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妇科学总结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 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天癸充盛;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月经与天癸的关系;月经与气血的关系;月经与经络的关系;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总督阴阳);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20、了解带下的生理特点;规律;作用;调节机制。
21、了解妊娠生理特点:月经停止;脉滑充盛;妊娠反应;子宫增大;乳房胀大;体形变化。
22、预产期计算方法:月经末次第一天计算,月数加9,日数加7(阴历加14天)。[共计280天,40周]
23、试胎——指妊娠后期腹中疼痛,无其他异常者。
24、弄胎——指产前假性阵缩。“若数月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25、见红——分娩或前期,阴道少量血性分泌。
26、离经脉——临产时出现的中指两旁(中节至末节)脉搏。
27、阵痛——宫缩开口期。阵痛周期自15分钟——5、6分钟——2、3分钟。
28、恶露——产后排泄的余血浊液。血性分泌3-4天;浆液性分泌7-10天;白色分泌2-3周。
29、恶露不绝——指血性分泌时间超过10天者。
30、断乳期——8个月末。
四、妇科疾病各论
1、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各论中妇科疾病的重点内容。
2、传统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年少治肾;中年治肝;年老治脾。
3、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4、月经后期——滞后7天以上,或可3-5个月一行。
5、先后不定期——时提前或滞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
6、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周期性少量出血者。
7、崩漏——月经非时暴下为崩(崩中);月经淋漓不止为漏(漏下)。
8、传统中医‘治崩三法’——塞流(治标);澄源(治本);复旧(调理体质)。
9、原发性闭经——女性超过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继发性闭经——平素月经正常,中断6个月以上者。
10、生理性闭经——少女型停经;育龄期停经;围绝经期停经。
11、根据带下特征鉴别阴道炎类型:
念珠菌性阴道炎——带下呈奶酪样变性,臭。伴随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 ——带下呈黄绿色脓性,臭。伴随瘙痒。
细菌性阴道炎 ——带下呈血样脓性,伴随外阴灼热疼痛。
老年性阴道炎 ——带下质地稀薄,黄、白兼赤带,或可脓性,阴道灼热。
12、恶阻——妊娠早期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13、胞阻——妊娠期间出现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14、胎漏——妊娠期间出现少量出血,不伴随腰酸、腰痛。
1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重坠,可伴随少量出血。
16、堕胎——妊娠12周内,自然殒堕。
17、小产——妊娠12-28周,自然殒堕。
18、暗产——妊娠1月或以上,自不知情,且自然殒堕。
19、滑胎——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20、子满——妊娠5、6月以上,出现以胸膈满闷喘息为主症,可/或伴随腹大异常、水肿。
21、子肿——妊娠后期出现以肢体、面目水肿为主症者。
22、子淋——妊娠期间出现以尿频、急、痛、淋漓等淋证特征者。
23、转胞——妊娠期间出现以小便不通、小腹胀痛为主症者。
24、子痫——产后出现以神志不清、抽搐为主症者。
25、儿枕痛——产褥期出现与生产有关的小腹疼痛。
26、三冲——产后出现‘冲心’、‘冲胃’、‘冲肺’。
27、三病——产后出现‘病痉’、‘郁冒’、‘大便难’。
28、三急——产后出现‘呕吐’、‘盗汗’、‘泄泻’。
29、三审——产后诊查‘小腹痛与不痛’(辨恶露)、‘大便通与不通’(辨津液)、‘乳汁行与不行’(辨胃气)。
30、三禁——产后治则‘禁大汗’(伤阳)、‘禁峻下’(伤阴)、‘禁通利’(伤津液)。
31、‘全不产’——正常性生活,2年或以上未能受孕。——原发性不孕症。
32、‘断续’——有受孕史,而后2年或以上不能再受孕。——继发性不孕症。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生命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方剂索引
1.清经散:(柏母弟要服青皮。)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 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 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 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9.寿胎丸:土姣继续。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15.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16.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17.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18.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19.寿胎丸:土姣继续。
20.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21.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22.鲤鱼汤:二伯归将服鱼。
23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24.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附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