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点评 | 第13期:批改了1800份作业,大家都暴露出这几个问题!

木铎考研的【答题班】(【答题冲刺班】15天15题15课时,解题做题改题,帮你考前点睛!)已经开课一周有余,从【名词解释】到【辨析题】、【论述题】,学长学姐倾囊相授,终于把所有答题套路分享给了答题班学员。

当然,在随后的作业集训中,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总会不断给我们“惊喜”😂,批改了两次作业之后(包括热点班的作业),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大家答题时犯下的通病。当然,正如我们对【答题班】学员所说的一样,“不怕平时练习发现问题,就怕走上考场还没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考前集训,找出答题中的问题并改进,这也是我们【答题班】集训的意义所在!

所以,是时候总结一下答题时候特别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了😎。下面我们从【热点班】(最终报名400人,已批改完全部4次作业,共1600份)和【答题班】(最终报名127人,目前已批改两次作业,共254份)已经批阅的1854份作业中,挑选出一些较为典型的作业,告诉大家其中暴露出了哪些问题,供给还未报班的同学们借鉴!

△无论是【答题班】还是【热点班】,为保证批改质量和效率,所有报名同学都会分成几个班级

每个班级,由5名人大、南大、武大、中传、复旦等学校的学长学姐专门负责批改

目前,【热点班】课程已结束,【答题班】课程还在继续,想要参加考前作业集训的同学,可以继续报名。

问题一
审题粗心大意

论述题:请结合案例谈一谈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路径。(电视或报纸二选一)(25分)

答: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为例:【显然审题不准确,“新媒体环境”不需要交代一下吗?】

《人民日报》是中国新闻界传统报纸媒体的“行业旗手”,也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纸。2016年6月,其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正式上线。

“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在媒介发展新时期适应形势而衍生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运用多种媒介技术,聚拢、整合各路资源,在新闻生产、传播领域形成融合发展。具有“设立总编调度中心、采编联动”“创新部门结构”和“创新激励机制”等特点。

“中央厨房”的创新可以看做是作为传统媒体(纸媒)《人民日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次成功转型。【上课没好好听,“中央厨房”是一种模式,全国各地都在施行,不能把它看做是人民日报独有的。】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新闻生产领域:

1、改革原有部门结构和机制,实现采编联动。

“中央厨房”的“顶层设计”——总编调度中心是指挥枢纽,采编联动平台分设不同机构。实现结构、信息采集融合,更加高效地实现新闻信息的集约生产,保障新闻即时性、真实性。

2、融媒体技术为支撑,新闻产品表达方式多样。

技术的推动是转型的内生动力。“中央厨房”专设技术加工部门,对采编的新闻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如短视频、动画等。此外,云技术的运用也为“中央厨房”实现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提供了可能。

3、内容的策略:严肃性与通俗性并重,正确的舆论引导。

虽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仍然坚守着“行业标杆”这一标准。严肃的国际、政治新闻是报道的重要部分,亲民、接地气的社会新闻也占据了重要席位,舆论的引导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二)从新闻传播和流通领域:

1、渠道多样,“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渠道致胜”。

《人民日报》广泛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厨房”生产的新闻最终要通过这些渠道传送至流通领域,进而到达受众手中。对传播渠道的重视,一直是《人民日报》转型路上的重要内容。

2、传播渠道上倾向于社交媒体,倚重受众的需求。

中央厨房信息产出多在社交媒体,且都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议题,引发公众讨论,恰当地运用社交媒体扩散了自身的影响。

(三)从传播效果领域:

1、立足受众,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同时满足受众的需求。

媒介议题与私人议题高度重合,更深入地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中央厨房精致的信息内容以及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动画、图解等)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基于“使用与满足”机制,增强了用户粘性。

2、设置即时的反馈渠道,打造双向、互动信息传播。

最大可能地减少传统大众传播单向传递信息的滞后性,公众与传播者在评论区留言、互动,营造出微型的公共领域,不同的观点在此聚合。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推行是传统媒体一次正确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转型,它创新了新闻生产方式,使新闻流通更加快速,更提升了受众话语权,表现出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时代与时俱进发展自我的决心。(得分:15分)

综合点评:

1、这道题看似答出很多内容,洋洋洒洒一大篇,但是最多只能拿到60%的分数,因为作者只答出了题干的60%,审题不准确,是考场大忌!

