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孝和忠一样,起源于虞夏时期,在《吕氏春秋·孝行》中也明确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甚至,章太炎先生认为,《孝经》的思想虽然是孔子言传,却是夏时期的礼法,如同文王开创周时的《周礼》一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种约束,起到“宪法”的作用。并且在周朝宗庙的祭祀之礼中,有很多沿袭了夏时的礼法。华夏文明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所以姓多从母。自夏禹之后开始从父之姓,才有了父子之伦,并且娶妻不娶同姓,也有了夫妇之伦。因为有了父子、夫妇之伦理观念,才最终有了对“孝”伦理的规范。“孝”不仅是古代中国一重要伦理道德准则,它还与忠于君主、敬于职责、诚信待友等伦理观念,密切相关。《礼记·祭义》曰:“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忠孝一体
六亲生克体系里亦蕴含“忠孝兼顾”的道理, “家和万事兴,廉耻信礼孝悌忠”,整个家庭六亲体系中每个成员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和孝顺父母的职责,“廉耻信礼孝”,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职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再兼顾和其他亲属之间“家和万事兴”的整体和谐,忠诚协作,互利共赢。更应该互生互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努力拼搏使整个六亲体系平衡和谐,世代兴旺,同心同德,劲往一处使。而不能离心离德,吃里爬外,胳膊肘向外拐,做不利于和谐团结的事情,甚至于做亲者痛仇者快的大逆不道之事,因为整个家庭六亲生克体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忠心耿耿地秉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思想,其实这就是最原始,最小范围内“忠”的概念,即任何人都要忠诚于生他养他的每个团体,并竭尽全力维护它的和谐平衡,欣欣向荣,大家一心向好,一心向善。比如历史上关羽千里走单骑就是典型的维护团体和谐平衡的忠义楷模,岳飞精忠报国就是典型的“移孝于忠”的千古绝唱。
千里走单骑,忠义传天下
忠和孝都是人之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是对父母尊长的单向之爱,忠是大“家”之爱,是对整个团队的交互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是家的放大,国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知忠孝,忠孝兼顾方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以德服人,一个能把自己家庭和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孝行天下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独特的“家”“国”情怀,既讲究“忠孝”传家,“百善孝为先”,更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尽忠乃大孝”,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是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是为“移孝于忠”。国家有难,忠大孝小,尽忠即是大孝,爱国即是爱家;国泰民安,孝大忠小,家和万事兴,家兴国兴天下兴,家和国和天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