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南国野望”:越南是如何将湄公河三角洲占为己有的?
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柬埔寨面对泰国与越南这两个邻居,真是有苦难言。要知道柬埔寨与越南的恩怨情仇,就得先知道古代越南的南向政策与消失的占婆古国。
从地图上来看,柬埔寨整个镶嵌在越南内,绵延的长山山脉停在湄公河三角洲。越南最早起家于北方,包括华闾的丁朝、前黎朝,定都河内的李朝、陈朝等,基本上都是北方立国,中越以南则是与北越政权敌对的占婆文明。
南国的野望
现在所认识的越南其实是19世纪阮朝所奠定的,而历史上的越南,也并非都是个国土狭长呈S形状的国度,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势力范围都仅限红河三角洲(河内)一带。
失去下高棉地区的“国耻论”被柬埔寨不断宣传,因而埋下仇越的种子。也因为这层背景,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越南的这轮入侵,也使“国耻论”再度复苏。
那么,越南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吞并”湄公河三角洲的呢?
壹
高棉王国与越南古国在历史上的结盟
占族人建立,前身是林邑古国与占海岸联盟,6世纪后合并为占婆国,而后定都占婆。占婆国濒临季风区,深受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影响,在文化上与高棉文明相近。占族在现在越南算少数民族,但实际上在公元8、9 世纪国力并不比越人差,岘港附近的美山圣地,就是占族文明的留下的遗迹。
900年 红色:高棉帝国 绿色:骇黎朋猜 黄色:占婆 浅绿色:三佛齐
不过,一些学者认为占婆城邦与城邦之间仅有松散的连结,并不是像北方越人一样具有明显集中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因为有占婆和长山山脉作为缓冲地带,到15世纪以前,北越还未正式跟高棉文明有过大规模交战。
相反,占婆与高棉则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来往。高棉在扶南古国的时代,两者就曾短暂地兵刃相见,此后扶南被真腊继承,然而,真腊却不善于航海技术与贸易。高棉族起于内陆地区的身份,使他们“不适合扮演中国、印度、西方之间大规模海上贸易中间人的角色”,这也是真腊王国在8世纪分裂为水陆真腊的主要原因,而水真腊把控了现在柬埔寨大部分地区与湄公河三角洲。
在闍耶跋摩二世(802-850)的率领下,水陆真腊到9世纪初期统一为高棉王朝,发展重心由湄公河三角洲转到洞里萨湖上游。湄公河三角洲附近一直居住着许多的高棉人,并建立了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波雷诺哥(西贡,即胡志明市)。
高棉王朝在鼎盛时期,也的确想要往北发展吞下以红河三角洲为据点的越南。在1128年到1137年短短10年间,高棉就联合了占婆一起攻打越南李朝。
面对高棉的来势汹汹,越南也仅仅守住祖业,毕竟他们无法跟国力鼎盛的高棉较一高低。蒙古帝国入侵,虽然越南在白江口之役中险胜,但也断了越南往北发展的梦想。
13世纪
到了越南陈朝,仍然不敢往北发展,却发现南方占婆是只待宰肥羊。如陈朝曾在1306年将女儿玄珍公主嫁给“占城王”制旻,后者将现在顺化附近的土地当作嫁妆送给越南。尽管结婚不过一年 制 旻就去世,但这到碗里的肉陈朝却不肯吐出来,当占婆向他们索取时,甚至还出兵攻打。别家和亲是送一堆聘礼,而越南人却是占有土地,算得上历史上最会和亲的国家。
越南的版图到了后黎朝后期开始有了重大转变。莫登庸在1527年登基,史称莫朝。后黎朝的重臣阮淦扶持黎庄宗上位,并由女婿郑检打了数场战争,最后在1592年将莫朝推翻,但由于郑阮两家互不相让,于是开启了长达近200年的郑阮分割局面。
郑 主以河内为都,以升龙皇城为基地,统治了北方地区;阮主则以顺化为都,以顺化皇城为基地,统治中部地区,清朝则称为“广南国”。
贰
当南进的广南国碰上南迁的高棉王朝
