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义政、伊达正宗典藏名物—灰被天目茶盏之谜

文/ 杨惟喜,赵永
编/ 建盏君-陈箫

本文约4700字,23图,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日本将军家的名品——灰被天目从何而来?

编按:

日本茶道界与陶瓷界对唐物天目(中国传来茶盏)的推崇,可上溯到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
日本天目有关刊物图书,封面通常是建盏,而内页中提及的唐物天目名器,除已经相对为众人熟知的建盏之外,灰被天目也占有重要地位。
▲左封为林原美术馆藏南宋建窑兔毫盏,右封为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国宝南宋建窑曜变盏
▲灰被天目茶盏(虹)
尺寸:12.2×6.9cm;等级:重要文化财;年代:南宋-元;产地:福建南平茶洋窑;收藏: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文化厅所有);传承:足利义政(1436-1490年,室町幕府八代征夷大将军)→东大寺四圣坊…→若狭酒井家→益田家
▲灰被天目茶盏(秋叶天目)
尺寸:12.5×6.8cm,年代:南宋-元,产地:福建南平茶洋窑;收藏:MOA美术馆,传承:…→伊达政宗(1567-1636年,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号称独眼龙)→加藤正义
图源:淡交社《天目》别册
“灰被”是日方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演变出的称呼,于中国古代文献中不可考。目前公认的典型灰被天目茶盏,便是上图“虹”和“秋叶”这类风格。
日本学者从传承记录推断它们是宋元时期中国烧造(对此中国学者有异议,下文辨析,编按部分暂以通行说法备注年代为宋元),通过贸易等途径传入日本,但原产窑口一度成谜。
对于不熟悉宋代黑釉盏的朋友来说,灰被天目常易混淆为建窑或其他窑口所烧,但细看胎质、釉色与造型,其实与建盏有明显区别。
▼左:灰被天目平切肩修足,右:建窑黑釉油滴盏浅圈足。
仅仅知道灰被天目不是建盏,当然不够,早期研究者仅凭日方的文献与传世品入手,很快就陷入迷宫,要解开灰被之谜,还是得找到真正的原产地。
早在建国以前,作为黑釉瓷代表的建窑遗址就已经受到世界关注。当时福建其他黑釉瓷窑口尚在沉睡。所幸改开以来,我国田野考古的发展终于让灰被天目的真正原产地——福建南平茶洋窑得见天日。
▼建窑与茶洋窑距离约百公里,建窑位于茶洋窑的上游,产品外销时会经过茶洋窑,对茶洋窑的早期黑釉瓷风格产生影响。茶洋窑匠人从一开始的模仿为主到成熟期将胎釉表现、造型工艺都作出区隔,开发出平切肩与灰被釉的「灰被天目」
茶洋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葫芦山村茶洋自然村。据考证创烧于北宋初期,随着闽北地区茶事的繁盛与黒釉器的勃兴应运而生,于元代依然兴盛。
茶洋窑地处闽江上游,产品丰富多样,青白釉、青釉、黒釉、绿釉、黄绿釉、素三彩等共存,集龙泉窑、湖田窑、吉州窑、磁州窑、建窑等宋代名窑技艺所长于一身,广受海内外市场青睐。
▼下图产品均为茶洋窑烧造,图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由黑釉器衍生出的,以平肩与灰被釉为特征的茶洋窑灰被天目茶盏,是宋代茶洋窑的代表性器物,也是宋代点茶文化盛行背景下,标志性的茶盏之一。
目前灰被天目与茶洋窑的公开资料很少,微博等社交网络有收藏圈朋友分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黑釉盏时,能够辨认出建窑、吉州窑、遇林亭窑、怀仁窑等窑口的同好,较之茶洋窑多出不少。
几只传承有序的灰被天目名品被人认出的概率,倒是比出土出水的茶洋窑小盏高,但不知出处,误断窑口的乌龙时有发生。
▼无奖竞猜,下图六只黑釉盏分别来自于哪个窑口?
宋代点茶法流行,“茶色白宜黑盏”,催生全国争相烧制黑釉瓷的盛况,除福建之外,河南山西四川浙江江西各省百来个大小窑口,约三分之一都烧黑釉瓷,风格有借鉴重叠之处但又各有特色,且同一窑口不同时期还有变化,准确鉴别有一定门槛。
建盏君长期致力于建窑与宋瓷文化的传播研究,也曾经简单介绍过茶洋窑与建窑的区别,偶尔在微博头条等地解答过窑口分辨的问题。
不过对于一个横跨宋元,杂取众家所长同时自成独特风格,长期被低估忽略,实际上意义重大的老窑,简报论文有限的篇幅、网络上短暂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得有专门的图书或者纪录片。
 立足当地、图文内容丰富全面的茶洋窑专著今年出版,叶文程作序
市面上关于茶洋窑的图文资料实在太稀缺,也难怪多数藏友对茶洋窑不甚了解。
2020年,终于有全面、一手、印刷清晰的茶洋窑宝贵资料以图书的形式现世。即前文所提到的,南平市延平区学者杨惟喜先生主编,赵永先生撰稿,西泠印社出版的《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一书。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阅读全书后,肯定该书对中国陶瓷史、海上丝路研究的重大作用,并亲笔作序。
该书以十年的鉴赏收藏与实地考察积淀,五年的精心组稿筹备,对南平茶洋窑的代表产品——灰被天目、白覆轮、黄天目、绿釉瓷等作出丰富的图文介绍与清晰的历史脉络梳理,藏品展示多达100余件

