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光芒

连续走了几天的路,还爬了2次山,有点累了,赶巧后天是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就从旧作《大散文》中截取《学点辩证法》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讲的是当时股市问题,已时过境迁)和《两战两论奠定思想地位》,发到公众号来——

1】

在《大周期(19):给创业板指做个分析预测 》中,有2段话——

中国文化在哲学层面上强在辩证思维,但这些年,辩证法又被一些无知的公知说得一无是处,于是辩证逻辑也丢了。

某次和一个曾在网上连篇累牍攻击辩证法的公知相遇,席间他又开始大放厥词,结果我一句话就把他说得脸一阵红一阵白——如果你能把毛的辩证思维学会哪怕十分之一,现在就不用靠做这种活来混日子了。

我说这话是有的放矢的。

哲学是“一种让人聪明的学问”。

它有2个层次:一是思考终极问题的,比如“何为幸福”、“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一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思辨学。辩证法属后一种。它可不是像某些无知的公知说的,放一个屁,既要闻到其中的臭味,也要闻到其中的香味。如果你认为辩证法就是这种诡辩术,那你就掉进了蠢人圈里。

我第一次接触辩证法是小学3年级暑假。

1961年,中国获得了乒乓球世锦赛第一个团体冠军,其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向乒乓球队学习的热潮。当时正提倡“学一点哲学”、“学一点辩证法”。大概1964年,徐寅生写了一本小册子,100页多一点,介绍上海乒乓球队(上海是中国乒乓球重镇,主要人才基地)内部运用辩证法,指导训练,指导比赛,让训练变得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充分发挥扬长避短效果,如何克服一个个矛盾。写得很有故事,很好看(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宣传文章写得面目可憎)。

这世上竟有这样好的思想、方法!在读完正本小册子后,我就拿起了家里毛选第一版,繁体竖排的,一本正经地读起了《矛盾论》、《实践论》。说老实话,我没读懂,而且感觉上觉得没趣,不如徐寅生的那本小册子有劲、好看。

但有几个概念记住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诸多矛盾中寻找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一切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经验真理的标准……它们大体上构成我此后思维方法的底本。

上到高中后,知道了辩证法的源头是黑格尔,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维、辩证逻辑,又重新开始接触哲学,大约到二十二、三岁时,已经啃完了很多哲学方面的书,包括黑格尔、恩格斯等。此后,只要有新的哲学思想发现,都会多多少少去涉猎一下,了解一下。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总体感觉:毛泽东因为直接来自于实践,其思想理论的很大部分都属于“后天补”的结果,所以他的哲学思想也更多地带有实践感悟和理论补充相结合的色彩,因此也更具有实用主义,更具方法论意义。作为一般人,不是研究哲学,而是着重于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分析和判断事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在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

2】

今年是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重读论持久战》的书。其背后含义除了政治上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是的不言而喻的:中美相争要打持久战,国内经济等诸方面也要打持久战。

持久战,防御-相持-大反攻,只是不知道他们心中,现在究竟是防御阶段呢?还是相持阶段?至于反攻……反攻?这又坐实了“中国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老大”的指摘。

不过,撇开政治立场和信仰问题。《论持久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书。《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是集中体现毛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几篇著作,也是他在到达陕北后集中补理论的课、思考理论问题的产物。

毛是在实践中崛起的领袖,曾经一路不被看好,屡受压制打击,仅仅是因为五次反围剿失败,血战湘江后面临绝境,才真正被领导集体中的多数人认可。可以说,他是真正凭着实绩,凭着中央苏区和红军的一大批追随者的衷心拥护,走上核心地位的。

虽然这个核心地位也被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认可、接受。但这只是迫于事实,迫于需要。骨子里,不管共产国际还是中国党内部,看不起这个“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的大有人在,想与之一争高下的也有人在。

所以到陕北,安顿下来后,日常事务不再繁忙,毛就开始补理论的课,对一些问题做系统性的理论思考、总结。上述这些文章就是在这过程中写的。

这些著作,并没有多大的理论深度和难度,但就像我在《学点辩证法》里说的,因为他是直接从实践中来的,很大部分属于“后天补”——后天总结结果,其形成和发展路径是:直觉认识+悟性,实践→感悟,理论补课+理论总结,其间再结合自己的感悟,结合当前实际和实践,颇有耳目一新,让人心弦一振的感觉。“丰富、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从那时开始,被人陆续提起的。

毫无疑问,和莫斯科培养出来,熟读马恩列斯著作的国际派相比,你们没有那么多的实践感悟,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和天天钻在事务堆里的土生派相比,你们没有这样的理论高度和如此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论。毛在党内的核心地位就此奠定。

3】

很多人讲,毛是通过1942年的延安整风才成为核心的(其中有很多阴谋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只看表象,只看名义的结果。事实上,从遵义会议到“新三人团”成立,毛的核心地位就开始一步步形成,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名义上,他还只是一个“辅助者”。党内负总责的是洛甫,军事上拍板的是恩来。而实际上,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是以他的意见为核心形成的。

只有一次,洛川会议,讨论八路军在抗战中的战略问题,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毛的意见是以“独立自足的山地游击战”为主,但党内,一个是军事将领们热血高涨,一个是斯大林有明确指示,要一切服从国民政府,所以大家都强烈反对毛的这种消极主义,主张积极配合国军进行阵地战、运动战为主的正面战争。结果,毛成孤家寡人,连周都不赞同他。好在有洛甫的赞同,最终形成的路线是在积极配合正面战场的同时,开展山地游击战,建立根据地以作为其后的退路;在军事上配合国军,在指挥系统上保持独立。

但很快,毛的三个预言就得到了验证。一是红军拼不起这样的消耗战,一场平型关战役,林的主力部队是牺牲了10%的老红军。二是正面战场很快就会崩溃,八路军很快就成为没爹没娘的弃儿,需要自己找活路了。三是到1939年,蒋的“限共、防共”政策出台……至此,才真正感觉到眼光和思路的区别。

由于聂荣臻等一批老人马早于平型关战役前,就已奉毛的命令,各率一部开赴五台山、太行山,建立起一些根据地,并保存了一部分实力,尤其是一部分久经考验的老红军,八路军才度过正面战场崩溃所带来的危局。但即便如此,就像日军方报告的,到1938年,随着经过长征的老战士的大量牺牲,八路军的战斗力已大大下了一个台阶。

3】

就像五次反围剿失败和血战湘江失败让毛的声誉进一步提高一样,正面战场的迅速崩溃,再次显示了毛的远见卓识。它和“两战两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最后奠定了毛的核心地位。因此,到1938年,斯大林已明明白白地叫人带话给王明,不要再争了(王明一直认为自己才是当然的领袖,因为是斯大林的忠实学生嘛)。

同年,因日寇迫近,国民政府将成吉思汗陵南迁,途径陕甘宁边区,边区搞了一个隆重的迎送仪式,延安城头悬挂的就是蒋和毛的像。

此后,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开始在党内的一些文件和部分高层的文章中陆续出现——有人说这是刘少奇最早提出的,其实不是,早在刘少奇提出之前,洛甫、陈云等都提到过这个词,只不过是非正式、非正规的,如“毛泽东的思想”等。

而后的延安整风,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这一脚该不该踢,大家有兴趣的话,以后再说。

中国人的思维中,有一种偏于伦理,昧于事理的毛病,且爱简单化、极端化,因一事而废一人,因一时而废一世,因一隅而废一局。如果我们能摆脱这样一种思维困境、思维模式,我们就会看到,金一南所说的这个“最大成功学”里,确确实实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汲取的。至少,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