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好这一天,明年可打虎!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时间

2020年12月21日 
农历十一月初七 星期一

  冬至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习俗

饮食习俗

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在这一天则会吃米团、长线面。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养生重点

一:冬季养生要藏阳气,重点在“躲”。躲暴饮暴食、躲寒凉、躲是非等。

:冬至补阳,太阳是天下第一大补品!要晒后背䃼阳气。

三伏天晒背,袪寒除湿、提升阳气?

:冬至养生饮食不可过咸,咸伤肾。

冬至养生攻略

1.三十六计“躲”为上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保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冬不潜藏,春必病温。


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是非

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

2.保健康,补阳气

晒后背,补阳气

天下第一补阳品是——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晒太阳!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
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搓后腰,养阳气

腰眼为经外奇穴,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100遍。

3.饮食咸伤肾

冬季养生饮食不宜过咸,过咸会伤肾,损伤阳气。此外,饮食上还要注意不可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进补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过食,过食易上火。虫二推荐点击天寒羊肉汤(推荐配方)
此外,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虫二笔记公众号提示别忘补充津液,可食用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4.增强免疫力艾灸

冬至艾灸督脉:大椎、肾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候,在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肚脐(神阙穴)最能激发身体阳气!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益寿延年。

冬至养生食谱

1.羊肉萝卜饺子

 食材:羊肉、猪肉、萝卜、葱末、姜末、盐。

方法:

1、羊肉搅成泥,萝卜插丝剁馅,加上葱末、姜末、盐即成馅。

2、包在擀好的皮里下锅煮熟即可。

养生功效:营养价值全面,对所有虚寒病症均大有裨益。

2、山药鱼片

 食材:鱼肉片、山药、青萝卜。

制作方法:

1、山药压成细末,鱼肉片放入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

2、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20分钟,加胡椒粉即可。

养生功效:补中益气

3、滋补羊肉汤

食材:羊肉、党参、红枣、枸杞。

制作方法:

1、羊肉块先热水煮去血水,捞出洗净。

2、加水、放羊肉块、生姜片、党参段、红枣、枸杞、盐、白糖、胡椒粉、料酒,蒸2小时即可。

  养生功效:健脾补气。大补元气,可补脾益肺、宁神益智、生津止渴。
4、香菇栗子鸡

制作原料: 鸡肉、水发香菇、木耳、腐竹、去壳板栗。

 制作方法:

1、锅内放油烧至7成热时下姜、八角、花椒、蒜瓣爆香。

2、将鸡肉翻炒上色,加入香菇、木耳、腐竹、月桂叶、蚝油翻炒。

3、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改中火焖煮15分钟,汤汁基本收干即可起锅。

养生功效:补气血、提高免疫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