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的三场硬仗,一个比一个难打,称帝实至名归

有明一朝,各种闹腾皇帝堪称是百花齐放,之所以有这样的闹腾的资本,更多的还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立下开国殊勋的朱元璋,绝对是朱明王朝无出其右的皇帝,从一介布衣一路走上皇帝宝座,可谓传奇累累。

朱元璋幼年生活不易早已为人所知,比如他原名是叫"朱重八",是农民父母按顺序取的,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分别叫朱重一二三四五,一直排到他这儿,只是后来得入行伍以后才改的叫朱元璋。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家乡人饿死的饿死,逃难的逃难,幼年的不易生活为后来的朱元璋杀伐决断,隐忍苟活埋下了重要性格伏笔,而在他一路登基称帝的道路上,有三场硬仗不得不提,就是他分别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大元王朝的战役。这三个对手,一个比一个难打,输了的人也不能不叫英雄,只能慨叹乱世之中,雄才辈出,能走到最后一步的除了自身努力,或许冥冥之中还有天意存在吧。

第一仗,打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同时也是中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水战,前后历时37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鄱阳湖大战发生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43)。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友谅部60万人,朱元璋部仅有20万人;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但笨重不灵;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小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军实力占优势。但陈部人多却因久战而情绪低沉,朱部人少而士气高昂。交战结果是劣势兵力的朱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这是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场战争,为朱元璋统一江南,涤平敌手,进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第二仗,打张士诚。朱元璋打张士诚采用的是以重兵围城,等张士诚部弹尽粮绝后一举破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第三仗,打元朝。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之后,紧接着就令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1368年进攻元大都的东部门户通州,徐达令郭英以千人埋伏在道旁,勾引元军主力出城,最后全歼驻地主力拿下通州。在明军攻克通州的这天晚上,元顺帝仓惶撤离了大都,其后,明军派出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会。明军在野外等了五天,并无元军出城迎战。徐达只好做出工程决定。徐达分兵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明军终于兵临大都城下。大都共有11座城门,历来有元军中的"怯薛"轮流守卫,但此时的"怯薛"军已随元顺帝出走了,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而已。明军从大都齐化门的沟壕登城而入,非常顺利的攻下大都。

大都的陷落,宣告元朝灭亡,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意在平定北方,朱元璋就是靠着这三场硬仗,算是坐稳了大明天下。

参考文献:《朱元璋传》、《明史》

文:西轮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