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张辽真的只用800人,便击败了孙权10万人吗?
逍遥津之战,张辽只有八百人,孙权则有上万人。张辽打的这两场所谓的“斩首战”非常漂亮,可实际上,张辽并不知道孙权长啥样,因为逍遥津之战后,张辽从俘兵中得知:长上短下,便马善射的紫髯将军竟然是孙权,这使得张辽大为遗憾。也就是说第一场土山之战,张辽威风凛凛,带着几百人就冲到孙权所站的小山下,大呼孙权出来决一死战,竟然是诈孙权的。结果孙权没站出来,加上吴兵已经围了上来,张辽只好突围。脑补一下,如果孙权真的站出来,张辽会不会直接冲上山顶呢?
第二场就是经典的逍遥津之战,张辽依然不认识孙权,我推测张辽最初的想法,就是在城头上看到津北还有吴兵没退,想先率骑兵毁桥,然后步兵把没有渡河的吴兵吃掉。结果遇到了超出预期的抵抗,凌统手下的精兵愣是全部战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一个“长上短下的紫髯将军”,因此张辽才会去问俘兵这个将军是谁。如果张辽不是为了吃掉这些兵,而是直接奔着孙权去,估计孙权是真没了,这才有张辽的“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的结果,举军叹恨。
指挥部这东西,三国那会肯定还没这么玄乎,以张辽的白狼山之战为例:(曹操)自以所持麾授辽。曹操把麾节授予张辽,即授予他指挥权,按“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的条例来看,孙权军应该也是类似,曹操能把麾节给张辽,孙权也能把麾节给其他将军。
从孙权不敢动而吴军还能合围来看,吴军应该是有人指挥的。在逍遥津渡河之战时,吴军确实混乱不堪,这里应该是无人指挥的问题,吴军鼓吹没有奏响,鼓吹应该也是发号施令的,甘宁拎着刀逼着鼓吹吹奏,吴军士气才开始恢复,孙权事后因为这件事夸赞了甘宁。
逍遥津之战的疑问:1、东吴拿得出10万大军吗?2、八百破十万,出处在哪里?3、逍遥津之战的前前后后是什么?第一,10万这数字,肯定大打折扣。根据《三国志》等记载,逍遥津七年前赤壁大战,吴国的一线部队也就能摆出三万人,孙权带2万后援。七年后的夷陵之战,刘备带倾国之兵伐吴,吴军出兵也就五万左右。而且吴国只有扬州,荆州一部,交州,一线最多也就10万兵力,不可能都去前线。
“八百破十万”这句话,出自曹丕诏书。"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就是典型的文字游戏,偷换概念。张辽在合肥,有7千守军,800只是张辽的突击队。3逍遥津之战分三阶段。一,张辽趁吴军立足未稳,带800人直冲孙权大本营,吴军士气大减,张辽顺利突围。二 吴军久攻不克,加上疫病流行,撤军。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等几位带千余人断后。三,张辽7000大军,全部出击,险些活捉断后的孙权。
跟张辽作战的肯定没有十万,因为东吴的十万大军肯定包括相当数量的水军,这些部队是不参加围城的,即使是十万大军全部都是陆军,从四面包围合肥,那么每一面也只有二万五千人,也就是说,张辽陷阵冲杀的最多只有二万人,而且,因为东吴军队是刚刚到达,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各兵种尚不齐全,从整个战斗过程来看,至少东吴的弓弩部队就没有到达,如果当时东吴的弓弩部队在场,张辽这几百人绝不可能如此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