从地图来看,越南中部多山,土地不比北方红河三角洲肥沃,农业发展先天不利。郑阮相争时期,广南国的阮主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向南方扩张。
南进的理由也很简单,征服北方的成本太高,而西边的长山山脉又是天然屏障,统治也不方便。南方相对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趁机发展季风贸易,二来湄公河下游的平原拥有不可或缺的肥沃土壤,而此时的占婆已名存实亡,征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同时期被泰国阿瑜陀耶王朝逼得紧的高棉王朝,发展重心也顺着洞里萨河一路向西、往南,顺其自然遇到了向同一方向发展、对湄公河三角洲展现浓厚兴趣的广南国(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在当时几乎都是高棉人,因此也称为下高棉地区。
1540年
因此,当吴哥王朝的吉・哲塔二世因暹罗入侵乌通而请求阮主保护,一起出兵回击时,广南国的阮福源二话不说就帮了这个忙。为了巩固关系,1618年阮福源还将自己的二女儿阮氏玉万嫁给了吉・哲塔二世,并与之交换湄公河三角洲的权力。在1623年的时候,吉・哲塔二世更同意越南人在此地有收税权。
自此之后,湄公河三角洲涌入越来越多越南人,而他们也在以前的波雷诺哥建立了新的城市:柴棍,也就是西贡的前身。
1750年中南半岛
叁
内忧外患的柬埔寨,面临“下高棉”的失去
另一方面,暹罗则在柬埔寨扶植了摄政王乌迭,他是吉・哲塔二世的弟弟。乌迭是靠暹罗的力量上位,因而引起吉・哲塔二世的儿子博涅赞的不满。博涅赞认为乌迭抢了他的王位,且还私自传给他自己的儿子安农一世,因此博涅赞结合了伊斯兰与马来人的势力,在1642年攻入乌通,推翻安农一世的统治。
但博涅赞的野心不仅于此,他改名为易卜拉欣,想要把柬埔寨变成伊斯兰国家。为了获得马来人的支持,他还驱逐了在暹罗湾一带活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双方因而爆发了冲突。博涅赞的改革也让柬埔寨境内动荡不安,强迫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引发不满,而泰越两国也不可能放任马来人控制柬埔寨,因此博涅赞又被获越南人支持、摄政王乌迭的第二个儿子安索带着越南的军队推翻。
然而,借助了越南的势力,安索也不得不定时向越南朝贡,除了输出大量劳力、物资给广南,且允许大量的越南人进入下高棉地区。
此后,柬埔寨也经历多次动乱,但不论是获胜还是战败,背后总是免不了有泰越两国的势力。这种情况在17到18世纪周而复始,也造成17-18世纪的乌通王朝形同虚设,大多数的君主在位都不超过10年。
动乱之下,自然也无法法保住下高棉地区,这地方在日后即被划入越南控制区,到了法国殖民时期,柬埔寨持续找法国试图索回,但也无能为力。
下高棉地区的失去对柬埔寨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是西贡的失去就象征着高棉族失去了参与海洋贸易的机会。之后,柬埔寨有商业价值的深水港只剩下西哈奴克港,但后者的开发比西贡要晚个数百年,而且更不具战略意义。
其次,失去下高棉地区的“国耻论”埋下了仇越的种子,而这种仇越的心态更容易在柬埔寨挑起。
不管如何,17-18世纪那段下高棉地区的失去与占婆灭亡的时期,让柬埔寨终究失去了“势力缓冲区”,必须直接面对东南亚两大强权,更造成“亲泰”或“亲越”这两个势力的竞争。
但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两个势力的对决,当对方涉入太多时,另一个死对头都会出兵相救,使得柬埔寨留存至今,让柬埔寨保有了间接的独立性。
王室仍旧存在,而泰、越两国都没有能力直接统治柬埔寨这个势力缓冲带,这大概是这一连串不幸的事件当中,比较值得庆幸的事情。
1949年6月4日,经法国议会批准,法国正式将下柬埔寨地区分给越南。柬埔寨政府也派人参加了法国议会的相关讨论,并对最终表决结果提出抗议。然而,并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