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书结构92法(完整版)
一、俊美飘逸,神气亦然。
献之行书,较之羲之行书于纵横变化中更富俊美飘逸之感。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神态安然恣意,动静相加。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故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按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亦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其
重
二
画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而
州
耶
拜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胜
易
常
也
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挑。
大
省
痛
庆
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寒
审
宜
宁
第六法:左摘右捺,撇伸捺敛或成点状。
食
不
散
奉
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伸钩或回钩。
风
九
气
赢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欲
处
余
复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今
舍
喻
除
第十法:竖钩之字,钩身竖直,钩锋上挑。
小
事
未
创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横或为波横。
然
然
无
热
第十二法:多捺法,须有伸有缩。
疑
还
发
除
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在
此
兄
比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一挑。
成
几
识
灭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有啥事钩身上挑。
见
既
兄
勉
第十六法:末钩者,宜平出,钩上侧成平状。
子
承
宁
静
第十七法:心钩法,钩身宜曲,三点姿态万千。
必
甚
慰
意
第十八法:横折之法,有方有圆,动静结合。
驰
过
画
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欹侧生势是行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献之行书继承这一风格又邓以创造,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类。
第十九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辄
姊
舍
新
第二十法:左欹之字,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势。
鄱
佳
惟
随
第二十一法:上欹下侧,上下两部分向相反方向倾斜。
崩
凶
画
意
第二十二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故
快
得
胜
第二十三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将
能
体
头
第二十四法:使转交替,犹如龙蛇,情神交融。
先
告
业
号
三、流动和谐的统一
行书结构不仅要流动,还要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解散楷法。行书是从楷书发展而来,但不能象写楷书一样一笔一画、中规中矩。首先体势上该放纵时就放纵,该挥洒时就挥洒,字形要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长有扁,避就揖让,错落间插,字间布白,均要统筹安排,平衡贯气,使字在和谐中洋溢着流动。
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谐调过渡。
易
感
益
尊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宜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故
触
骑
静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仿独丰。
喻
理
疏
体
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创
献
愿
驰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慰
书
感
尊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是
节
审
贞
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嘉
无
安
善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中
十
半
平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为
恸
散
割
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随
