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二 麻黄汤类方治验2
也,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治之。
14.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黑豆、车前子等治疗浮肿
治验:
女性,25岁。患全身浮肿4个月,腰以下浮肿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疼酸重,小便短少,大便闭结,四肢厥冷,面色灰黯,舌体胖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尺弱。此肾阳虚衰,水气泛滥,流于四肢,遵仲景法,宜温阳利水,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黑豆、车前子治之。
方药:
麻黄4.5克,附子9克,甘草5克,黑豆30克,车前子12克。服5剂后,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头面浮肿消退,腰以下浮肿亦有退势,面色红润。药已中病,守方小其制,麻黄减为3克,附子减为6克,继服3剂。服后浮肿尽除,食纳转佳。后予金匮肾气丸缓图善后。
来源:
曹郎庭.阴水[J].浙江中医杂志,1979(5):162.
注释:
麻黄附子甘草汤见于《伤寒论》302条,原文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先煮麻黄去其沫,后纳诸药)后人认为,此条为太少两感证,但无麻黄细辛附子汤表寒之重,虽少阴阳虚,又无厥逆、下利等里证,故不用四逆汤。仲景反复讲“微发汗”,也说明表寒郁闭不重。但此例以浮肿为主症,既然是浮肿,何不用真武汤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呢?治疗水肿,《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之说。真武汤温阳利水,属“洁净府”法;而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属“开鬼门”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曾云:“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这里的麻黄附子汤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可见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可以治疗水肿病的。由于此例腰以下浮肿重,所以医者加入黑豆、车前子,以增强补肾利水作用。后又以金匮肾气丸善后,乃是固本之法。
约言:
腰以下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四肢厥冷,脉沉细,此肾阳虚也,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车前子、黑豆治之。
[插图]
曹颖甫(1866-1938)
名家达,字颖甫,一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清末民初名医,著名经方学家。著有《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曹颖甫医案》等。其中《经方实验录》为纯粹经方医学医案集,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伤寒论》入门指南,其可读性、实用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