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的爱盏之人,是如何珍爱私藏建盏的?

在800年前,爱茶之人,通常也会爱建盏;而爱盏之人,不仅仅把建盏当成一个工具;在使用之余,会去欣赏它、把玩它,必然也就会去保护它、装饰它。在古代科技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古人发明了什么方法,能集保护、装饰于一身?

原创:如何理解建盏的釦边

文/建盏君

海外杂志刊登的馆藏建盏、拍卖行展拍的老盏,口沿常会带有一圈金、银边。这些镶边通常较圆润,偶见扁平款。

由于公开的图片中,这圈镶边似乎总是与老盏共生,国外一些建盏研究的资料中,还特意对这层金属边做出解释,即使它并非出窑自带,是另外加上的。

熟悉老盏的朋友,就会知道这层边称为“釦(音kòu,以金玉等装饰器物)边”,材料用金的称为“金釦”,用银的称为“银釦”,用黄铜则称为“铜扣”,以此类推。

由于釦边在传世品中很常见,了解釦边也是了解老盏的必然环节。

而数百年前的藏家,乐于给建盏釦边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只有日本的藏家会给建盏釦边吗?

一、干口、口沿有磕碰的盏,能以釦边改善触感。

建窑烧盏,使用口沿向上的仰烧法。烧制时釉水因重力与温度原因,向底部流动,造成建盏特有的“釉泪”,与此同时,亦会导致口沿的釉较薄或者偏干,即“干口←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日方称为“准曜变”的宋代建盏口沿特写,干口程度较轻,要靠近方能看清。

其实建盏的口沿处在拉坯、修坯时会做处理,干口程度轻微的也不会影响口感,不过老盏使用的胎土中一般会含有明显的石英砂颗粒,有时就会体现在釉薄的口沿处体现出来,而且有时候干口范围会比较广。加一层釦边会令干口明显的的盏,口感更好。

圆润的釦边比扁平的釦边更为常见,从近处看,圆润釦边有根据人体工程学做优化,不是死板地裹一层金属了事。外沿会略高于内侧,且在剖立面上观察,中脊有稍作凸起,两边处则趋于平滑,与现代搪瓷杯的口沿造型相近。

这说明建盏的釦边有一定的功能性,如果只是为了美观,就不太需要作此设计,只需如下图中的耀州窑青瓷一般,顺着瓷器本身的形状包边就可以了。

此外,如果是口沿略有磕碰的盏,釦一圈金属边也可以遮盖瑕疵。

日方展藏的建盏中有不少釦边的,那么宋人会给建盏釦边吗?

有台湾学者举证文献云,元初汉臣姚燧《牧庵集》中“吳侯建盌(音wǎn,同碗)侔紫鐵,表裏㕙(音jùn,狡兔)毫瑩鋪雪。”二句,表明姚燧友人马希声所持有的建盏,口沿是镶有金属边的。

▼《牧庵集》中二句书影

相关的实物,也可以找到。世界上现存最大、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贸易船,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船只之一——新安沉船,就出水过釦边的建盏。

▼新安沉船出水建盏与木盒

▼新安沉船出水,有釦边的建窑兔毫盏

船上出水的建盏基本存在使用痕迹,相关考古成果显示,元代建窑已经不烧建盏,然而彼时日方的僧侣、贵族对建盏等“唐物”却求之若渴,所以日方商贾应要求到中国民间搜集了一些旧盏。虽然满载货物的船只不幸沉没,却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

此外国内墓葬出土的一些建盏,也有包边痕迹。

结论是:不是只有日本的建盏藏家才会给建盏釦边,宋人本来就会为建盏釦边。

二、釦边可以保护建盏的口沿

其实很多老盏干口并不严重到需要包边,也并没有缺损,但当时的收藏者还是拿去釦边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是拿资料为例。吴仁敬、辛安潮于民国时期撰写的《中国陶瓷史》就记载道,“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 以茶具为最著, 所谓兔毫盏也。日本人最喜此器, 不惜重价求购, 以银缘其边, 既碎, 则用金漆巧缀之。”说的就是日本人非常喜爱建盏, 购置后, 在口沿包银,如果有碎的,就用金缮法修补。

建盏虽然“其坯微厚”,但口沿为了使用方便是一定会做薄的。有的朋友一开始会误认为胎体厚则口沿也要厚,实为误解。

因为口沿比盏身更薄,也就更加脆弱,藏家为来之不易的建盏包上一层金属边,就能减少磕损的概率。

而这样的想法显然是爱盏之人都会有的。只不过日方为建盏釦边的习惯能以博物馆的实物展现给今人。宋人为建盏釦边的行为只能从墓葬出土、沉船出土等处知晓。

三、釦边有装饰作用,且能彰显身份地位

除以上两点外,釦边也是一种人为给建盏加上装饰的行为。釦字,本来就带有装饰意味。

而几乎所有的建盏釦边都是用金、银等贵金属,加以精湛的工艺,更是不惜工本。毕竟如果手艺不佳,很容易在釦边的时候毁坏碗沿。

日本古籍《荫凉轩日录》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釦边所需时间,以及银扣建盏的价格。如“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着付, 晚来可出来云云”;“建盏1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疋。”

日本大部分流传有序的建盏,都是器型、釉色上佳的精品,曾经的持有者也非富即贵——或为将军本人或族人(日本幕府时代的“将军”是国家实际掌权人,权力高于天皇,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将军”并不相同),或为名门望族之后。

▼收藏德川幕府家族的德川美术馆,所藏的一些精美建盏,悉数加以釦边


为彰显位高权重,万人之上的身份,使用金银等质料釦边,是一种直接简便的手段。而且金银也较为匹配建盏的铁系结晶斑纹。

古人给建盏釦边的目的大体如此。

对于今人而言,新盏没什么釦边的需求。我是认为老盏如果干口程度轻微,也还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什么都不加,就已经很好。

不过如果没有这层结实的釦边,也许很多传世建盏不会安全度过几百年的岁月,呈现在今人眼前。比如藤田美术馆那只曜变就有一点小磕。

▼藤田美术馆所藏国宝曜变天目,口沿有釦边,但边缘有一处小磕。地位如此高的宝物都难免有磕碰,没加一圈恐怕更容易磕到。


而且选用金银来釦边,也能与釉面斑纹风格相衬,并不突兀,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装饰、保护两不误的明智之举。今人养盏,虽无釦边需求,却有其他追求,有机会与大家详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