哽
极
终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劳
意
当
实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恸
惟
识
极
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拜
甚
尽
书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州
并
此
闻
第三十九法:辶绕之字,捺为平出。
追
遇
迟
还
第四十法:字写小者,小而不拘泥。
日
三
尔
也
第四十一法:字形斜者,体斜心正
乃
石
为
及
第四十二法:字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二
而
心
无
第四十三法:字写大者,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冷
勉
深
耳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如
大
今
云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文字表述
识
难
献
第四十六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集
极
慰
愿
第四十七法:聚敛之字,内敛外张。
眠
寿
感
告
第四十八法:起笔凌空逆向取势,名为上搭锋横。
大
承
其
平
第四十九法:横尾末端向上翻挑,意为呼应。
无
特
是
妄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切
何
故
终
第五十一法:左右相背,彼此顾盼。
驰
张
视
四、有迹无迹的牵丝连络
行书之所以区别楷书,最主要的在于其点画相连。这种连带主要表现为连带和牵丝萦络。其中牵丝又包括有迹牵丝和无迹意连两种。连笔是指首尾相邻笔画连在一起,一笔写成,牵丝是无论笔画多远,均可以粗细弯直笔道连络。象点与点、横与横、竖与竖、点横、竖撇等笔画的串联。有些虽不迹牵连,亦笔断意连。连笔和牵丝均是作为行书强化联系的手段,而意连迹连同样相辅而行的作用。这样字才会气脉相通,给人以行云流水,延绵不绝之感。
第五十二法:笔连,首尾相连,两笔变一笔。
更
在
不
诸
第五十三法:意连,笔画不连,启承转合宜相照应
三
永
快
忍
第五十四法:牵丝之妙,在于连绵不断,飘逸流畅。
深
有
兼
意
第五十五法:点连点,或断或连。
其
想
消
无
第五十六法:点连横,使转连带,一笔而为。
衣
唯
驰
今
第五十七法:点连竖,点或横或挑,姿态万千。
此
惟
消
恒
第五十八法:点连撇,相邻两笔一笔而成。
省
说
为
为
第五十九法:横连横,连带轻巧,多有变化。
月
未
无
奉
第六十法:竖连竖,连带自如,果断有方。
京
杭
睛
耳
第六十一法:横连撇,牵丝连笔,或断或连。
不
云
身
夏
第六十二法:撇连横,顺带连接最常见。
无
分
复
损
第六十三法:撇捺连写,流动贯通。
食
承
恨
五、奇妙的省变草写
行书虽然说是“楷书之小讹”,但毕竟是另一种书体,省变、草写是区别楷书、草书的另一种方法。行书写得快,有许多是因为省变了字的某些部件、偏旁,还有些是草写部件、偏旁。但是无论是省变或草写字的部件、偏旁,均要在不影响字的主干部件或不影响字的轮廓的前提下进行。
第六十四法:多处省略,运用自然。
何
是
差
并
第六十五法:直接省点,一目了然。
既
过
余
殊
第六十六法:口字简写,随字而为。
和
别
头
告
第六十七法:行书楷法,动中显静。
自
耶
嘉
尊
第六十八法:楷行交用,动静悠然
人
寻
也
常
第六十九法:草写潇洒,似江水一泻千里。
岂
为
何
六、变化多姿的偏旁部首
行书的偏旁部首较之楷书变化多姿。由于行书书写快捷、流动,故在偏旁部首中常舍去繁难费时、凝重的写法,以简单凝练的几笔或一笔概之。另外同样一字偏旁还有多种写法,这是行书大家在长期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有些甚至与原偏旁写法相差甚远,还有偏旁在结字中所占位置多少、上下、距离远近也要与主体保持一致,以免破坏整个字的美感,这就是学习行书为什么必须熟练掌握偏旁的原因。
第七十法:从言字旁,或一笔而成或分笔合成。
论
说
渭
识
第七十一法:从月旁,注意月中二横连笔并上挑。
腹
服
胜
脚
第七十二法:草字头,或断或连或简写。
黄
苦
薄
慕
第七十三法:心字底,钩身尽曲,或一笔草写。
思
感
忠
慰
第七十四法:从木旁,撇捺略为上挑,或撇长捺成点状。
杭
极
相
相
第七十五法:反文旁,连写自然变化多端。
故
数
政
散
第七十六法:从绞丝旁,一笔而成使转自如。
绝
缠
终
缠
第七十七法:从单人旁,撇竖分明,间距或短或长。
倪
但
偕
健
第七十八法:从双人旁,或简如单人旁,或一笔而下似竖三点状。
徐
复
得
彼
第七十九法:从女旁,撇捺交叉横连带。
如
姑
妇
婢
第八十法:从病旁,两点简为一点或与其他笔画相连。
病
痛
疾
瘦
第八十一法:三点法,二三点多连为一笔并上挑。
深
温
源
消
第八十二法:从左耳旁,竖或驻或挑。
阳
随
阮
除
第八十三法:竖心法,点竖或断或连,竖或竖或挑。
恒
悼
性
怀
恨
情
悚
恸
第八十四法:日、目旁,注意区分。
时
眠
睛
眼
第八十五法:提手法,钩身竖挺,挑画有力。
拨
操
授
损
第八十六法:宝盖头,注意点与其他笔画互应写法。
安
审
寒
审
第八十七法:两点法,或分或连。注意:与三点法区别。
冷
冷
况
灭
第八十八法:山字头,钩挑加撇,写法最常见。
崩
岁
岂
岂
第八十九法:有字头,撇横连写,多带下笔。
有
右
左
大
第九十法:从竖刀旁,点与竖钩交相呼应。
割
刘
别
创
第九十一法:从口旁,简化多样,易于学习。
唯
咽
喻
哽
第九十二法:从隹部,或简或繁,或松或紧。
文字表述
难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