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鬼子表姐夫
表姐夫,名家荣,姓胡,我一直叫他老家荣,是一个精明的溧阳“鬼子”。
家住溧阳胡家山,在溧水做生意;户口有两套:溧阳有,溧水也有。溧阳的胡家山,这个山坳里的小村落,多年来就一直没有人管,是一块飞地,三不管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这里一直没人上缴过公粮。
老家荣在改革早期把户口迁居溧水时,由于那时户口管理混乱,尽管全家户口已迁至溧水白马花山村,但胡家山的户口和身份也没有取消,于是就有了两份户口和两个身份证的奇特现象,直至去年他才取消了其中一个身份证。
记得40多年前见到他时,他的那个样子至今还冷冻在那里,一直没变。中等个子,平头,头发根根竖立在头上,身材不胖也不瘦,一看就是溧阳人的模样,精明,不见鬼子不挂弦的神气,他其实也是一个很励志的人。
80年代,在溧水航运公司上班,先是一个普通的水手,长期在船上跑,后来终于熬成了船长。他主要是在内河运输煤,将北方的煤送到苏南的各个企业。每次送煤时,都夹带私货,将不满的吨位私自装满,那就算是用公家的船携带个人的货。船 一到码头,乘公家的煤在下货的间隙,他赶紧去联系下家,将私自夹带的煤卖给一些企业,自己得利,一箭双雕。因此在我印象里,表姐夫不仅精明,典型的溧阳鬼子的风格,而且他手头很宽余。
尽管如此,他很低调,毕竟是从山里走出来,是放牛插秧吃过苦的穷人家出身。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改革的冲击和改制的风潮,溧水的航运公司一下子改制破产,他从一名船长一夜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这时溧阳人的精明在他身上两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是去发电厂找煤灰,送给铺路企业做材料。那时的煤灰没有地方存放,电厂请人处理,还给你费用,不像现在的大开发时代,要花钱买煤灰。表姐也因航运公司破产下岗。他俩就在二初中门口摆摊设点,卖米糕、卖油饼。表姐手脚麻利,表姐夫站在旁边给表姐鼓劲。
他们在学生上学或放学时出摊。记得当时每天生意很好,每天也有20多元的收入。表姐说一天只能用十元,否则天阴下雨、学生不上学的日子,没有了收入,全家四口就可能挨饿。其时,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初中一个小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加上夫妇二人下岗,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经过两年的努力,不安分的表姐夫跑工地、找汽车、拖煤灰、送石子,运石灰。没有钱,就贷款,不认识人,就厚着脸皮找上门。寒冬腊月,大年三十,冒着风雪,穿着旧衣服,鼻涕拖得老长,把两条羊腿背着送到工地老板南京的家中,他也真能摸。人家打开门看到他一脸的雪霜,满脸的灰尘,但他那憨厚的傻傻的笑,一下子感动了人家。其实人家老板哪里在乎两个羊腿,我知道这是溧阳人伎俩。
穿着朴素,整天穿着夹克,一辆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活在眼睛里,活在手上,大热天,他亲自在车上下石料,下雨,自己找油布盖车顶。不劳驾工人,不亏待师傅,不摆有钱人架子。听说你家电灯不亮,马上把灯泡送来,听说你要帮忙,他马上出现在你面前。人越来越低调,于是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终于,在努力下,他们走出困境。表姐也不用再天天推着小车去守摊,那是努力的结果,是汗水冲出来的一条路。那些一同下岗的工友,经常与他来往,他们有的在打短工,有的还在拾破烂。
表姐夫不喝酒,只吸烟。表姐在,他一般还能克制,生怕被骂,这点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好的品格。有时乘我在,赶紧劝我点烟,其实是为了自己想借此机会能抽一根。即便被表姐骂,但也只是嘿嘿地笑。
从这个溧阳鬼子身上看到,人要低调,人要勤劳,人也要下得了身份,人同样要有精明和脑子。只要勤奋在,没有什么难倒人的。尽管这是溧阳人的特性,但又何尝不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借鉴呢。
赞 (0)