2、首先,你要破题,仔细看题干,里面有哪些关键词是你必须要去解释的。看这道题的落脚点,是让你谈方法论,最终落脚点在传媒体怎么转型的问题上,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要想转型,应该怎么做;

3、其次,注意方法论的套路也必须是在一个框架内,那就是新媒体环境,所以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到底怎么了?新媒体环境里的媒体传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才是核心;

4、第三,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案例,那么你最终在探讨怎么转型的方法上,就要找一家报社的转型方式、或者电视台的转型方式娓娓道来。(这个就需要你平时积累,实际上也就考察了你对业界的行业变化了解多少?)

问题二
答题逻辑不清

分析题:试分析新华社打造10万+文章《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背后的“爆款”逻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传统媒体转型微信公众号的哪些启示?(30分)

第一部分难道不是应该先答“爆款逻辑”!?答题的逻辑不对了吧?

答:由“新华社打造爆款文章”事件思考传统媒体的微信号转型可从几方面分析:【总述是统领全文的,下次不要写这么简陋哈,这不同于简答题。】

(一)作为进行信息生产、传递的传播者

1、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新华社的报道内容、质量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新闻业界的标杆。“阿拉伯王储被废”爆款文章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事由“新华社”这一权威传统媒体发布。引爆受众话题讨论现象的背后,是受众对权威传统媒体公信力的肯定,这一肯定直接来自于媒体从业人员真实、全面、客观、即时的专业报道手法。因此,传统媒体不论在哪一领域、不论以何种方式实现转型,都需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如果说公信力的话,那为什么其他内容没有成为爆款呢?】

2、保证真实可靠的信源

在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因社交媒体的天然优势,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信源的数量、范围势必会增多,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信息需要媒体这一传播者把关。选取可信度高的信源,是对公众负责,也是传统媒体在转型中必须做到的。【跟第一点内容重复。】

(二)对传播致效终端——受众的尊重

1、重视受众心理的解读

此处解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解读受众的需求即媒介期待,满足其信息、心理需求;二是揣摩受众的信息解读,如《沙特王子被废》中有一条“字数越少,事情越大。”的评论点赞过万,这代表着受众某种独特的“解码”方式,“解码”的结果是自认此事严重,引发更广泛的扩散。媒体是否有此内规暂且不说,但揣摩这类受众心理对于传统媒体微信号转型的写作手法、传播技巧是一启发。【这个出发点蛮不错的。】

2、增加互动,去中心化

有网友质疑“这么短的新闻还需要编审3人”时,新华社小编回复“XX负责阿拉伯,XX负责王子,XX负责被废.”吸引更多评论,小编幽默回复其中一部分。这既是社交媒体时代授传双方的互动典型模式,也折射出新闻传播过程去中心化,受众地位提升,权利下移的特点。因此传统媒体在实现微信号转型时,也需保持与受众的良性互动。【非常好。】

(三)传播环节中的影响机制

1、提供意见表达的公共平台

“沙特王子被废”这条消息的热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原文章下面的评论区。评论区是各种意见观点的聚合平台,幽默、另辟蹊径的言论往往吸引更多眼球。作为把关者的传统媒体,应改重视这一公共平台的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适度利用澄清机制

针对网友指出的原文中“废除”应为“废黜”,新华社小编及时回复致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澄清机制为传播者及时纠正失误提供了可能,多数时候正视错误可赢得更广泛的好评,但不可产生依赖心理。

综上,传统媒体在实现微信号转型时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保证权威性,增强媒介自律,也要关注受众的需求、维护公共利益,肩负起社会责任。(得分:21分)

综合点评:

1、同样第一步还是审题,题干中先问的“爆款逻辑”,即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成为“爆款”,而后才问的是传统媒体转型微信公众号的启示。所以你在答题的时候,第一步很显然要分析“爆款逻辑”。

2、首先要先具体分析这篇爆款微信稿,解析出其风靡的原因与特点,其后总结“刚刚体”火爆对于微信文章创作的启示

3、总体看来,这位同学的思维还可以,语言也很学术,视野也很宽广。第一,‘刚刚体’打破党媒“枯燥、僵化、冗长”的报道模式;第二,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拉近关系,这两点确实是“刚刚体”风靡的原因,中心抓得不错。

4、但有一点,学姐建议答启示时,可以由小见大,先从“刚刚体”标题的启示答起作为铺垫,引出新闻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答题逻辑上,再下点儿功夫!

