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屋:大英帝国留给印度的住宅遗产(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全文共3165字 | 阅读需7分钟
平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呢?它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人的青睐?它又有怎样的历史呢?
2016年3月9日,BBC新闻杂志上刊登了《为什么英国停止建造平屋?》一文,文章简单介绍了“平屋”(bungalow)这一建筑样式在英国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文章指出,自1869年平屋进入英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平屋成为一种更安静祥和的生活方式的象征。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平屋,是所有即将退休人士的梦想,同时,平屋也备受轮椅使用者和腿脚不便的人的青睐。即使英国社会对平屋的需求在增加,但由于地价上涨等原因,新建平屋却日益减少。2014年英国只有1%的新建筑是平屋,远低于1996年时7%的比例,未来甚至会更低。这一事实让很多英国人感到不满。那么,平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呢?它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人的青睐?它又有怎样的历史呢?
现代印度平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平屋源自于印地语和马拉提语中的“bangla”,意为“属于孟加拉的”,指的是孟加拉农村居民最常见的一种住宅类型。由此看来,平屋的产生与印度孟加拉有关。那么它又是如何从孟加拉平屋变成印度平屋的呢?
平屋的产生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港口卡里库特,这被视为航海大发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此,印度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第一次真正地走进西方的视野,开始了与西方国家互动的历史。此时的印度次大陆,绝大部分正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下。
达·伽马
整个16世纪,葡萄牙独占东方航线,垄断了印度与欧洲的贸易。直到17世纪,荷兰、法国、英国等国才相继进入印度,由此也导致西方殖民者在印度的角逐日趋激烈。1599年9月24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英国伦敦的大商人集会,决议成立一个对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加入到印度的竞争中。1600年12月31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其特许状,公司定名为“伦敦商人对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即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是英国对印度的争夺和征服中最关键的一步。
1601年,东印度公司开始派船来东方贸易。1613年东印度公司在苏拉特设立商馆,其员工开始在印度短期居住。1618年,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汉吉尔颁布敕令,允许英国在莫卧儿帝国境内自由贸易和开设商馆。在利益的诱导下,东印度公司利用能抓住的一切机会,在印度东、西海岸乃至内陆建立商馆。随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扩张,东印度公司的员工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大量进入印度,他们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印度居住生活,从而产生了相应的住房需求。早在167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就已经提到为所有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英国人提供住宅。
贾汉吉尔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孟加拉成为英国在印度的第一个殖民地,标志着东印度公司以武力征服全印度的开始。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规定,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为总督,并由国家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从此,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并开始建立一系列的政府管理机构和配套服务设施,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大规模建造住宅。
自1757年孟加拉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历经92年的战争与扩张,先后兼并奥德、迈索尔、信德等地。1849年3月29日,英国政府宣布兼并旁遮普,完成对印度的最终征服,开始了对印度长达近100年的统治。
印度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尤其是6—10月的雨季,高温多雨、空气湿热,对于常年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的英国人来说十分不适。当时,英国本土的建筑形制到英属印度殖民地后,或不适合当地气候,或不适宜大规模建造推广,无法满足英国人的大量需要。于是,英国人结合印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决定选取当地的建筑形制作为其住宅的建筑原型。而在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孟加拉地区是英国最早接触的地区,且最早开始大规模长期居住的地区,英国对孟加拉地区的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孟加拉小屋最终进入英国人的视野。
孟加拉小屋基本的建筑样式是亭式,主要由一个三角形的屋顶和大面积的屋檐组成,屋顶四周修建墙壁,但墙壁是可穿透的,和走廊、阳台一起形成一个半封闭式环境。虽然早期的孟加拉小屋构造简单,建筑材料比较原始,且大多取自当地,主要有黏土、竹子和木材等,但这并不影响孟加拉小屋的功能优势:三角形的屋顶和大面积的屋檐可以很好地削减烈日的毒晒,遮挡大雨;走廊、露台和房屋形成的半封闭式环境,则可以带来清爽的微风,缓解闷热。最为重要的是,孟加拉小屋的建筑形制方便,易于大规模建造推广。
孟加拉小屋
种种优势使英国人选择采用孟加拉小屋的基本形制,大规模建造住宅。但英国人并非全盘接受孟加拉小屋的所有元素,而是在某些地方进行了改建和创新,加入英国元素,以符合他们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泥等新材料也逐渐应用到印度平屋中。
1813年以后,东印度公司逐渐丧失对印度的直接统治权(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正式取消了东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印度进入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属印度主要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
印度总督的徽章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进入印度社会并长期居住,由此产生了更多的住宅需求。英政府继续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组织住宅建设,平屋在英属印度地区日益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欧洲殖民者在印度最常见的住宅类型。到19世纪中期时,平屋已经成为英语中的通用词汇,这证明平屋在印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侵入印度本地社会的平屋
1924年,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出版了自己的第五部小说《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小说主要讲述20世纪初,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奎斯蒂德小姐结伴来到印度殖民地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部小说根据福斯特两次到印度旅行的经历改编而成,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属印度社会的尖锐矛盾,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在这本书中,福斯特对印度人的住宅这样描写道:
当地人对于精雅美观的热情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烟消云散,也从来没有成为民众普遍的风尚。......房子内外的木料看起来像是烂泥糊成的,当地的居民也像是烂泥在挪动。......
多么腌臜的屋子!多么烂污的聚会!肮脏、邋遢,言语粗鄙、面目可憎,遍地的甘蔗渣和坚果壳,还到处溅满了墨水渍,几张画片歪歪扭扭地挂在污秽的墙上,连个布屏风都没有!
而据当时到印度的人记载:
印度城市通常有城墙。城市中的房屋紧密地连在一起,街道非常狭窄,甚至有的连轮式车辆都无法通过。即使是主要街道,它的功能主要是交易,也很难做到两辆马车并驾而行。房子高而独特,但是非常脏乱。
印度瓦纳纳西拥挤的街道(19世纪)
印度本土住宅和英国殖民者的住宅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不禁使人深思:在英属印度殖民地,殖民者的平屋有何特点?英国人和印度人的住宅缘何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其中是否蕴含着更深刻的历史逻辑?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