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历代印学论文选》论著按语掇菁(十七则)(下)——韩天衡

韩天衡

*全文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八 《印章法》 潘茂弘
《印章法》,二集,明潘茂弘著。潘茂弘,字元道,新都人。工篆刻,通印学。《印章法》成书于明天启乙丑(1625),上集论及文字、印章辨、官制、秦汉印、缪篆印、铁线文等历朝印式与印学常识,下集阐述官私印及落墨、章法、字法、运刀等篆刻技法兼及艺术修养,图文并茂,编排有当,言说不凡。董其昌对此书颇为推崇,称其:“谈论凿凿,一切传述古人,洵心手俱灵,发先民之所未发,展玩之久,不图汉官威仪复见今日,有意摹古之士,须从此谱作导师可也。”全书共四十八则,今摘录其中十一则。
此编据《印章法》明版本校勘。
九 《印经》 朱简
《印经》,一卷,明朱简撰。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工诗,擅篆刻,治印除学何震风貌外,别开蹊径,自成一家。创用短刀碎切,劲迈奇肆,开清丁敬浙派之先河。秦爨公称:“修能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一种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奇而不离乎正,印章之一变也。”清初周亮工称“自何主臣兴,印章一道遂归黄山,继主臣起者不乏其人,予独醉心于朱修能”,可谓推崇备至。生平著述甚丰,有《印经》《印章要论》《菌阁藏印》《修能印谱》《印书》《印品》等。
《印经》一书,基本阐明了作者一生的印学见解,也概括了所撰《印品》《印章要论》两篇著作的精神,当是晚年精意笔,故论印而喻之以经。书中论述:“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在彼时,人皆不辨战国玺印,而朱氏将这类印断为先秦之印,发前人所未发,创见卓识,令人叹服。
是编据《篆学琐著》本并参阅其他资料校勘而成。
十 《印人传》 周亮工
《印人传》,初名《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三卷,清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谅工、长眉公、瞀公、伯安、栎下生、栎下先生等别号,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庚辰(1640)进士,授监察御史,后任户部右侍郎。移家白下(今江苏南京)。博学,工诗文,精于鉴赏,尤酷好印章收藏,裁定评判,别具慧识。钱陆灿称:“先生故精深于六书之学,四方操是艺以登门者,往往待先生一裁别以成名。”可见其在印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周氏所交皆一时篆刻名手,搜罗印作不遗余力,且专注于印学的研讨推求,年长月久,潜移默化,对彼时及以后的流派印章艺术的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功绩。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赖古堂集》《尺牍新钞》《栎园读画录》《赖古堂藏印》《印人传》等。
《印人传》系“未完之书”,较为详实地记载了明代中期至清初阶段印坛的刻家事略,流派嬗变,风气习尚,人事交往,间也记述自己的印学见解。许多史料,赖是编得以传世,故该书是研究明末清初流派印章艺术滋生发展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三卷,文六十八篇;兼附印人姓氏六十则,似为有待撰文之目录。今择其中精要者十一篇录出。
是编据《篆学琐著》本及佚名氏旧版本校勘。
十一 《印指》 秦爨公
《印指》,不分卷次,清秦爨公著。秦爨公,清初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秦氏撰有《印说》《印指》两书,载古仪冯泌《东里子别编》中。冯氏称:“吾师秦爨公先生殚一生精力,博稽遐览,上自周、秦、汉、魏,下迨六朝、宋、明,集为《印说》,晓然示人以斯道之宗。而又以己意著为《印指》,以昭来学。”冯氏并誉《印指》为“传心之要典”。它言及司马尧夫、陈卧云、项养老、刘无生、胡爱寮、沈子中、张大木、洪德润诸家,多不见经传,足补《广印人传》之阙如,颇有价值。对胡曰从(十竹斋)等印作,抨击激烈,诚一家之言。秦氏《印说》系采集前人论说,多散见于本文选所收诸篇中,为避叠床架屋,故不录。
此编据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丁仁审定旧抄本校勘。
十二 《敦好堂论印》 吴先声