问题三
语言不够学术

名词解释:“信息茧房”

答:信息茧房是由学者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乌托邦》中所提出的概念。是指随着社会的网络化,信息的猛烈增长,人们可以随意的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为自己形成一份个人日报。【语言平平淡淡,解释不清晰。参考“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困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简而言之,人们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事物,并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新闻领域。【这句删掉,不需要重复。】信息茧房会造成网络群体的极化和社会粘性的缺失。【这句话补充在后面,有点文不对题的意思,跟前面一段话,都不太搭。】

综合点评:

1、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名词解释题,虽然只有5分,学员在答题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名词解释的题,一般情况下,很多学员不会都见过这些名词,但是没复习过并不能成为你答不好题的借口,起码语言要读起来有那么回事儿,有总分的意识;

2、名词解释的字数较少,如果语言不够学术,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道题首先应该解释“信息茧房”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几个短句介绍一下“信息茧房”的特点有哪些,最后再简要谈一下“信息茧房”的危害。

问题四
论述分点过细

材料分析题(30分,建议用不超过30min)

2017年5月2号,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发布了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许可、运行、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将各类新媒体也纳入了互联网监管范畴。请回答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含哪几项内容?在新媒体形式下,如何对互联网新闻信息实行有效的监管?

答: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达到了7亿多人。网络媒体更是迅猛发展,过去由传统媒体独占正向多元化发展,新闻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与此相应的对网络新闻环境的相关管理政策也在不断出台更全面更适合的新政策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进行管理。笔者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内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特点、以及管理方法来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互联网新闻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背景信息简单陈述几点就好,不用这么长篇大论。】

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内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是指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的活动,它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发布、转载新闻信息,以及大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反馈评论。

2、新媒体体形势下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点:多元化主体传播【只有这一个特点吗?】

(1)传统媒体受到挑战。网络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各种业余或专业化的自媒体、信息采集分发平台都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力量,如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今日头条”等以技术来进行信息整合发布的客户端;

(2)“把关人”的弱化。多元主体参与新闻信息补充了专业媒体的信息,是信息源更为丰富,同时也削弱了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作用,如今的网络传播相当于是“全民投票”。用户的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投票”,而不再是由专业媒体把关人来过滤筛选信息。

3、互联网新闻的趋势【趋势?不是问题吗?】

(1)媒体公信力下降,反转新闻频发。由于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信源不明确,一些新闻信息缺乏可信性;

(2)娱乐化、浅薄化。个性化订制的推送将人们送入轻松、娱乐的信息的包围之中,造成了“信息茧房”;

(3)虚假信息泛滥。“把关人”的弱化使各种新闻信息鱼目混珠,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4、管理方法

(1)法制化管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严格按照现有法律实施管理,将现有法律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新闻信息的治理中;

(2)打击清理有害信息和不规范的网络营销活动,治理移动通信工具、视听app、新闻客户端等传播平台;

(3)实行网络实名制。【这个已经有实行了,你可以说加快。】将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与实际中的现实身份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追究网络中不法行为的责任,削弱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增强主体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责任感。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新闻信息服务的形态也有所不同,新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也的确还有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地寻找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得分:18分)【最后这一段写的…可以说一下具体有什么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概括一些也行。论述一定要具体化】

综合点评:

1、你的开头不错,还有数据支撑,但是后面整个论述,从结构上来看就垮掉了…你的点太多、太散,每一个小点的论述也太少了,就跟你回答了一个大型简答题一样,这样初印象就很一般哦。

2、建议你有些点能结合起来的还是结合一下,比如说互联网新闻的特点跟问题,是因为有什么特点,所以引出了某种问题,对吧,这两个就可以结合成一点来说,看起来还更有道理。

3、最后,通篇看来,作者的答题也是没有一个逻辑主线的,第一段的铺垫过长,喧宾夺主。其实你只要抓住两个主要的问题就行了,哪些内容?如何监管?其它的,不需要谈。而这两个问题,也是很简练的1、2、3、4这样分点答题,不可全部杂糅在一起,分的越多,反而越拙劣,前后并无逻辑。

问题五
字数控制不好

论述题:请结合案例谈一谈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路径。(电视或报纸二选一)(25分)

