要,可不慎欤。

题屈原

一等奖

作者:韩宗敏,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