左:南宋 龙泉窑青釉双鱼纹盘,图源苏富比官网

右:元 茶洋窑青白釉印花双鱼洗,图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为让更多喜欢灰被天目与茶洋窑的朋友能看到此书,建盏君与主编杨老师沟通后获得代理授权,感兴趣的朋友可扫码联系助理,以优惠价购买正版实体书。
下文将节选书中辨析灰被天目烧造年代一章内容以供试读。

购书交流

微信ID:2970846335
灰被天目的烧造年代是宋还是元?

※授权转载自《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杨惟喜主编,赵永撰稿,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篇幅所限与配图说明需要有部分增删与调整。

有案可稽的灰被天目最早的激赏者和鼓吹者,为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其时距灰被天目的诞生已有好些岁月。深斗型的茶洋窑盏究竟产生于哪个年代?文史志书阙如未载,而近、现代的日本学者,推定它大约是宋元时代的产物。

由于缺乏史证,无法进一步厘清确认,遂成为中国陶瓷史茶文化史和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公案。

▲黄天目(珠光天目)

尺寸:11.3×6.5cm;年代:宋;产地:福建南平茶洋窑;日本永青文库藏;传承:村田珠光(1423-1502年,室町时代茶人,被誉为茶道之祖)→细川家
图源:淡交社《天目》别册

究竟是宋代还是元代?这应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

宋代与元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朝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完全不同,在我国文化史、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鲜明的对比,比如宋代典型的“温酒壶”及“影青”类瓷器的消亡,代之而兴的是令人惊艳的元青花的创烧,以及新式的高足杯推广。

▼元代茶洋窑黑釉高足杯,图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高足杯(马上杯)是元代产生的一类全新的特殊器物,一如元代茶洋窑的浅腹盏,我们能够见到若干确切纪年款的遗物,可证其为元代流行的式样。

有确切年代依据的韩国新安元代(约1320年从宁波港出发)沉船出水的浅腹盏,已证实为茶洋窑产品。

▼元代茶洋窑黄绿釉浅腹盏,图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宋代文化的高度繁荣和茶文化的高度发达,促进了斗茶与茶事品鉴的高度普及与发展。以适应斗茶鉴事之需的深斗盏,方得以广为传播,倍受欢迎,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茶盏,方得以成为时代的风尚,风行数百年,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宋代点茶法讲究茶饼须烘烤锤碎研磨过筛,以盏托承深斗盏,热水注入,竹筅快速击拂出白色汤花,越白越好。故而建窑兔毫盏等黑釉深斗盏大为流行。

来自蒙古草原马背上的统治者,以共凶悍的刀剑彻底巅覆了文弱迁儒的南宋王朝,血雨腥风之后社会进行重构。

为文人士大夫的斗茶之需而生的深斗盏,此时不再有了社会需求,不再拥有市场价值和地位。

在社会政治与文化变化的大背景下,苟延残喘的士人以及经风吹雨打后惊魂未定的文人们还会一起聚会逸乐,去操弄什么“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茶事么?