答: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传播者为掌握着技术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而作为受众的一般大众只能居于被动地位,因而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变现为从媒介组织单向地流向一般收众,作为传播者的媒介组织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地位,受众只能在媒体提供信息的范围内进行“使用”;【这一句完全没有必要要,可以直接去掉,不影响后面。】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充分发挥了受众的主动性,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开始被“用户”所取代,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获取信息,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获取信息,而是全面的利用信息,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信息传播主体增加,媒介组织的支配地位出现动摇。【传播者:前面引入的篇幅有点长,适当删减一下,简要介绍一下背景就好。不过知道先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就是这个思路。】

互联网的“赋权”,使得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发布,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5亿,传统媒体资源、技术等优势不再,而网络传播的低门槛造以及新的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网络传播夹杂着大量谣言,信息和观点多表现为情绪化、低俗化和煽情化。【这个小段落,我知道你是想尽可能把背景信息交待全,但是这道题只有 25分,要看分答题,不允许你这么啰嗦的,直接去掉,后面的才是干货。】

1、信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信息内容具有海量性,时效性也更强。【传播内容】

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表现形式相形见绌,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也使得受众可以方便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传统媒体受制于生产流程和组织规范的制约,事情发生后,相关信息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受众,而网络使得信息能够以实时的速度传递。

2、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传统媒体基于垄断形成的渠道优势不再。【传播渠道】

新媒体环境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渠道优势常依赖于自身内容发布上的优势,如今,传播主体的增加使得其渠道优势难以维持,而受众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和新闻聚合平台获取信息。

3、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互动性】

互动不仅表现在信息的传受双方,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这种互动能够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效果起到放大或削弱的作用。

【补充一点】

5. 媒介终端瘦化,借力社交平台,信息载体更易被接受。……【媒介终端:很简单,答案内容的组织就是按照传播学的五个流程来设置的,你只答了前四个,最后一个为什么不答出来呢?】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和平等特征,传播主体增加、内容丰富和渠道多元等变化使得传统媒体的影响日渐衰弱,【前面这句换就可以不要了,后面直接答实践路径就行。】因此,传统媒体为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积极转型,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手段,具体路径包括:

1、加快媒介融合实施步伐,提高自身信息传播实力。

人民日报现已确立“中央厨房”生产机制,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发布,相同内容同时供稿报纸纸质版、网站和微博微信新媒体集群,在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了多种有关两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微视频、动画和互动H5,产生巨大影响力。

2、在自建渠道的同时,开展与信息聚合平台的合作。

澎湃新闻可以被称为传统媒体转型并自建渠道的优势,与此同时,在信息聚合平台成为受众首选信息获取渠道的事实面前,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内容上的优势,借助强势的分发平台提高所生产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牵头数十家传统媒体和今日头条进行合作,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借助社交媒体,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掌握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化媒体中基于用户人际关系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影响力不容小觑,传统媒体应积极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渠道,与用户充分互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以及大量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出现,传统媒体应提高对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好地聚合碎片信息的价值并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使受众获得满足。英国《卫报》曾推出精选栏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讨论的话题,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推出可能产生传播效果的数篇新闻。

4、扩展自身经营范围,创新盈利模式。【这种对称性的语句,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吧,考试时,这种句式和答题的版书,绝对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语言学术化,并且内容翔实。】

浙江日报转型过程中积极实践“新闻+服务”模式,浙报传媒收购知名游戏公司英雄互娱标志其正式进入游戏业务,浙报传媒的主要营收正是游戏行业,浙报传媒还和宋城公司合作开拓旅游经营,此外,浙报传媒还利用自身在省内影响力开展会展和节事方面的经营,从而满足用户本地化需求。不久前,浙报传媒宣布将传统媒体资产出售给其控股母公司,更好地开展多种经营业务,从而提高对其传统媒体的反哺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应用于打破思维、习惯和既有利益的束缚,积极进取,在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发挥更为强大的社会功能。(得分:22分)

综合点评:

1、你只做了第一道题对吧,改了一晚上作业,第一道题,目前看来,你答的是最好的,答题思路很正确,语言也很精炼,比较学术;

2、版书工整,要点清晰,这样的答案,老师批改的时候,一眼看到得分点,其实后面的阐述就不会看的那么细了;

3、篇幅上有点过长,毕竟是25的题,看分答题,开始和中间过渡的段落都有可以删减的地方。按照一分一行计算,这道题最多也就850个字左右,你的字数为1800字,超出太多了!考试肯定是不行的,即便你这道题答得再详细,后面的时间肯定不够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