《敦好堂论印》,一卷,清吴先声撰。吴先声,字实存,号孟亭,又号石岑,古郢(今湖北江陵)人。工篆刻,所作沉稳恬静,饶有秀韵。著有《印证》《敦好堂论印》各一卷,成于康熙丁卯(1687)。论印崇尚秦、汉而不泥于秦、汉,要求追求义理,通其规律。尝称:“汉印中字有可用者,有断断不可用者,总之,有道理则古人为我用,无道理则我为古人用。俗则陋,泥古则拘。”诚有识之见。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十三 《印典》 朱象贤
《印典》,八卷,清朱象贤编纂。朱象贤,字行先,号清溪子,清溪(今江苏吴县)人。受业于杨宾、沈德潜,生平事迹未详。《印典》成书于康熙壬寅(1722)。朱氏自谓:“官私印章与鼎匜碑碣,同出古人之手,好篆刻者偶或留心一二,其余俱置不讲,何欤?予家贫识陋,不能一见汤盘孔鼎,而秦、汉印章犹有流传,得窥其妙,故每涉猎群书,采录类聚,编成八卷,名曰《印典》,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渊源,不外乎此矣。若夫妩媚纤巧,古无是体,或非大家所尚,予则不暇及也。”由此可见此编原委及旨趣。全书八卷,第一卷为原始、制度上,第二卷为制度下,第三卷为赉予、流传,第四卷为故事,第五卷为综记、集说、杂录,第六卷为评论、镌制,第七卷为器用,第八卷为诗文。今去其重复前人,纯属迷信及了无学术价值的章节,录出前四卷及第七卷。
是书据朱氏家藏正本及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校勘。《印典》中引文与原著文字多不合,为保持原版面目,未作改动。
十四 《篆刻针度》 陈克恕
《篆刻针度》,八卷,清陈克恕编著。陈克恕(1741—1809),字体行,号目耕,别署吟香、健清、妙果山人,浙江海宁人。一生沉湎印学,工篆隶,能治印,编纂篆刻书籍计有《存几希斋印存》《篆学示斯》《篆体经眼》《印人汇考》《詅痴符》《砚说笔谈》等。所著《篆刻针度》一书,博综群书,编订颇具章法,流传亦广。
是书成于乾隆丙午(1786),厘卷为八,一卷为考篆、审名、辨印、论材,二卷为分式、制度、定见,三卷为参考、摹古、撮要,四卷为章法、字法,五卷为笔法、刀法,六卷为总论、用印法,七卷为杂记、制印色、收藏,八卷为选石。因前七卷多为采集前人论说,已散见于以上诸篇中,为避免重复,惟拈出第八卷。
此编据《金石花馆》本校勘。
十五 《摹印秘论》 汪维堂
《摹印秘论》,不分卷次,清汪维堂著。汪维堂,似活动于嘉庆、道光间,海阳人。生平事迹未详。是书计有印考、雕虫清话、歌等三章,多按吾丘衍《三十五举》脉胳,稍加阐述。本篇以论刻印刀法为详赅。古来用刀之法,名目杂出,明人已不乏矜奇古怪的称谓。清初许容列有用刀十三法,陈克恕曾据以释其义,至姚晏,又附论刀十九法之说。汪氏述刀法与陈克恕为近,唯去其单入正刀法,目为十二刀法。
篆刻艺术系篆学与镌刻的综合艺术,不通晓篆学不足以论印章之妙,不熟娴刀法不足以尽印章之妙。刻因篆佳而生神,篆因刻佳而增辉,偏一废一,皆难美成。考古来大家用刀,不外冲刀、切刀两大宗。余多名目,或为作家微妙心得语,或为故弄玄虚语。刻者既宜究心研讨用刀技法,然又不必斤斤为陈说所惑方是。
是书据丁仁审定旧抄本及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校勘。
十六 《砚林印款》书后 魏锡曾
《〈砚林印款〉书后》,一卷,清魏锡曾著。魏锡曾(1828—1882),字稼孙,嗜印有奇癖,谑号“印奴”,浙江仁和人。咸丰贡生,官福建盐大使。在官朴拙,日事笔砚,于金石拓本、名人印蜕汇辑甚富。热衷印学,造诣亦深,评说流派印章,往往议论方正,褒贬得当。记载印林交游及掌故,也详实可征,为后人研究清代中后期流派印章史,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贵资料,诚周亮工后一人。是编载《绩语堂论印汇录》。砚林即丁敬,传略见《西泠八家印选》。魏氏所辑《砚林印款》为丁敬部分印章边款文字的汇集。
是编据《美术丛书》本校勘。魏氏原文未标出《砚林印款》一书印款数目,今补入。
十七 《谈刻印》 马衡
《谈刻印》,马衡著。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无咎,浙江鄞县人。著名考古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西泠印社社长。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成绩卓著。郭沫若称其“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工书法,尤精于隶,偶治印,亦有佳趣。著有《鍴庐印稿》《凡将斋金石丛稿》等书。论印主张以纯正精严之制,矫正非陋即妄之弊和狡狯欺人之风。
《谈刻印》一文,载1944年《说文月刊》四卷合刊本,今据《凡将斋金石丛稿》本校勘。
(完)
(本文摘自韩天衡《中国印学精读与析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