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瑜伽,你们总喜欢讨论体式,可曾想过内在的感受?
(读《传承》观后感,结合个人练习感受,希望图书和瑜伽的智慧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瑜伽,我总说自己是感受型选手,因为我的感想很多,对身体的感受很多,每次还会简单记录练习感受,跟着打卡一起po出来。这样的思考,还挺有帮助的,难免会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就走上了探寻答案之路。如果您也练习瑜伽,您的感受是什么呢?
S. L. Bhyrappa在《传承》中很直白地描述了瑜伽的功效,那是超越外部体式给人带来的内在感受。
S. L. Bhyrappa是南印度最有名的作家,著有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作品。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印度的多种语言,其中不少也有英文译本。他是Pattabhi Jois的远亲,1970年开始跟他学习瑜伽。
“我之前学过一点点瑜伽理论,但是直到我开始练习之后,才了解到它真的会带来内在平静与身心健全。你会感觉到身体轻盈,心智祥和。每次练习一个多小时之后,我都会觉得很平静。
瑜伽不只是体能的练习,反而像是一种哲学,因为瑜伽的前两支分别是持戒和精进,它们是道德规范。如果不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只做体式,就不是真正的瑜伽。持戒和精进很重要,它包含了不伤害、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 这些都是持戒。精进包括洁净、知足、纪律、读圣贤书、敬神 – 这些是道德准则。我们必须练习这些,至少要在生活中把它们放在心上,接下来才练习体式。体式的目的是要为自由的身体做准备,好让我们日后可以冥想好几个小时,并非为了训练体能而已。”
圣哲马里奇式C, by插画爱好者蓏蓏
十年前,我还在蝉舟练瑜伽时,老师讲过我们做的所有体式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舒适地做到双莲花,然后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我记得那个派系叫王瑜伽,目前在市场上的声音比较小。我觉得双莲花还挺难的,我的右髋特别紧,练到现在,也只能做到左脚下、右脚上的那种。
虽然盘双莲花看似很酷,但若拔苗助长,会伤害到髋关节、膝关节,一旦关节受伤了,后果会很严重,那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治不好。我属于佛系的瑜伽人,自己尽力做对,就好了。其他的,交给时间。
我上过的一些冥想课上,老师都会提醒大家不要盘双莲花冥想,只是舒适的简易坐就好。简易坐,听起来很容易,对吗?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我来给大家仔细过一遍。
不要坐在地板上,要选择瑜伽砖、瑜伽抱枕或者把毯子折成一个固定的高度,坐在上面,这样就能让脊柱底端垂直于地面,而不会弓背。用手把臀肌向后拨动,感受到坐骨在瑜伽砖、瑜伽抱枕或者毯子上。双脚在体前交叉,确保骨盆的位置高于双膝,双手结智慧手印搭放在双膝上。感受臀部、腹部、胸腔、肩膀和头部在一条直线上。身体前侧,腹部左右是等长的。双肩向后展,胸腔上提。头部摆正,眼睛平视前方。在这里睁着眼睛,静静地呼吸,鼻吸鼻呼,就只是观察呼吸。
然后,可以缓慢地关闭双眼,内视线的方向也要保持与地面水平,不要低头。每次吸气时,感受空气充满肺部,每次呼气时,感受坐骨用力向下压,然后头顶用力向上,拉伸脊柱向上延展,同时双肩用力向后展。
可以想象自己是一颗大树,骨盆是树根,脊柱是树干,树根牢牢地固定在土里,在阳光和雨水的浇灌下,小树向上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的骨盆就是稳固的根基,呼吸就是阳光和雨水,我们努力让自己的脊柱有冲破云霄的愿望。就这样,安静地静坐几分钟。当坐姿调整正确了,身体也会更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通过只是关注呼吸,让自己的思绪也安静下来。
这是我每次练习冥想时,会遵守的步骤,也是悠季瑜伽的老师教给我的。之前,我练冥想只是坐在瑜伽垫上,但我发现坐在瑜伽砖上之后,身体的空间更多了,腹部前侧可以被拉长,腹股沟可以更好地打开,坐骨也能更好地用力向下推,整个脊柱更容易挺直,很舒服。
我们总有个错误认知,就是挺直身体,很累,其实不然。如果坐的方式是正确的,挺直的感受很好。在瑜伽练习中,只要找对了力的方向,很多体式都会迎刃而解,可以先从坐立中找找感觉。
就像我上研修班时,看到默瀚老师和薛老师一整天都是直立状态,很佩服,以为他们会累,后来我也试了试,总觉得当老师笔直坐立时,自己如果太过懒散,对老师不太尊重。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挺直身体很舒服,一点都不难受。
不确定我所谓的舒服,是不是得益于这几年的瑜伽练习,我对身体有了更好的觉知,也知道如何调动身体的肌肉。我在想,如果是个瑜伽小白呢?可能坐直后,肌肉会有点酸痛,不过坚持一段时间,当身体逐渐适应了,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下一次练完瑜伽,鼓励您也写写感受,或者与我分享。如果您愿意,我可以把您的感受收录在我的文章中,让更多对瑜伽感兴趣的人看到。瑜伽路上,咱们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