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返回苏联时,留在中国的儿子和两任妻子,离开时一个也没带走
导语:人的一生很长,有的时候一帆风顺,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得偿所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发扬红军的“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精神: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坚信胜利属于我们。
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一想几十年前的红军,他们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前有追兵后有堵截,虽然过程艰难,牺牲巨大,但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到来,也为我们带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在红军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这样两个人,正是两个人的失误指挥才有了长征这一浩举。一个是博古,另一个就是李德。好在领导人及时发现了错误,在遵义会议上,经过大家一致决定,解除了二人的领导权,当然他们也依然经历了长征。
参加这次长征中,有一位外国人,就是李德,李德在中国期间,娶了两任妻子,并和第一任妻子有了一个儿子,但是1939年李德回国述职了,就没有回来了。那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一、第一任妻子
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刚到苏区的时候,深受大家的尊重,组织上从生活和安全方面考虑,便给他安排了警卫员和厨师。虽然,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苏区的物资紧张,但是李德的生活品质却未曾亏待,有好的物资例如肉蛋奶都优先给这位军事顾问。
李德来到中国后,并没有尊重中国的文化,竟然有一次公开用德语表达对一位女干部的喜欢,他可能认为没有人能听懂他的话。
但谁知这位女干部的老公是德国留学回来的,恰巧听懂了他的话,也用德语质问他:“顾问先生,请自重,这是我的妻子。”说完带着妻子气冲冲的走了,留在李德站在那里很尴尬。
这件事情慢慢的传开了,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德的事情在军队中传来传去,在纪律严明的军队中有了很大的影响。
慢慢的,博古认为李德这样是由于没有成家,便决定让他成家。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当时还是妇委主任的李坚贞身上,她思来想去,想到自己的同乡萧月华。
起初萧月华是不同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李德是德国人,而自己又不懂德语,语言不通。并且两个人从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着很大不同。
第二,俩人年龄差距较大,李德整整比他大了十岁。第三,李德在全队的“求爱事件”已经成为了全军的笑柄,由此可见李博是一个轻浮的人。
在李坚贞的劝说下,萧月华只能服从组织的约定,便决定嫁给李德。可是婚后的俩人也没有如胶似漆。俩人没有感情基础,加上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婚后经常吵架。直到萧月华在长征途中怀有身孕,李德和萧月华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初为人父的李德,看见怀孕的妻子行动不便,对他呵护有加,便让妻子骑着自己的马。走到陕北之后,萧月华产下一名男婴,李德给儿子取名布萧德华,但是妻子萧月华觉得这个名字拗口,就取了小名,叫“宁宁”。
随后萧月华到延安进行抗大学习,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为此,李德和萧月华又开始了吵架,导致夫妻二人的感情急剧下降,在1937年二人经过组织同意,协议离婚,儿子宁宁跟着母亲。
抗战胜利后,萧月华由于工作原因,来到了湖南,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任命为湖南交通厅办公室主任。并在60年代调回部队,并且授予大校军衔。退休后又被提升为副军级,于1983年逝世于广州,享年72岁。
二、舞会上的相识
李德参加舞会时,遇到了曾经是上海歌剧院的演员和电影明星李丽莲。在鲁迅艺术学校学校并留下任教的李丽莲曾于1937年参加上海的救亡演剧队,随后来到了延安,经常参加延安地区的文艺汇演等活动,渐渐地成为了延安的名人。
在舞会上,二人初见,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李丽莲落落大方,主动用英语与李德交流,由于二人沟通没有障碍,产生了好感。通过几次交往沟通,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1938年,经过上级组织批准,二人结为连理。
婚后的李德,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好,本来希望一直留在中国。时隔一年,苏联便要求他回国述职,由于李丽莲没有护照,便没有跟随一同前往。李丽莲在机场依依不舍的送别李德,甚至在机场拥吻,但是回到苏联的李德再也没有回来。
李德走后,李丽莲出演了不少话剧,仔细钻研艺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且成为了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的记忆。之后遇见了剧作家欧阳山尊,随后二人一起在上海结婚。
建国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李丽莲被任命为全国妇联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从事统一战线和妇幼工作,同时她也为北京歌剧文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呕心沥血。于1965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51岁。
总结:李德在中国的这些年,远在他乡,但是先后娶了两任妻子,在那个年代或许是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
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用当时眼光来看待,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他能够打破旧思想的禁锢,是令人惊讶的,也或许但当时他的行为不被人们作接受,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他也在打破着陈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