还会在社会高压中,去体验那种“盛世清尚”的茶文化?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南宋 传刘松年《撵茶图》,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宋代的诗文中,我们常能读到斗茶、分茶等郑重高雅的茶事,元代诗文虽偶尔涉茶,却只是寻常茶事。正式的茶事需用正式的深斗茶具,而寻常家常茶则只需用寻常器皿。

元代统治者曾下诏禁民间斗茶,斗茶用盏市场能不因此急剧萎缩?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茶洋窑还会再生产深斗盏吗?

▼元代茶洋窑褐黄釉兔毫浅腹盏(局部),图源《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虽然元代人们一样需要喝茶,但那时的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茶,只能是世俗中人心目中现实的茶,因此,同样可以满足日常茶事赏鉴需求简易式的的浅腹盏应运而生,成功地成为满足人们茶事需求的替代性工具,成为茶洋窑继灰被之后新兴的代表性茶盏,逐渐蔚然大观。

现存的实物以及大量考古器物,实证了浅腹盏诞生的确切年代,其是元代流行的器式。由于社会变更,引起茶事变迁,而引发的器物的变革,浅腹盏成为元代我国大江南北各窑系黑釉系列硕果仅存的茶盏,成为有元一代专用茶盏的标志性产品,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元代的崛起,宣告了宋式茶盏的完结,现有的考古资料也基本实证了这个历史事实,天下诸多著名的窑口,无不因元代的崛起而划上了句号,不少千年的窑火因此而熄灭。

▲灰被天目茶盏

尺寸:12×6.5cm;年代:宋;产地:福建南平茶洋窑;德川美术馆藏;传承:尾张德川家 →德川美术馆
图源:淡交社《天目》别册

入元后茶洋窑或许也有可能偶尔烧造少量(深斗的)“灰被天目”,但宋代茶文化高度繁荣时对深斗盏的依赖,则完全不是元代可以比拟的,灰被的生产自是以宋代为主才更合乎情理更合乎实际,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个判断。

宋代墓葬常见深斗型的灰被天目,而元代墓葬则一变而为浅腹盏,可见茶俗的变迁,深斗流行时代仅止于宋代而已。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灰被天日”是茶洋窑宋代的产品。

有关部门在二十世纪晚期开始,对茶洋窑进行了若干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在相关的调查简报中,提及灰被天目类茶盏,往往因循日本学者的说法,言必称其为“宋元时代”的产物,这 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1976年韩国新安元代沉船经专家考证为十四世纪初沉没(1310-1325年左右),打捞出水的文物也证实了上述推论, 发现“有几十个建窑黑釉盏,多数碗底有使用过的划痕,口沿有破损,个个是旧物。被特意放在木盒里保存。”(《新安沉船与 福建陶瓷》李榕青)

由于同时发现200余件茶洋窑浅腹盏,但却未见一件深斗灰被,作者随后还讨论道:“有可能元代茶洋窑工并不知道日本依然崇拜建盏式的茶盏(指深斗盏),所以随大流停烧了中国不再流行的深腹盏,改烧大批浅腹的小茶盏。”

可见其时中土深斗盏已经断烧停产,商人只能从民间收购闲置的旧物,以供日本茶人的急需,这不失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一则佳话,同时也为元代停烧灰被提供了佐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新安沉船出水黑釉盏,完整的浅腹盏多典型元代茶洋窑风格(右下角是一只残损的建盏,当时建窑已停烧黑釉深斗盏,应为民间收购)

流传至今的日本名物灰被,应该也有若干件,是从中国民间收购而来的旧物吧?

元代早期就已不见了茶洋灰被深斗盏的踪影。尔后每况愈下,就更不会再有斗茶盏的生存空间。在中国,深斗型斗茶盏被浅腹盏所取代,新安沉船就是有力的实证。

由黑釉器衍生出的灰被天目盏,是宋代茶洋窑的代表性器物,也是我国宋代标志性的茶盏之一,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陶瓷工艺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灰被天目茶盏(秋叶天目)

本书主编:杨惟喜(梅山坡·杨)

南平市延平人,建窑、茶洋窑收藏二十余年。家乡的山、水、草、木、窑口是他的乡土情愫,使他总觉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让他去做,这件事合于他的个性,且合于他的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